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6-15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涵著豐富的國際法思想,為構建中國特色國際法體系與話語權提供了思想源泉與理論指導。國際法解釋是國際法運作的中樞,正確妥當的國際法解釋是善意履行國際法的前提條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引領下,應當崇尚尊重并善意履行國際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蘊涵著豐富的國際法思想,為構建中國特色國際法體系與話語權提供了思想源泉與理論指導。國際法解釋是國際法運作的中樞,正確妥當的國際法解釋是善意履行國際法的前提條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引領下,應當崇尚尊重并善意履行國際法的國際法解釋態度,明確立足中國兼及全球治理的國際法解釋立場,堅持國際、國家、人類三個層面價值的國際法解釋維度。將國際法解釋的態度、立場與維度融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行動之中,不僅有利于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的國際法思想,也有益于更好地實現國際法治與全球治理的偉大目標。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法;法律解釋;國際法治;全球治理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與國際性問題的有力思想工具,也是中國參與國際秩序與國際體系創新發展的先進理論指導。①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自提出以來,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等全球合作理念與實踐而不斷豐富,逐漸為國際社會所認同,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新秩序的共同價值規范。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既是國際法原則的綜合和升華,又要靠具體的國際法規則落實和保障。③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只有被落實到具體的制度與規則之上,才能發揮更為持久、深遠的作用和影響。
從國際法領域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國際法治共同體的建設,有利于使中國聲音、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落地生根并形成固定機制。因此,在國際法領域,十分有必要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實現提供可實際操作的法律抓手,其中,國際法解釋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因如此,需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引領下,確立國際法解釋應有的態度和立場,堅定國際法解釋的多元維度。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國際法解釋的引領性要求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這就為國際法解釋提供了重要的價值維度與理念指引。因此,國際法解釋不僅要符合法律解釋方法和解釋技術的形式要求,而且要滿足促進公平正義和增進人類福祉的實質期待。法學作為一門實踐指向的學科,其根本任務在于為人的社會活動行為提供清晰明確的指引。但是,由于文字表述的模糊性、現實情況的復雜性、時代潮流的變動性,導致法律的適用往往并不完全明確。
這就需要以法律為底本,以事實為基石,以解釋為經緯,共同劃定法律適用的恰當準則與邊界。國際法作為國家群體制定的法律,與由主權國家獨立制定的國內法相比,在立法方式、法律淵源、調整對象、表現形式、價值追求、發展路徑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區別,故而需要探究與其相適應的解釋觀念與解釋規則,以指引與支撐對國際法的準確解釋、正確適用與善意履行。④
同時,國際法的多元化使得其在體系上存在碎片化問題,妥當解釋國際法可以促進國際法體系化的形成與完善。⑤在當代國際法仍由西方國家主導的現實圖景下,國際法體系在整體上有利于西方國家利益。⑥雖然西方國家掌握了豐富的國際法解釋方法與技巧,但其國際法解釋觀念的問題頗多。在國際交往中,西方國家對國際法態度傲慢,合則用,不合則棄。
