發布時間:2023-01-06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被傳入我國之后,在我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的改革實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我國社會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延伸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分支。我國的法學體系是立足在吸收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基礎之上,并進一步進行了
摘 要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被傳入我國之后,在我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的改革實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我國社會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延伸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分支。我國的法學體系是立足在吸收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基礎之上,并進一步進行了重新建構,最終取得了突破性的法律進展。建立在對法治的信仰、對法治的踐行之上的法制建設,已經成為未來我國建設和發展不可磨滅的理念,基于此,更需要做好相關的研究。
關鍵詞 馬克思法律觀 法治建設 思考分析
一、馬克思主義法律觀
理性的求證,背后必然面臨著虔誠的向往,而追求價值的本源的本質就是利益的表達,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形成,就是建立在對事實的,客觀思考和辯證發展觀念之下的思想集合。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出版法是在立法上對出版自由的一種認可,如馬克思所說,什么是法,法必須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制定,能夠將社會變遷的元素與理論相結合,建立在科學的發展觀念和方法論的指導之下,讓后世更加直觀的理清其社會發展中所呈現的法學意象[1]。在當下法制權益主體多樣化的趨勢之下,經歷了從西方社會到全球的發展,從假想到實踐,馬克思主義法學以其獨有的價值將法治的實踐引領到了全新的高度,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出現,也將法律的神圣的標簽接下,實現了法律體系構建的撥亂反正。從一個虛擬的世界拉回到了現實本質,強調社會主義物質生活條件對法律的重要性,這是一種融合了思想文化、政治環境構建出的法律體系的延續。
二、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基本內涵
(一)建立在歷史主義辯證發展之上
馬克思認為理性法并非是高高懸掛在歷史發展上的,他認為理性法和實在法之間是沒有互涉東西的,理性法是在實在法的發展歷程當中不斷展開的實現其本身[2]。在理性法實現自身的過程中,實在法是其環節之一,當理性法進一步得到發展的時候,這些環節就會失去現實性以及合理性,也就會被法的理念所拋棄,這也就意味著會有新的法的觀念產生,并且很快會成為現實。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會產生相對合理的法律制度。站在這樣的觀念角度思考問題,馬克思曾表示中世紀的封建法是等級法的代表,在理性法的發展過程中,這種等級法已經失去了它的現實性。在馬克思看來,歷史學派就是將歷史的理性殺害,將它們的遺骨當成歷史遺物來收留的觀點。在馬克思的思想折射之下,將歷史的法律制度當作了歷史理性的遺骨,而理性卻會在法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實現自我突破。理性其實一直存在于世界當中,它無處不在,可是理性永遠不可能真正出現,它只存在于理性的形式當中,而法的存在代表著理性的實現,不過在這個時候,法又會陷進理想的使命和現實的前提的矛盾當中。
(二)建立在人民理性的基礎之上
馬克思主義法治觀是建立在人民理性之上的,馬克思認為,只有等級理性和個人理性的法律理性并非真正的理性,因為這些都是私人利益的范圍,同家理性才是真正的理性,這種論述的意思即構建人民理性[3]。在馬克思看來,人民的觀念和意志從來都是可以將歷史的進步性以及發展方向體現出來的,也可以這樣說:只有人民的觀念才可以將理性的發展體現出來,所以法的合理性以及人民性必定是統一的。
(三)實在法建立在理性自然法的基礎之上
實在法的建立是基于理性自然法的基礎之上構建的。馬克思曾經說過出版自由是立法上的認可[4],那么就形成了出版法,這就是一種法律形成的表現。這種法律具有一定的自由性的特點,并且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即便是沒有被采用,它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如果僅僅具備人為意志但是不符合理性自然法,就算具備法律形式,它永遠也不能成為一種合法的制度。這也代表著,法并不是立法者的主觀意識,立法只是將理性自然法外在地表現出來,使之成為實在的法、現實的法。法律是每一件事物的本質,它原本就是屬于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最普通的因素,同時,它也是事物的真正表達者。法律作為一種實在法,需要建立在理性自然法的基礎上。
三、我國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建設發展現狀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的發展、建設和改革離不開馬克思列寧思想的指導,法治理念也融入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涵?偟膩碚f,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法治為基礎,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的。其肌理和思想源頭就是馬克思主義,但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法律發展還處于蓬勃上升的階段,隨著法制建設逐漸取得突出的成就,加上人民群眾對于法制建設的認識程度加深,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在認知的廣度和認知的深度上,其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換言之,現階段的法理學需要在獲得的成就基礎之上,向著自覺的方向發展,應當回歸到中國的社會生活,統籌協調中國的社會政治發展實踐,不斷改進,目前出現的教條化僵硬,模式回應和諧社會法制社會構建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挑戰。
