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7-06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于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本文是一篇 政法學刊投稿 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話語問題性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邏輯。 摘要:馬克思從實踐唯物論的角度,科學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于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本文是一篇政法學刊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話語問題性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邏輯。
摘要:馬克思從實踐唯物論的角度,科學地闡明了話語實踐問題以及話語實踐與物質實踐、精神實踐的關系。實踐的邏輯是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一系列基本問題的本質聯系的基礎,正是在解決實踐中產生的問題性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完成了中國化、民族化、革命化的話語形態創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正是在繼承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與中國現實國情、文情的結合過程中,構建出以人民為本位的話語實踐觀。在話語的實踐表現形式上,中國馬克思主義批評突出政策性話語實踐特征,形成了以文藝大眾化為主要載體的革命話語實踐模式,最終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通過在本體層面上對五四“人的文學”命題的不斷反思和歷史對話,初步完成了體系的范式變革。
關鍵詞:話語,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實踐邏輯,問題性
盡管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話語明顯受到蘇俄和日本馬克思主義批評話語模式的影響,但是從整體上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結合自身國情、文藝基本問題在接受其它馬克思主義批評話語影響的同時,表現出了自身獨特的話語形態特征。一些學者已經注意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言說方式,受到中國傳統文學重直覺感悟的批評方法的影響,涉及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形態的實踐邏輯問題。①也有一些學者從探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理論形態出發,特別強調幾代領袖人物毛澤東、鄧小平等創建的作為“領袖話語”的理論形態的獨特性,認為這些“領袖話語”立足中國實際提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問題、文藝界統一戰線問題、文藝批評標準問題以及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堅持“二為方向”等問題,回答和解決了文藝與政治、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等基本問題,是“文藝科學與文藝政策的有機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與實踐精神的有機統一”②?梢姀闹袊R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體系的話語形態去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體系結構的實踐邏輯問題,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思考角度。但是問題仍然有存在討論的空間,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追問,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話語實踐機制與傳統古典批評話語的模式特征,以及它與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的實踐觀到底存在什么樣的理論精神關聯,并進而影響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自身實踐品格的形成,這是我們試圖要解決的理論問題。
一、話語的實踐邏輯
話語是任何一種理論存在的基本方式,理論正是通過話語進入社會文化的結構系統當中,進而建構一種意義和認知世界的思維模式、邏輯規則,可以說話語的邏輯是支配人們社會行動的深層語法。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語言、話語對人的實踐活動、物質交往的意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認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③馬克思從實踐觀點出發,認為語言、話語活動本質上是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形式,政治、哲學、法律等精神意識活動是非物質的,但它們又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必須借助語言、話語這一特殊的物質形式表現出來,所以說“‘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表現為振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④。話語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人處于世界之中必須通過話語去感受世界、理解世界,并介入這個世界。話語實踐機制的復雜性在于它具有物質與精神生產的兩面性,一方面話語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存在,另一方面話語又是直接以精神活動形式表現出來的。話語作為一種行動的觀念、實踐的邏輯,是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在精神上的反映與內化。從根本上說,語言話語活動仍然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人們的話語實踐活動是人們的物質生產交往活動的客觀需要。