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1-29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下面文章主要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現狀展開研究,如今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也給大學生社會交往帶來了相應的變革,互聯網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也影響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只有做到自律和他律,才能使網上網下共享法治,擁有良好的法治環境,培養教育與輿論
下面文章主要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現狀展開研究,如今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也給大學生社會交往帶來了相應的變革,互聯網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也影響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只有做到自律和他律,才能使網上網下共享法治,擁有良好的法治環境,培養教育與輿論相結合的大學生法律意識。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法律意識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1]大學生身為社會、國家、民族未來責任的擔當者,其法律意識狀態反映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程度。在互聯網+時代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促進法治現代化建設和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需求。
一、互聯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養成的前提
(一)互聯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養成的理論基礎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形態中的一種特殊形式,也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范疇。法律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法權關系和社會法律現象在人們頭腦中的主觀反映,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法律意識關于社會法權關系和法律現象的看法和態度也不是憑空產生的,相反它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政治基礎和文化條件作用的產物。[2]法律意識本質是一種觀念的法律文化,體現的是社會成員對法律權威性的普遍認同和信仰。
(二)互聯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養成的實踐依據
實踐中互聯網的虛擬性、開放性、多樣性及不在場性無不深刻影響著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法律頻道、法律網站、法治在線等互聯網平臺讓“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以各種鮮活的“生活場景”展現,拉近了法律與大學生的心理距離,大學生對法律的態度從“冷法”向“親法”轉變,逐步認同法律權威性,增加了大學生對法律信任度。面對互聯網上呈現出來的復雜社會現象,大學生從盲目輕信到依據法律制度、社會規則、傳統道德等知識逐步形成具有合法性價值判斷,對法律認知普遍認同“合法性優于客觀性”的觀點。
二、互聯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養成的現狀及成因
(一)大學生互聯網法律意識養成的現狀
大學生互聯網法律意識現狀多表現為:互聯網法律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大學生對法律復雜性認知不足,法律觀點偏差往往模糊了在互聯網上行為的權利邊界,選擇了錯誤的行為方式;大學生互聯網法律意識存在法律權利與義務認識片面與偏差,無限強調了自身權利而無視自身義務的履行,甚至是逃避自己所應盡的法律義務;互聯網中大學生法律心理脆弱,對法治缺乏信心,無法形成法律信仰;互聯網中大學生法律意識“知”與“行”不統一,學生對法律精神、法律原則、法律價值、法律程序以及法律內容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淺顯的基礎層面,互聯網環境下的法律問題認知更是有限,一旦出現網絡侵權甚至是互聯網違法犯罪行為時法律實踐應用能力的問題就會凸顯。
(二)互聯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養成的影響因素
網絡立法不完善。2017年6月1日正式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填補了互聯網安全立法空白。但是互聯網領域仍然缺乏統一的法律制度體系,現行互聯網法律規范仍然存在立法層次低,多為行政職能部門的規范性文件;法律規范分散在不同的部門法;規范文件也存在沖突與空白,缺少可執行的法律規范;立法重義務本位輕權利本位等問題。網絡行為的失范;ヂ摼W技術二元化了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虛擬性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價值的基本認識和判斷。互聯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影響是通過基于網絡人格權的而確認的權利義務關系來實現的。
網絡倫理道德弱化;ヂ摼W社會技術打破了熟人社會的交往規則,從“人—網絡—人”的交往過程中,身份被虛擬化為網絡交往中的一個個數字化符號,而虛擬身份創設的隨意性和終止的隨時性淡化了倫理道德的約束。由于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復雜性識別能力和辨識能力較弱,加之社會閱歷的不足道德辨別力差,道德意志不強,缺少內化自省的道德自律,很難抵抗不良信息很難堅守道德底線,這加劇了大學生互聯網法律越軌行為的出現。網絡監管挑戰不斷。
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面對網絡社會強勢崛起,現行的網絡監管體系不僅缺少技術+法律復合型的互聯網監管人才,而且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網絡監管模式。而網絡技術創新帶來的網絡失序是對網絡監管提出新的挑戰。如互聯網上傳播的3D打印武器技術,不需要中央銀行的比特幣等對國家主權和社會安全產生威脅,技術的隱蔽性勢必加大政府監管難度。不難看出,互聯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形成、評價的影響深刻,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不僅受中國現行法制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更有受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三、互聯網技術構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路徑選擇
科技發展、信息化、互聯網的虛擬性等因素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養成,我們“只有根據新出現的社會條件給我們帶來的問題,重鑄社會理論的概念工具和方法論工具,我們才能走出這樣的困境。”[3]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平臺融入到高校大學生法律教育的過程中,從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營造“共享共治”互聯網法治環境,學校教育與輿論引導互動等三方面共同促成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
(一)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加強互聯網的安全建設,完善互聯網領域的立法
加強大學生網絡參與行為的監督規范,提高大學生的自身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在網絡參與過程中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大學生應自覺將憲法和法律作為網絡行為的基本底線,在大學生享有互聯網平臺自由表達的權利同時,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用法律的形式具體界定大學生網絡參與的責任義務和權利利益。同時加強互聯網平臺自律,完善互聯網立法,加強事先法律規范和指引,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獨特作用。通過對大學生法律意識主動性、自覺性的引導培育,規范網絡秩序,促進網絡技術有序發展。
(二)營造“共享共治”的互聯網法治環境,培養大學生正確理性的權責意識
互聯網虛擬性和開放性決定了網絡法治“共享共治”的特性,充分依托信息技術,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互聯網法治機制。人民法院等法律權威機構通過新聞發布會、典型案例發布、裁判文書上網等舉措,以信息公開促規范保公正;網絡監督部門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全面推進互聯網信息化建設,讓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建立和完善我國關于網絡監管的相關法律,將虛擬的網絡活動控制在法律要求范圍之內,共享網絡,網上網下互動行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高校學生管理也應強調以生為本,創新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體制,培養大學生理性的權利意識、程序意識,維權意識,并逐步內化為自覺的行動。
(三)學校教育與輿論引導互動,注重互聯網法律意識的實踐養成
以新媒體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及時改革傳統法律教育方式,占領網絡法律教育陣地,注重大學生互聯網法律意識的理論培育以及法律實踐。高校利用校園網絡的便利性,普遍開設互補于課程教學的大眾化法律論壇,積極探索網絡社區的普法教育方式,開展網絡相關法律的討論與研究。利用互聯網+APP技術增設法律實踐課程平臺,把學生的實際問題和網絡上熱點法律案件變為課程關注的重點,同時開設《憲法學》、《法學基本理論》等人文社科理論網絡課程。高校法學教育不僅要關注傳統的法律部門,還應當開展網絡法學研究,對網絡法律現象給予足夠的理論重視,教育與輿論引導互動,將理論研究與互聯網法律實踐相結合,推進大學生互聯網法律意識不斷更新和提高。
四、結語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實施,大學生法律意識關乎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發展。大學生互聯網法律意識是法治得以實現的社會思想基礎,互聯網對社會法治環境的滲透與融合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立法、司法和執法的客觀環境進而影響著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轉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互聯網法律意識是互聯網法治得以實現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5.
[2]劉旺洪.法律意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38.
[3][美]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1.
[4]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3(8).
推薦閱讀:怎樣培養學生法律素養強化安全意識
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