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10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我國正在步入老年社會,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類型也在變多,意味著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實務迎來的挑戰也在逐漸增強。這要求我們社會工作者在將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同時,還需要根據實務情形的不同引入新的理論模式。敘事治療是一種后現代心理治療觀念,可以
摘要:我國正在步入老年社會,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類型也在變多,意味著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實務迎來的挑戰也在逐漸增強。這要求我們社會工作者在將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同時,還需要根據實務情形的不同引入新的理論模式。敘事治療是一種后現代心理治療觀念,可以幫助案主緩解心理壓力,從被主流文化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本文以分析敘事治療介入老年社會工作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為主,探討敘事治療在實務中的運用。
關鍵詞:敘事治療;老年社會工作;實踐反思
一、研究背景
根據“五普”到“六普”的數據變化可以得知,我國老年人的數量和比例有明顯增長趨勢,我國人口老齡化也有高齡化的特點。近年來,一種以真實、可靠的科學證據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干預模式,即循證介入向傳統的經驗主義介入模式提出了挑戰,即根據實務的情況,尋求對應的理論依據,制定工作方案,能夠進一步體現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作為老年社會工作服務需求的重要內容,已有相應的研究成果,若是引用更多的理論作為依據,可以使得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
二、老年社會工作個案服務需要引進敘事治療
(一)老年社會工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老年社會工作是指通過實務研究和專業服務,關注老年人生活質量和主觀幸福感,探索老年人社會工作服務模式,提供老年人社會支持的服務活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不盡相同,但是社工往往會忽略老年人的內在需求,于是可能存在社工和老年人對于健康服務需求認知差異。認知差異會影響社工對于案主的介入工作,甚至會造成服務內容不符合老年人實際需求,既浪費了社工機構的資源,也降低了老年案主對于社工的認同。
(二)敘事治療的淵源、方法
1.敘事治療的淵源
世紀80年代,MikeWhite和DavidEpston提出敘事心理治療,他們認為,社會、文化和政治是問題的故事或者人的問題產生的背景,人們根據自身遭遇和生活經驗用語言創造故事,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敘事治療模式是一種后現代治療觀念,其理論基石是敘事隱喻和社會建構理論。
2.敘事治療的方法
建立支持性的環境:敘事治療并不是尋找真相的過程,而是引導案主講述自己的故事、觀點,尋找潛在的故事。所以在開展治療性對話時,需要社工不帶有個人的價值觀、信仰去傾聽,提供支持、透明的治療態度與案主進行互動。尋找背景故事:找到“問題”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可以讓社工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質疑和解構其中的文化信念,可以幫助案主重新評估和調整與他人的關系,將“問題”與案主分離。
標定當事人為見證人:將隱匿在背景故事中的關系人帶入敘事治療,讓案主作為見證人,聆聽關系人講述自己與案主有關的故事,然后社工提問案主,見證這段對話對案主有什么影響。反思與評估:在重構故事的過程中,我們賦予事件新的意義,這同樣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同步對這些事件的重新思考,評估新故事對于案主的影響力。
(三)敘事治療介入的可行性
1.理論可行性分析
敘事治療區別于傳統心理治療的是敘事治療并不讓治療師處于權威的地位將來訪的案主問題化,而是將治療核心放在案主積累的生活經驗和生命事件的不同視角。敘事治療并不是用治療關系替代社會關系,而是先將問題與案主分離,激發案主的個人處理問題的能力,開放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具體的情景,確定問題的影響范圍,使權力重新回到案主和受欺壓的群體中,幫助案主修復他們重視的社會關系。
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下降,這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不自覺的給老年人貼上消極標簽,而老年人也會將這種標簽帶入自我評價,產生對環境的無力感。老年社會工者需要結合增能和優勢視角理論幫助老年人發現之前不曾注意的細節,通過重構故事的形式讓老年體會到自身的抗逆力,從而有機會發揮他們的余熱。