特別是在美國對國際法的解釋與適用中,單邊主義色彩明顯,反全球化傾向突出,極大地破壞了國際法的權威性。西方國家將最大限度維護本國利益作為國際法解釋的根本立場,以國際法為純粹的權力性工具,唯我獨尊,大搞零和博弈,以鄰為壑,推行強權。西方國家以單一維度不當歪曲國際法解釋,摒棄自由開放的多邊精神與實事求是的客觀精神,為了獲得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解釋結論而濫用解釋規則與方法。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缺乏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的共同價值”⑦的真切認知,而這些價值共識正是構建國際秩序的倫理基礎,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規范基礎。⑧因此,在國際交往實踐中,應當切實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推進國際法治建設與全球治理。關于國際法解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至少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首先,它要求國際法解釋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所倡導的“命運不可分”的世界整體觀和“以世界觀世界”的方法論為指導,在國際法解釋中將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加以綜合,將國家利益、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人類整體利益視為一個共同體。
其次,它要求豐富和完善國際法解釋在協調國際利益與國際關系時的表達方式,以使國際法解釋包容不同文化、制度、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關注國家個體之間、國際社會之內、人類整體之中的共同利益,從而形成可以為國際社會中的任何主體所接受并對各方都有利的國際法解釋。⑨
最后,它要求中國通過國際法解釋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規則變革,為新型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制度性權力和話語權,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制度保障”。瑏瑠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中國的國際交往已進入一個嶄新時期。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吸引外資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瑏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的當下,在中國穩健、快速發展并逐步走向世界中心舞臺的當下,全球治理需要中國的更多參與深入參與。
國際法作為現代國際社會的行動指南與行為規范,在中國攜手世界各國同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合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國際交往日趨頻繁,國際交往中的摩擦與紛爭也隨之增多。因此,這些交往活動迫切需要國際法的指引與規范,以防范風險與化解摩擦。在國際交往中,中國應當通過對國際法進行合理、有效的解釋,實現對國際法正確、精準的運用,從而有效預防可能產生的矛盾與摩擦,并及時管控、妥善解決已經發生的爭議與分歧。
目前,中國對國際法解釋規則與方法的探討日益豐富,不僅有面向一般性解釋規則與方法的研究,也有面向特定解釋規則與方法的探討,但是,對于國際法解釋的應有觀念,卻鮮有討論。缺乏解釋方法與解釋技術支持的國際法解釋當然是空洞的,但是,若只有具體的解釋方法與解釋技巧,卻缺乏妥當的解釋觀念作為指導,那么,國際法解釋將會是盲目的。
因此,加強國際法解釋觀念的研究具有現實必要性。國際法解釋不僅需要考慮國內法的解釋方法與解釋技術,還應當充分考慮國際法解釋觀念的培養與養成。國際法解釋若沒有國際法治觀念作為指引,不能以全人類共同利益為指向,那么,無論解釋方法和解釋技巧多么嫻熟和高超,它也是缺乏人性價值與靈魂的。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出發,認真解決好國際法解釋的態度、立場和維度問題,是建構國際法解釋觀念的基礎。態度作為認知前提,是國際法解釋觀念的基本點;立場受個體地位制約,是國際法解釋觀念的中心點;維度作為觀察的特定角度,是國際法解釋觀念的落腳點。國際法解釋的態度、立場和維度是有機耦合的,具體而言,解釋態度勾勒和建構了解釋立場,解釋立場影響和決定了解釋維度,解釋維度探明和修正了解釋態度,三者共同構成國際法解釋觀念的基石。正確妥當的國際法解釋不僅有助于國際法的善意履行與良好實踐,還有益于國際法治與全球治理目標的實現,更有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和落實。
二、國際法解釋需要確立尊重并善意履行國際法的態度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以人類共同價值為基礎、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為內核、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的的人類共同價值觀。瑏瑢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體系。瑏瑣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原則、戰略與實現路徑之一就是法治。瑏瑤為實現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各國應當嚴肅對待國際法原則、規則和制度。態度是一種認知前提,它雖然是個體自發生成的,但可以通過理性思維進行自覺調整。因此,態度是國際法解釋觀念的基本點。
(一)尊重并善意履行國際法是國際法解釋觀念的基礎
