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農民法律維權論文農民法律意識調查與思考

發布時間:2016-09-19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176次

摘 要: 農民法律維權論文發表了農民法律意識調查與思考,培養農民法律意識是農村法制建設的基礎,作者首先對農民法律意識進行調查統計,分析了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通過開展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也提高了法律知識水平,還提出了提升農民法律意識的對策。

  農民法律維權論文發表了農民法律意識調查與思考,培養農民法律意識是農村法制建設的基礎,作者首先對農民法律意識進行調查統計,分析了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通過開展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也提高了法律知識水平,還提出了提升農民法律意識的對策。
 

農民法律維權論文

  摘要: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加快推進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隨著農村普法不斷深入,農民法律意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整體而言,仍然呈現出法律知識貧乏、法律意識淡薄、法律信仰偏低等特征。培養農民法律意識應進行實質性普法,強化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為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過程中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通過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奠定物質基礎。

  關鍵詞:農民法律維權論文,農民,法律意識,培養,普法

  農民法律意識是農民以對法律現象的認知為起點,形成的關于法律的思想、觀念、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包括農民法律知識、對法的本質和價值的認識、對法律現象的認知和評價、對現行法律法規的理解和態度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然要求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而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正是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對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研究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課題。

  一、關于農民法律意識的調查統計

  為了解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況,筆者向湖南益陽某鄉八個村的部分農民發放了調查問卷共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小學學歷占30%,初中學歷占50%、高中/中專學歷占19%、大專及以上學歷占1%。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到法律基本知識、土地征收、婚姻法等方面的內容。部分問題的調查情況統計如下:在對“法律的作用”(多選)的認識上,有80%的人認為法律是用來管理國家的,60%的人認為法律是用來規定人民的權利和義務的,20%的人認為法律就是刑法,是用來打擊違法犯罪的,20%的人認為法律是用來限制老百姓的自由的。在農民法律知識的獲取途徑(多選)上,選擇廣播電視的占90%,選擇書本的只占10%,選擇宣傳欄的占30%,選擇網絡的占10%,選擇其它的占30%;在法律對農民的價值上,有80%的人認為法律有用,認為法律可以保護自己的權利,20%的人認為法律無用,認為法律反正還不是由當官的人說了算。在回答“當您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您會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嗎?”時,有50%的人認為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受損的權利,也有50%的人認為會選擇村干部或村里面的老年協會的比較有名望的長者來調解糾紛,這樣更經濟省錢更節約時間。在對“法律與政策關系”的認識上,選擇法律大于政策的占60%,選擇政策大于法律的占35%,選擇效力一樣大的占5%。在社會現象認識的調查中,70%的人認為結婚不僅要男女兩人以夫妻名義生活在一起,還需辦理結婚登記證明,30%的認為只要男女二人以夫妻名義生活在一起就是夫妻;對家長打傷孩子有60%的人認為不犯法,只是家長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而已,40%的人認為如果打傷了的話,是應該要坐牢的。在對法制宣傳的調查中,50%的人參加過法制宣傳,主要是集中的法律咨詢、打橫幅、還有宣傳欄的形式,90%的人認為政府應該多組織法制宣傳,并且要用多種形式特別是農民容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法制宣傳。在回答“在征地中政府怎么做才算合法?”時,85%的村民認為在征地過程中政府應保障農民的知情權,要把征地的事情事先告知農民并與農民協商征地補償事宜,這樣做才公平才合法,15%的村民認為,政府講了算數,我們沒有辦法。

  二、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分析

  由以上調查可知,農民普遍認為法制宣傳對于增強法律意識、促進人們更好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很有必要,因而,對開展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也越來越重視,參與積極性較高。法律知識水平有了一定提升,法律意識得到了加強。人民調解已經深入人心。但總的來說農民的法律意識還是停留在一個相對較低層次的階段,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還存在差距,法律對他們來說仍然是遙遠的。農村法律知識貧乏。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農民法律意識形成的及時和理性基礎。農民對法律知識掌握的多少,既影響對自己合法權利的維護,又影響自己對法律的遵守。通過調查發現,該鄉部分人對法律知之甚少,或知之不全,或完全不知,對法的本質認識不清,大部分的人認為法是用來管理國家的,就連與他們切身利益有關的婚姻登記行為、家庭暴力行為也不能進行一種正確的法律評價。他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大部分是憑直觀感覺從電視和廣播等途徑獲得,想主動從書本上獲取法律知識的人少而又少,因而不能形成對法的一種系統性的認識。農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接觸是法律內化及法律意識形成的前提,農民法律知識的有限使得法律意識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與以前相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農民法律意識有所增強,但整體而言仍然很薄弱。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部分農民對法律沒有認識,不習慣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當遇到自身權利被侵害時,要么渾然不知,以“法盲”“法愚”的形態展現于社會;要么屈從于權威,忍氣吞聲;要么置法律規定而不顧,“以暴制暴”。在調查中,有50%的農民在自身正當權利被侵犯時仍然沒有想到要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權利。農民法律信仰偏低。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曾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①然而,通過調查發現,接受調查的人中只有一半認為遇到糾紛時會選擇法律途徑解決,而另一半則會選擇采用調解等其它方式解決糾紛,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因為他們認為堅持用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耗時耗力耗錢傷不起,成本支出往往高于收入很多。雖然大多數的人認為法律是有用的,但也有近20%的人認為法律最終還是由當官人的說了算,并堅持認為政策的效力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法律的效力。由此可知,由于人們對法律的不信任,導致一部分人視法律為無物,因而無法從內心去崇尚法律、信仰法律,從而出現了農村法律信仰水平偏低的狀況。

