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2-01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人民群眾是黨的勝利根本及力量源泉,密切關注好黨群關系,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及光榮傳統。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角度,創新了群眾觀點,群眾工作,群眾路線等相關理論,并且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重新塑造了黨的執政形
人民群眾是黨的勝利根本及力量源泉,密切關注好黨群關系,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及光榮傳統。習近平同志站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角度,創新了群眾觀點,群眾工作,群眾路線等相關理論,并且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重新塑造了黨的執政形象,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
關鍵詞:習近平,人民群眾,黨群關系
政黨政治中存在著黨內關系、黨政關系、黨群關系三對關系,其中黨群關系尤為重要,也更具有現實性和根本性,因為黨群關系關系到一個政黨是否具備自己的依靠力量和執政根基,甚至關系到政黨的生死存亡。而研究黨群關系,首先就要從黨群關系本身的概念入手,只有界定清楚這一概念的內涵,才能為正確處理黨群關系作鋪墊,進一步促進國家、政黨與人民之間的和諧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下黨群關系的內涵
當代黨群關系,主要是指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之間互動的關系。一方面,人民群眾給予中國共產黨信任與支持,依靠黨的力量來實現自身的利益,并督促黨的工作,以自身的力量與智慧推動黨的建設。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合理運用人民群眾所賦予的權力,落實為人民群眾謀取利益而工作的出發點,不斷完善組織、作風、思想等多方面建設,提高執政水平與能力,以進一步鞏固黨群關系。
自2013年6月以來,中國共產黨全黨深入開展了自上而下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求達到改進工作作風,和諧黨群關系的目的,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踐證明,密切黨群關系,對于我國的建設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正確認識和明確黨群關系的本質,是和諧黨群關系的前提,是尤為必要的。
1.魚水關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實踐者,作為人民群眾的領導者,我們黨的力量源于人民群眾,脫離人民群眾,就如同魚離開了水,無法存活下去,而人民群眾的信任和依托,相當于水所給予魚的生存空間,賦予了我們黨帶領人民發展國家的空間。
2.主仆關系。鄧小平曾指出:“黨始終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的代表和發言人,并且領導人民群眾為了社會主義偉大理想而斗爭。”[1]黨之所以能為人民群眾“代言”,是因為群眾賦予了黨的權力,在人民民主專政的我國,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同時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性質也決定了我們黨是為人民切實謀福利的黨,是群眾的公仆。
3.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領導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實現這一遠大目標的根本保障,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堅持這一點,才能真正做到人民當家作主。
二、習近平黨群關系思想的內容與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四大危險”“四大考驗”和復雜的黨內外局勢,習近平就密切黨群關系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與講話,推進了黨的群眾路線觀點的理論創新。2014年10月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習近平的理論創新,使黨群工作進入了新境界,為現實社會的發展指引了新思路。
(一)堅持與時俱進,開拓黨群思想新視野
1.將群眾的期盼上升為黨的價值導向。習近平曾多次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要把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解決群眾提出的問題。而做到這一點,習近平提出,首先要做到“站在群眾立場上考慮問題就能夠感同身受,把自己擺進去感受,就能更好了解老百姓滿不滿意、擁不擁護。”[2]心中懷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群眾所感受的,黨員干部進行換位思考,從而增進與群眾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為群眾著想,辦實事。
其次,要重視黨優良傳統的發揚,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脫離群眾,無異于是對我們黨的最大危險,所以黨員干部要分清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有效遏制“四風問題”的蔓延,做到“三嚴三實”,即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升為黨的價值追求,形成黨與群眾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
2.突出知行合一。習近平曾提出:“開展好教育實踐活動,要著力增強思想自覺性和堅定性,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提高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3]黨員干部在工作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從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入手,做到有的放矢,群眾路線要教育和實踐相結合,建立長效機制,確保群眾路線的有效性。
3.找準切入點,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一方面,揭示群眾工作的本質和核心,2011年8月習近平在與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座談時談到:“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句話揭示了當前群眾工作的規律,為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關注基層、深入基層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創新群眾工作的方法,以適應日新月異的形勢。在新形勢下,習近平就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提出了新思路,首先強調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其次強調群眾工作的榜樣示范帶動作用。