2.敘事治療符合社會工作的倫理要求
在敘事治療過程中提供安全的環境,方便社工與案主建立緊密的聯系,讓案主減少戒備心放心講述自己的故事。敘事治療也不是糾錯的過程,敘事治療要求社工撇開理所當然的刻板印象,用開放的心態去接觸案主的價值觀念和自我偏好,在對話的場域中引導案主尋找被忽視的故事的意義,讓案主自主調整對于“問題”的處理方式。這些符合社會工作者對于服務對象應當遵守的隱私保密、價值中立、案主自決等倫理原則。
3.目前敘事治療在我國實踐情況
在實務的開展中,敘事治療也在不斷發展新的理念,有很強的文化適應性。敘事治療在我國目前用于青少年社會工作中較多,所以在我國具有實踐的可推廣性逐漸增加。在我國從事老年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較少,服務質量較低,培養更多的社會工作人才,引進豐富的理論指導實務是發展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路徑之一,可以將敘事治療引進老年社會工作。
三、敘事治療介入老年社會工作的實踐思考
(一)老年人“問題”的產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步入老年生活,經濟收入相對減少、身體素質漸不如前、社交網絡逐漸弱化、享受科技發展成果的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因素使得他們成為弱勢群體,在物質和精神的不獨立,由家庭的支撐轉為需要依賴子女、他人和社會的關心和照料的對象,出現問題時會歸結于自身的不足與弱勢,自我認同感較低,和此前的生活產生強烈的對比。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若是老年人的自身安全需求的沒有得到保障,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
由此觀點分析出老年人經常出現的心理問題和原因主要有(1)孤獨感:老年人的社交活動減少、缺少子女的陪伴、親友的離世等多種原因容易讓老人產生悲觀的情緒;(2)自我認同降低:老人的經濟來源減少需要依靠他人扶養,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經驗和閱歷沒有獲得他人乃至社會的尊重與認同;(3)恐慌感:老年人對于健康認知不夠,面對身體素質的降低以及親友的去世,容易產生對病痛、死亡的焦慮與恐懼。(4)隔閡感:老年人的信息渠道相對閉塞,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會自我感覺被社會逐步邊緣化。
(二)老年人與問題外化
在對于原因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年人的被動,在面對“問題”時,老年人的思緒、感覺會沉浸在問題的故事中,他們往往不認為自己是可以改變或可以選擇的,這是“問題”內化的一種體現。故事由案主的個人能力、人際關系、人生經歷等內容組成,故事的積極與否取決于案主對于故事主題的定義,消極的主題也就是“問題”的名稱。例如提供一個“無能為力”的主題,來訪的老年人則會回憶起自己在某件事上處理不當或者想要做出貢獻卻被忽視的事情等等,一時會忽略自己“被需要”的時刻,這一系列反應帶來的影響則可能是老年人消弱其面對問題的意愿與能力。社工要做的是給老年人展示問題是怎么影響他們的,以及如何修正自己與問題的關系。
(三)老年人與問題重構
社會工作者在敘事聊天過程中要鼓勵老年人重新認識過往經歷中的挫折和失意,發現這些消極經歷中有價值的地方,引導案主將消極敘事賦予新的積極的意義,由此重新建構積極的敘事。敘事治療理論認為,新建構的故事可以通過得到案主重視的群體的認同來鞏固。在老年人各類社會支持中,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占較大比重,社工可以邀請與老年人有關系的群體來見證新故事對老年人的影響,并讓他們表達對新故事的評價,在這個互動過程中,豐富新故事的結構框架,容易讓案主接受。重構故事的目的在于增強案主對生活的信心,對自己的未來有正面的預期,對自己的行為有能力掌控,以此來增強案主的自我效能。
四、小結
作為一種新興的心理治療方法,敘事心理治療被應用于老年社會工作實踐領域,為老年人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敘事治療認為認識敘事故事的主體,賦予或創造故事中的內容和意義,但他也被故事的脈絡和意義所局限著,我們可以通過敘事治療幫助老年人解放被主流觀點壓抑的權利,發現生命的意義,同時重新建構的故事也必須要結合具體的情境。當然敘事治療也存在局限性,在老年社會工作中實際運用的有效性,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
[參考文獻]
[1]馬一波.敘事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董鑫.敘事治療方法在個案工作中的應用[D].沈陽師范大學,2015.
[3]耿玉多.敘事治療在老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14.
相關期刊推薦:《社會工作》雜志級別:省級雜志,主辦單位:南寧市社會科學院,周期:雙月,國內統一刊號:45-1348/C,國際標準刊號:1673-8616,郵發代號: 44-96,復合影響因子: 0.617,綜合影響因子: 0.244。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