  三、提升農民法律意識的對策思考

  農民的法律意識問題并非僅僅是農民本身的個人素質問題,而是社會轉型階段的伴生物。農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受社會政治、經濟及傳統文化的影響較大。通過以上關于農民法律意識的實證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農民的法律意識水平雖有增長,但總的來說不高,且嚴重制約了農村法治化的發展。如何提升農民法律意識水平,學界見仁見智,觀點不一,筆者認為,必須聯系農村實際,有針對性的提出農民法律意識提高的對策。一是進行實質性普法,強化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目前我國已開展了六個五年普法,普法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農民的法律意識較之前有所提高,但總的來說,我國的普法講形式重于實質,傳統的普法工作側重于對具體法條的宣講,很少宣傳法條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法理及法治的精神,農民在普法工作中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農民通過普法所學到的僅是枯燥的條文,而無法對我們的法律制度建立情感。通過我們的調查也發現,90%的人認為政府應該多組織法制宣傳,并且要用多種形式特別是農民容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法制宣傳。這其實表明農民對法律知識還是有較強的需求的,只是目前農村普法形式還較單一,普法的內容還存在局限性,因此,今后必須進行實質性普法,可側重從農民權利保護的角度進行普法,比如農民所關注的農村選舉、社會保險、農耕補貼、征地拆遷等方面進行重點普法。因為“權利是法的內核,沒有對權利的要求,也無法產生對法的需求和對法律的渴望”。②權利意識與法律意識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權利意識的增強促進了對法律的認同與對其價值的認可,能促進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反之,農民法律意識的增強也必將推動公民權利意識的擴張,從而進一步推動法律意識的增強,從而有助于農村法治化的實現。二是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為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我們在思想觀念上確立法律的權威性、至上性。法律的公正和權威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行政機關的執法行為來實現的,要加強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法制教育,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并強化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有利于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并使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失職瀆職、濫用職權者要依法追究其應有的責任。因為領導干部的責任和影響比普通群眾大,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提高其依法辦事的能力,使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于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也是一種積極的影響。其次,要公正司法,樹立法律權威。“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然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③司法是社會正義實現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司法不公、司法腐敗,整個社會將會是是非不分、善惡不分、黑白顛倒。司法權最本質的屬性就是公正性,如何有效防止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首先應確保司法獨立。其次應提高法官職業化水平。最后應完善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機制。司法對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只有公正的司法方能引導農民形成健康向上的法律意識,增進對法律的情感,從而主動遵守法律,信仰法律,只有如此,農村的法治化才不是一句空話。三是在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過程中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民法律意識的形成不能僅僅依靠外在的強制力而形成,它應該是農民個體自發的潛移默化的對法律的一種認同,這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只有讓農民在其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感受到法律帶給他們利益和權利時,農民才會逐漸產生健康的法律意識,進而自覺遵守法律。因此,培養農民法律意識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將自上而下的宣傳和自下而上的接納與認同結合起來,比如由農民純被動接受法律知識向農民主動參與轉變,可由農民自己決定普法所欲宣傳的法律內容、宣傳的形式,自己討論法律宣傳的意義和效果,甚至可以由一些法律素質較高的農民充任民事審判中的陪審員,如果能長期注重農民在接受法律知識過程中的主動性的培養,農民法律意識水平將會增長更快,而這必將加速農村法治化的實現。四是通過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奠定物質基礎�;鶎诱哟髮︕r村的財政支助,增加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力度,努力為農村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創造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營養農民的心靈。比如開設農村書屋,建立農村法律服務站等,這些都需要經濟的大力投入,只有農村經濟的發展才能為其提供永續不竭的動力源泉。而通過這些項目的設置,能為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營造一個好的法律氛圍。而且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能為農民通過法律維權提供物質支持,堅定農民走用法律解決問題的道路的信心。因此,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可以與整個農村的發展、與當前的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進行統籌考慮。農村治理的法治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發展趨勢,盡管道路曲折、過程艱難,但方向明確。農民在呼喚法律,各級黨委政府應肩負起主導責任,著力推進農村普法,改變農村法律基礎薄弱、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現狀,讓法治的陽光普照農村。

  作者:宋義云 單位:益陽廣播電視大學

  推薦期刊:《法律與生活》雜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主管、84年創辦。屬于中央級法制新聞刊物(月刊)。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曾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最近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列入“中國期刊方陣”并榮獲“雙獎期刊獎”。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现有选题 早选早安排

咨询心仪选题

我们的服务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