(二)推動作風建設,重塑黨的新形象
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其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2013年1月,習近平在中紀委十八屆二次會議上提到:“作風是否確實好轉,要以人民滿意為標準。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4]而后,2013年6月以來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以“八項規定”為切入點,切實回應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和關切點,歷經兩批,歷時一年,使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增強了貫徹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有效整治了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形式主義和奢靡之風,發揚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秀傳統,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進一步樹立起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與威信。
(三)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重整政治生態
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反腐敗斗爭。腐敗問題是一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的問題,長期以來,人民群眾對于腐敗的滋生深惡痛絕,建設廉潔政府,做反腐敗斗爭,一直是我們黨一貫的堅定立場。反腐敗必須常抓不懈,時刻拒腐防變,2015年1月13日,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強調,要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
截至2015年11月,4名副國級、幾十名省部級高官落馬,中紀委數據還顯示,全國累計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104934起,處理人數達138867人,其中55289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黨中央以堅決的態度反腐,通過深入展開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建立健全預防腐敗和懲治體系,筑牢反腐思想防線,創新推進反腐體制機制,并努力實現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政治清明的新政治生態。
(四)進一步加強群眾監督,維護監督渠道。
1.暢通群眾監督的渠道。“黨員干部形象如何、作風怎樣、是否清廉、群眾感受最深切、最有評判權。”[6]暢通黨外群眾建言獻策的渠道,對于全面推進從嚴治黨有種藥作用,因為群眾的需求是我們黨的價值追求,群眾的監督和反映的問題就是我們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特別注意的方面,所以,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懂得群眾的批評是從嚴治黨的關鍵,有助于暢通群眾監督的渠道,杜絕“閉門修煉”,“自說自話”的現象。
2.拓寬群眾監督的渠道。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防止權力濫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監督,接受群眾的監督,不僅需要讓群眾有話直說,還要群眾有地方說,可以對黨員干部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地監督,“只有織密群眾監督之網,開啟全天候探照燈,才能讓隱身人無處藏身。”新時期背景下,要通過加強對輿論媒介和網絡媒介的運用、推行政務黨務公開制度、完善群眾監督回應機制等具體措施,維護人民群眾的監督權利和公共利益,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
(五)落實制度建設,實現黨群關系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1.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領導干部的權力來源于群眾,習近平提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7]堅持權為民所用,一方面需要自己恪盡職守,另一方面就要制度體系的保障,這也是從嚴治黨的保障。
2.務實制度建設,提高制度水平。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明:“制度不在多,在于務實管用,要搞好配套銜接,做到彼此呼應,要增強制度的執行力,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建設要根據實際的社會發展需要和國家法制建設需求,堅持依法治國戰略,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黨員干部也要從自身做起,樹立法治意識,提高依法執政水平,從而帶動全社會知法、守法、用法。
3.不斷總結經驗,實現黨群關系的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習近平提出要關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問題出現的原因,思考解決方案,盡快推出對應的制度法規,并形成長效機制,以實現黨群關系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三、結語
黨群關系的和諧與否,不僅關系到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生死存亡,還會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習近平在理論上開拓了馬克思主義黨群關系思想的新境界,并將其應用于從嚴治黨的要求和具體工作中,重塑了黨的形象,重整了政治生態,進一步落實了制度建設,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長期執政信心。但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黨的群眾工作要抓常、抓細、抓長,中國共產黨還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全面開展反腐倡廉工作,始終堅持完善群眾工作機制,穩固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要求下,密切黨群關系,推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4.
[4]習近平,習近平在指導河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7).
[5]全面從嚴治黨黨員干部讀本編寫組,《全面從嚴治黨黨員干部讀本》[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劉志國,趙勇,新時期構建和諧黨群關系探析[J].世紀橋,2009(3).
相關閱讀:黨政研究黨政論文投稿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