“聯合國憲章奠定了現代國際秩序基石,確立了當代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并且明確表示,“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瑏瑥國際法治是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之宗旨和原則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路徑,更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國際法治就是國際法的良法善治,這離不開對國際法的尊重與善意履行。瑏瑦
因此,承認國際法的權威性且確立一種尊重并善意履行國際法的態度,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與必然選擇。國際法解釋應確立尊重并善意履行國際法的態度,這不僅有利于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推進國際法治,而且有助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實現全球治理,更有益于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共同價值。國際法解釋已成為現代國際法律體制運作的中樞。瑏瑧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的相互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一個具有高度關聯性的治理整體。因此,許多治理問題都遠遠超出了一國可以管控的權限。這一客觀變化使傳統的國家主權概念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傳統的國家主權對國際法的約束日益松動,相應地,國際法的強制力與影響力在當今國際社會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當前,單一的主權國家和政府不僅難以在國際社會中代表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而且也無法再壟斷國際法的主體地位。瑏瑨
不同的利益主體在跨國活動中施加各自的影響力,在國際社會上成為一種壓力集團,被稱為“國際市民社會”。這些變化使得國際社會治理日趨復雜化、多元化,國際法成為各方參與治理活動、施加影響力、表達并實現利益訴求的首要選擇。國際社會已廣泛接受與深度認同法治所追求的法律至上、權利平等、公平正義等核心理念,而且,利用國際法解決國際爭端已成為各國的第一選擇。瑏瑩“雖然一國的對外政策的決定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一旦該國政策受到質疑與挑戰,必然會通過法律解釋利用國際法為其進行辯護。”瑐瑠因此,若要準確、正當、合理、有效地解釋與適用國際法,若要發揮國際法促進和平發展、推動公平正義、實現民主自由的重要作用,就必須尊重并善意履行國際法。
中國在國際交往中向來推崇法治觀念。新中國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富有深刻法治思想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已成為當代的重要國際規范準則。在國際法治領域,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應該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在國際關系中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瑐瑡這充分表現了中國對國際法的尊重以及對國際法治的推崇,充分表明了中國以法治反對強權、以規則維護正義的決心,充分闡明了中國推動國際法治、實現全球治理的堅定信念。
反觀西方國家,它們雖然對國際法規則相當熟稔,卻一直未能真正樹立起對國際法的尊崇態度。近代以來,美國既是國際法體系的重要締造者,又是它的最大破壞者。美國以實用主義觀念對待國際法,完全以其國家意志與現實利益為中心,有用則招之即來,無用則揮之即去。例如,在巴黎和會中,美國提出了“十四點原則”,力圖主導國際秩序,但在二戰前夕,其所采取的“中立政策”卻又是對“十四點原則”的躲閃。瑐瑢
又如,美國高調宣傳人權高于主權,常年發布《國別人權報告》,對他國人權狀況進行肆意指責,其自身卻一度拒絕加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并且一再拒絕批準《兒童權利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等核心人權公約。瑐瑣再如,在中國訴歐盟反傾銷“替代國”世貿爭端案(DS516)中,美國作為涉案第三方之一,直接脫離法條文本對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進行充滿歧視性色彩的歪曲解釋,其公然挑釁世貿組織的規則基礎,損害成員國對多邊貿易體系的信念,破壞世貿組織與國際法的權威。瑐瑤法律解釋是爭端解決過程中對案件相關法律規則范圍和內容的澄清。瑐瑥
只有尊重現行有效的國際法,充分認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功能與價值,端正對待國際法的態度,才有可能作出正確的國際法解釋。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全球治理的長期性、多元性、復雜性,以避免將國際法過度神圣化。國際法作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對構建國際秩序的法治化路徑以及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但是,也應當認識到它的局限性。對于國際法特別是國際條約,應以“善意履行”為必要。瑐瑦
