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我國實行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改革的反思

發布時間:2017-04-08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會計師職稱論文發表了實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改革的反思,在現行收付實現制預算會計制度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難以達成資金使用綜合效益評價等更高層次的管理目標。針對這些問題,論文給出了較為流行的幾種政策和建議。

  這篇會計師職稱論文發表了實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改革的反思,在現行收付實現制預算會計制度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難以達成資金使用綜合效益評價等更高層次的管理目標。針對這些問題,論文給出了較為流行的幾種政策和建議。

會計師職稱論文

  關鍵詞:會計師職稱論文,預算會計改革,會計改革

  一、關于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的理論紛爭

  (一)現行收付實現制預算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在各國政府預算會計中,采用的一直是收付實現制計量基礎。其原因在于,在傳統理念上,公共部門的活動和目標是非營利性的,不需要進行相對復雜的成本與收益配比,相應的績效評價也不很必要。因此,從節約會計計量成本與簡化財務核算的角度出發,采用收付實現制基礎是比較適宜的,這種做法也便于立法機構的預算審查與監督。

  然而,近20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在政府會計管理中引入權責發生制原則,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在29個OECD國家中,有15個國家(占51.7%)的政府會計已然在機構或部門層面上,實行了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有12個(占41.4%)國家則在整個政府層面上,采用了某種形式的權責發生制財務報告模式。

  概括起來,傳統收付實現制計量基礎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難以全面反映公共部門的資產負債情況。在收付實現制下,政府會計的固定資產僅反映其原值的增減變動,而不反映資產的累計折舊,導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的不實;同時,行政事業單位的“暫存款”和“暫付款”科目,常常用于核算許多債權債務,對于應收未收、應付未付的具體事項無法如實體現。這導致政府公共會計對相關資產與負債核算的失真,不利于正確處理年終結轉事項。

  其次,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收付實現制在會計信息可比性方面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由于企業會計財務核算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而政府會計核算則以收付實現制為計量基礎,這影響了企業和政府部門之間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其二,有些事業單位(如醫院)目前已然采用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因此影響了政府部門與某些事業單位之間財務信息的可比性。其三,某些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會計計量基礎與預算管理原則,已然嘗試實行權責發生制(或修正的權責發生制),我國政府會計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也影響了中外政府財務報告的國際可比性。

  最后,不利于公共部門資金使用情況的綜合評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表明,權責發生制原則,較之收付實現制,可以更好地解決公共預算支出的績效考核問題,提高有限預算資源的使用效率。而收付實現制更側重于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的現金流反映,難以達成資金使用綜合效益評價等更高層次的管理目標。

  (二)較為流行的幾種政策建議

  綜合比較有關政府會計計量基礎改革的相關文獻,可以大體歸納出如下幾種相對較為流行的政策建議:

  一是分別推進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預算會計體系調整,對政府會計序列的財政總預算和行政單位會計,逐步實施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對于事業單位則實行完全的權責發生制(史鐵嶺、陳玲,2003)。

  二是逐步在財政收支核算、政府債權債務管理、社會保障核算以及固定資產購置與耗費核算中,分別引入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原則,并適度考慮由現行收付實現制向全面權責發生制的過渡(張茅,2003)。

  三是結合部門預算和公共支出績效評價改革,將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融入績效預算管理體系之中,嘗試同時實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與政府預算改革(蘇衛林、蘇衛華,2005)。

  二、我國實行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改革的反思

  在倡議實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改革的呼聲不絕于耳之際,我們同樣需要冷靜地思考:一項牽扯范圍如此之廣,幾乎徹底“顛覆”五十多年來的公共部門財務會計計量基礎的改革,是否一定必要,是否真的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筆者認為,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需要審慎考慮。

  (一)權責發生制計量基礎體現了預算管理原則從古典向現代的演化趨勢

  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不單純是一種孤立的計量基礎層面上的技術方法,而需要納入整個公共部門預算管理變革的大格局中來加以考察。在各國,政府預算管理的原則大體經歷過兩個發展階段:強調立法監督機構有效控制的古典預算原則、加強政府行政權為主導思想的現代預算原則,而現代預算原則代表了市場經濟國家預算管理總體上的價值取向。各國公共預算管理原則的這種轉變,既是政府職能擴張的現實需要,又與其利益相關主體相互影響結構漸趨穩定有關。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國家的政府部門具有相對較高的預算管理水平和成熟完備的技術支持保障體系。正是在這樣一系列時代背景下,強調結果取向的績效預算管理,逐漸提上各國政府公共治理改革的議事日程。而權責發生制預算與會計原則,恰恰是為了體現這種改革趨勢的需要而與之伴生的一種變革潮流。

  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各利益相關主體的互動影響結構仍處于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之中。況且,我國公共預算管理的許多基礎性技術手段和支持保障體系建設也才剛剛起步。因此,在確定預算管理原則的基本取向時,不應盲目追求現代預算原則所倡導的行政部門自主權。重申古典預算原則的宗旨,突出立法監督機構對預算過程的控制,似乎更能體現中國公共預算改革的基本方向。而收付實現制預算會計原則以及在此基礎上編制的政府財務報告,在理解上通常不需要較多的專業知識水平,對于非專業人士的人大代表和普通公眾而言,顯得更加實用,基本上可以滿足立法監督機構借此監督政府的稅收規模與后續預算資金使用的要求。這種預算管理與會計計量上的具體國情特點,是我們在探討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改革中,需要反復權衡利弊的一個重要問題。

  推薦閱讀:《江西財稅與會計》(月刊)曾用刊名:江西財政,1989年創刊,財會類專業刊物。發布財稅、會計政策法規,探討財稅理論與實踐問題,交流財稅財會、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傳播財稅知識,反映各地財稅動態。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