長期以來,法律和法理學法哲學都是有必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念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碰撞的問題,體現這些為中國法理學建設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在馬克思主義法律觀中提出需要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因此基于此,我們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是有中國的學術背景的,其理論要提升到新的層次,做出更高水平的發展,就需要建立一套體現時代精神的法學觀念。
回顧中國法律發展,關于法的外部聯系例如法律和民主政策等相關的研究比較多,但是針對法律本身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特點的相關研究比較少,且研究的不夠深入,例如怎樣證明法的穩定性的辯證與統一?怎樣證明法的流動性的辯證統一?這是中國法律建設發展中的一條重要的規律,而法的穩定性是什么、有什么意義?等等,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沒有一個真正的研究成果?傮w上看,中國社會主義法哲學建設的相關研究還是較為薄弱的。
四、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在中國實踐的思考
(一)法的兩重性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基本起點
法的建設和完善是根據其基本矛盾所決定的,反而是具有物質性、客觀性、主觀性、意識性的綜合性組成,其對立面中存帶著相似而相矛盾的關系,但是這正是因為這種運動也決定了在不同時期法也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以上推動了法律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這也就是法的兩重性,這種兩重性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中的辨證論和發展觀,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之上的法律觀念。在中國法制建設過程中,需要建立在關注政治治理意義上的法治,還要關注集體目標和價值理想實現為基底的法治,切實構建屬于中國特色的法律理想圖景。要認識到法律本身的文本具有雙重性,其對應的法律實踐也具有雙重性,如何理解即為法律文本?有法學知識的生產文本以及立法文本法律實踐,有立法實踐和法律的實施實踐,這一知識和法學的協同,需要判斷其是否符合現代化的范式。換言之,就是需要建立在社會和歷史現實的角度方面去落實法治的正當性訴求,在當今時代背景之下,應當做好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中國特色法哲學轉型,建立在從現實歷史世界的生成基礎之上,對中國歷史進行介入性分析,推進實體化的思想構建,針對底線正義和關聯性正義等相關的新型概念,為中國特色法治轉型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法的建設需要遵循客觀原則
法的建設需要反映它所面對的現實社會關系,并對這種社會關系具有一定的調整作用,能夠維護現實社會的秩序法和制度本身具有客觀性,它存在有自己的獨立品格,且有屬于自身的內容形式,邏輯規律以及發生發展人可以發現它表述它,但是人不能發明它,創造它,如果不尊重法律或者否定法律的規律性,采取一些不符合法律本身的規律及自身特點的行為,那么對于一個國家的法治法律建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現代化的法治國家,要構建一套客觀且中立的司法評判標準,評判的客觀性是建立在維護法制基礎上的,能夠實現法治的微觀途徑,但是在中國法治建設轉型的新階段,我們更需要重視的就是裁判的客觀性,并且維護這種客觀性,客觀性就是判斷評判的表征,在現代化的法制意義上,法律就是公共意志的代表,是對人民意志的極大尊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構建法律體系的時候,也要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對人民意志予以強烈的尊重,對于法律的尊重,實質上是對司法的基本要求,在根本上是為了客觀尊重每個中國公民的要求,防止濫用權力行為的發生。
(三)法的建設強調人的主觀性
在制定和實施法律的過程中,要樹立以法律意識為指導,把法律意識滲透到法律現象的各個領域和方面,認識到法是自覺的、主觀的,而不是鼓勵立法和司法失范,這樣會令法律具有任意性,法律具有主觀性,在于反對機械論,強調辯證唯物主義論,強調發展的能動性,承認人是決定法的基礎,承認法對社會的影響是建立在人的規范和約束基礎之上的。在我國的法制觀中,主導思想第一位是辯證的,第二位是邏輯的,因為,辯證是邏輯的基礎,而邏輯,能分辨辯證的真偽。一分為二看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對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會影響到法治的功能價值,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實際上也是認可了中國的法治化,離不開政府這一雙大手,面對現狀的時候,冷靜分析將人治和法治交融起來,緩解權力與法律的緊張關系,促成社會主義法治,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而最終的理想化的法制才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建設的最終目標。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背景之下,法律利益的主體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當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依然日久彌新,并且具有獨特的參考價值,并將中國的法治實踐帶入了新的高度;诖,本文分析并研究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在中國的法治實踐過程中所起到的先進作用,明確了我國法治建設的基本方向,對怎樣用好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經驗、完善中國法治建設需要繼續升華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論文作者:楊嘉瑋
相關期刊推薦:《法制與社會》(旬刊)創刊于1992年,由云南省司法廳主管,云南省法學會主辦,是一本集科學性、思想性、理論性為一體的綜合期刊。設有:法制縱橫、經濟與法、法制園地、法學研究、政法論壇、司法天地、城鄉建設、管理視野、學術前沿、理論新探、文化教育等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