《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2款規定:“各會員國應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憲章所擔負之義務,以保證全體會員國由加入本組織而發生之權益。”作為現代國際秩序的根本性條約,《聯合國憲章》規定,各會員國應善意履行義務。善意履行條約即誠實正直地履行條約,也就是說,在履行條約時,不僅要依據條約的文字內容,也要遵從條約的精神與目的,唯此,才能實現真正的有效、充分履行。善意解釋是善意履行的必要前提,非善意的條約解釋既包括不善意解釋,即主觀惡意歪曲條約本意,也包括不妥當解釋,即未能在抽象法律規則與鮮活案件事實之間建立起關聯性和參照性的鮮活解釋。
(二)妥當的國際法解釋需要避免對國際法采取不當的態度態度即綱,綱舉目張。對待國際法所采取的態度決定了國際法解釋的方向和路徑。一方面,應當避免對國際法抱持過于樂觀的浪漫理想主義。具體而言,需要理性認識國際法作用的局限性,避開國際法萬能主義的迷思。瑐瑧國際法生成于對各國交往活動的調整與約束,根植于各國的獨立主權,其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誕生標志,發展于國際社會的交互往來。國際法與國際關系具有天然的親緣性。
在20世紀以前,有關國家間關系的思考和論述是在國際法的框架下展開的。1919年后,國際關系脫離了國際法母體,日漸發展并形成了獨立的理論體系與知識譜系,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推動了國際法分析實證主義的發展,而國際法則以“國際機制/國際制度”的名義影響著國際關系調整路徑的法治化。瑐瑨從來沒有一個普遍存在的、永恒不變的抽象正義。任何法律制度的正當性都是歷史的、具體的。
在面向人類精神世界時,法律只有契合了一定時空下特定民族的具體需求,才能具有現世意義、歷史價值與哲學內涵。瑐瑩對于國際法所具有的自然規律、人類理性、正當價值,自然法學派具有良好的論證功能。但是,由于自然法的模糊性,其難以解決國際法的具體規則擬定與體系構建問題。
自然法的哲思雖然在追求法律的終極意義時具有明顯的理論優勢與天然的人性價值,但在面向現實世界時,其空洞理論對復雜機制運行的解釋力與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力便顯得不足。實證法學派則具有精細性與嚴整性,其通過嚴密自洽的邏輯、精準專業的概念術語、高度技術化的立法技術與解釋技巧實現了對國際關系中具體條約與國家行為的規范,但是,其缺乏對法律倫理道德的關注,而且,由于其過分咬文嚼字、佶屈聱牙的法律構建與解釋方式,使得法律工具性的弊端表現明顯。
“國際法的生成過程必然是國際基本道德法律化的過程。”瑑瑠單一的實證法學分析可能會導致國際法淪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國際強權行為的幫兇,會加重強權主義和霸權政治對國際關系的破壞。國際法不是在真空中誕生的,也不是在虛無中成長的,相反,它是在國際關系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是一門面向國際關系實踐的學科。對于國際法而言,單純的學理探討固然有知識增長的助益,但對實踐需求的關注與回應,才更是國際法成長的根源。
因此,對國際法的解釋與運用必須立足于國際關系的現實,不可閉門造車,更不能向壁虛構?傊,國際社會實踐是國際法發展的磨刀石與試金石。另一方面,應當避免過于悲觀的國際法虛無主義。以何種態度對待國際法非常重要,只有準確并充分認識到國際法獨立的制度價值與規范作用,才能清除國際法只是國際關系與政治角力的媾和物與附屬物的錯誤認知。法律與政治確實存在難以分割的親密紐帶,不論從法律制度上,還是從政治運作上,兩者都難以被完全區分開來。瑑瑡國際法中的政策定向學派認為,國際法并不是習慣上所認定的純粹的規則集合,而是一種動態過程。瑑瑢
國際法是在國際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實際運行著的、通過權威抉擇表現出來的正確方法。瑑瑣但是,“政治的歸政治,法律的歸法律”,以規則政治取代權力政治無疑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作為當代國際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際社會調整國際行為的主流方式,國際法所具有的獨立制度價值與規范作用不容易忽視。同時,國際法并不是所謂的實證道德。道德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種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其作用是有限的。
德沃金把實證道德規定為約束和限制個人行為和團體行為的一套規范體系的靜態道德。瑑瑤實證道德封閉保守,拒絕批判,更缺乏公開的民主商討和溝通,難以尋求進步和完善的可能與空間。瑑瑥實證道德的形成具有偶然性、任意性,其作用具有單向性、軟弱性。如果將國際法看作一種實證道德,那么,這無疑是對國際法法律屬性的漠視,不但切斷了國際法治進步的道路,而且是全球治理進程的倒退。
國際法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行為規范,不僅包含消極形態的實證道德,而且包含積極動因的批判道德,其在抑制惡的同時,也促進著善。國際法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以規則為取向的行為法則體系,是具有法律屬性的國際制度”。瑑瑦即使是屬于國際法弱法主義的“權利政治學派”,也只是從均勢、共同利益來說明國際法的效力依據,解析國家主權對國際法作用的約束,闡明國際法功能的分散性,但是,其仍然肯定國際法的法律屬性,并承認國際法的客觀存在與現實作用。瑑瑧實際上,這種對于國際法不足之處的分析,使我們能夠更加理性、客觀、辯證地看待國際法的發展,從而避免陷入保守固化的實證道德迷思。
三、明確立足中國兼及全球治理的國際法解釋立場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國際法解釋提供了基本立場:立足中國兼及全球治理,推動世界進步,增進人類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路徑,也是中國推進全球治理的關鍵目標。瑑瑨“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瑑瑩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并非狹隘地以中國自身發展為唯一目標,而是要將中國的發展機遇與世界分享,以中國的發展促進世界的進步。立場雖然受到個體地位的制約,但可以被個體態度所影響與調整,這是國際法解釋觀念的中心點。
四、堅持國際、國家、人類三個層面價值的國際法解釋維度
在妥當解釋并善意履行國際法的前提下,在立足本國兼及全球治理的基礎上,還需要把握國際法解釋的維度,以明確國際法內容的正確含義。強調國際法解釋的維度,是為了從不同側面對國際法解釋展開觀察、刻畫與分析,是為了強調國際法解釋的多樣性以及提升對不同形式的國際法解釋的關注。在國際法解釋上,既應當尊重立法者的歷史原意,又需要探尋法律文本的語義原意,還需要關注讀者的理性原意。因此,國際法解釋維度可分被為立法者維度、文本維度、讀者維度。
這三個維度并不是相互對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連結與耦合的,這是國際法解釋觀念的落腳點。國際法解釋的三個維度恰好觀照和呼應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國際、國家、人類三個不同層面的價值追求。首先,中國應當以聯合國憲章、國際條約等國際規則為文本基礎,展現自身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的國際擔當,推動國際治理的新發展,推進國際新秩序的建立。
其次,中國應當立足本國實際情況,基于發展階段、經濟利益、社會穩定、制度安排、政治道路等情況,客觀冷靜、理性務實地分析并解釋國際規則,加強對國際法解釋的把握、詮釋、再構建。最后,中國應當在國際法解釋中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通過國際法解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結語
國際法規則不是絕對真理,實際上,它是一種利益的博弈與分配。當國際法規則沒有達到為各方所接受的利益分配狀態時,它是無法為各方所接受與遵守的。雖然各方利益的不同,國際法是妥協的產物,但是,各方也具有共同的利益,因此,國際法又是合作的產物。國際法的本質就是尋找各國的共同利益,并通過法律方式將共同利益不斷擴大發展。正確妥當的國際法解釋能夠保證對國際法準確、恰當的適用,能夠推動國際法的良性、正向發展。
因此,應當從國際法的客觀實踐去理解國際法的準確含義,找到國際法在特定事實中的準確解釋;應當將目光在國際法與國際關系之間來回流轉,相互參照,以把握兩者之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從而在全球治理實踐中以更為理性、客觀的眼光觀察兩者之間的動態交互過程,以更加靈活、務實的態度推進國際法治的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要不斷擴大各國利益的交匯點,尋求全人類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引領下,構建中國的國際法治話語體系,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中國在迅速、穩健地成長為國際經濟大國、政治大國的同時,還需要完成向法治大國的轉型。瑔瑨
中國需要積極構建自身的國際法話語體系與學術立場,通過國際法,將中國話語權規范化、制度化、安定化、可預期化,也就是說,要實現中國話語權的法治化,培養中國國際法研究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立場自信。瑔瑩因此,對于國際法的解釋與適用,應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引領下,崇尚尊重并善意履行國際法的國際法解釋態度,明確立足中國兼及全球治理的國際法解釋立場,堅持國際、國家、人類三位一體的國際法解釋維度。對于國際法律體系,要有所揚棄,有所堅守,將國際法解釋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行動之中,從而更好地實踐與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豐富的國際法思想。
相關國際法論文范文:國際法對于維護現代國際關系的作用
下面文章主要探究國際法的相關作用,論述國際法在現代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及其中的問題,怎樣不斷發揮國際法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中的作用,是本文要探究的問題,文中也詳細闡述了國際法在現代國際關系中的具體作用體現,從而說明國際法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國際法,國際關系,法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