馬克思從實踐唯物論的角度,科學地闡明了話語實踐問題以及話語實踐與物質實踐、精神實踐的關系,因此我們在理解馬克思的話語實踐思想價值時,應該置于馬克思關于人類及其個體的生存與自由解放的社會實踐活動視域中去看待話語實踐問題。話語活動受到社會結構、客觀物質世界的制約,同時他又辯證指出話語實踐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人的話語實踐活動對客觀世界有重要影響。就此而言,馬克思的話語實踐觀又是一個實踐倫理問題,它服務于馬克思實踐哲學觀關于人的總體解放的終極道德關懷和歷史使命,它是人們認識、理解和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把鑰匙。馬克思的話語實踐思想對文化及文學研究的影響是深遠的,話語為我們傳統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致思路徑:“在話語理論的觀照下,文學文本被置于一個更為廣闊的實踐領域之中,它們被感受和界定的方法會因此而改變。”⑤馬克思的話語實踐思想受到后來阿爾都塞、?、米歇爾•佩肖、哈貝馬斯等人,以及拉克勞、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視。?率钱敶鞣秸軐W中首次全面提出話語及其實踐理論的學者。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略凇动偘d與文明》中首次明確引入話語(Discourse)概念以來,話語已經成為影響現代人文社科領域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卤M管并沒有給話語概念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在他那里話語是有它基本的內涵的。?抡J為話語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社會歷史的變遷與話語實踐的變化與轉換是一個關聯體,因此人們對社會歷史的分析就可以轉換為對話語實踐的分析。話語的實踐表現在話語的陳述和知識檔案等序列層次當中,但是話語的形成并不是理想、連續的統一體,而是充滿著對立、斷裂和差異性的多種矛盾沖突空間,因此揭示出主導這種矛盾差異的知識型,掌握被權力、政治等知識型強加給話語實踐的陳述概念和策略選擇,就成為福柯知識考古學的理論關鍵:“問題是要在話語實踐的復雜性的嘗試中顯示話語實踐:指出說話意味著去做某件事情——除了表達人們所思,表達人們所知之外的其他事情,除了使語言結構發揮作用之外的其他事情;指出將一個陳述增添到一系列先存在的陳述中,是一項復雜而且代價高昂的行動。”⑥按照英國學者費爾克拉夫的解釋就是“話語不僅是表現世界的實踐,而且是在意義方面說明世界、組成世界、建構世界。”⑦可以說,話語不僅是知識和觀念的生產,而且是對這個世界現實本身和價值意義的再生產,顯然?率艿搅笋R克思實踐哲學的影響。?略谠L談中回顧自己早年的學術經歷時就談道:“對黑格爾主義的拒絕,對存在主義局限性的不滿意,在我對馬克思認識還不夠深入的情況下,我決定加入法國共產黨,那是在1950年。”⑧福柯的話語實踐理論對文學及其批評研究的影響是深遠的,簡言之,文學及其批評既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語言的藝術,又是以語言指涉現實生活的話語實踐的藝術,文學通過話語這個中介關聯著復雜的文學網絡、社會結構關系。因此以話語實踐為視角探討文學及其批評,突破了傳統文學研究分為內部(文學自律性,重審美)和外部研究(文學他律性,重外部社會)的二元對立分析方法。可以說話語分析方法重新恢復了文學及其批評方法的整體化思維格局。因此,?屡c馬克思哲學在話語實踐思想上的深刻關聯為我們分析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的實踐特征提供了方法基礎和理論啟示。
二、人民本位的話語實踐觀
從話語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中國化的過程,就是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在中國被接受、轉化、創新的過程。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宣傳革命,傳播革命思想,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平易的白話文、大眾化的口語的運用,大大有利于革命思想文化的傳播。理由很顯然,這些直白的大眾語以及通俗易曉的文藝評論,自然地拉近了革命文藝與人民大眾在文化和情感上的距離,極易被人民大眾所明白和接受。出于革命的實踐需要和無產階級革命的階級性質,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家在話語實踐的方式上表現出對階級感情話語、革命倫理道德話語等方面的強調。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惲代英就指出:“倘若你希望做一個革命文學家,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業,培養你的革命的感情。”⑨革命文藝工作的服務對象是革命的主體力量工農兵干部,這就需要文藝的工作者改變五四時期以來脫離人民大眾的知識分子啟蒙理論話語的立場,向革命道德實踐話語的轉變,要求文藝工作者的道德思想感情和人民群眾的道德思想感情聯結在一起,改造自己的小資產階級思想感情和趣味,維護和擴大無產階級革命的最廣大的統一戰線。從時間上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邏輯的根本轉換是從1928年的革命文學論爭開始的。按照創造社后期主要成員成仿吾的說法,五四文學革命文學運動以來我們文學革命運動的主體、內容、媒質(語體)和形式并沒有發生顯著的改變,仍然停留在小資產階級革命的幻想階段,因此“我們如果還挑起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的責任起來,我們還得再把自己否定一遍(否定的否定),我們要努力獲得階級意識,我們要使我們的媒質接近農工大眾的用語,我們要以農工大眾為我們的對象。”⑩革命文學家之所以強調要用農工大眾的用語,原因就在于五四文學革命之后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以被壓迫群眾作為創作出發點的文學時代。五四新文學雖然也曾強調平民的文學、國民的文學,但是當時還主要是以個人主義為出發點的精英式的啟蒙文學,這種情況下知識分子與大眾在情感上存在著嚴重的隔膜與疏離感。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表明五四啟蒙文學需要文學觀念上的轉變,這種情況下處于革命低潮時出現的革命文學運動,及其所倡導的集體的革命大眾為出發點的文藝創作反映了時代的精神訴求。到1942年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的工農兵方向,確立人民大眾為本位的文藝思想,則標志著革命文藝的人民性話語創作觀念的正式確立,正如周揚1944年4月在《解放日報》的《<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序言》中所說的:“貫徹全書的一個中心思想是,文藝從群眾中來,必須到群眾中去。這同時也就是毛澤東同志講話的中心思想,而他的更大貢獻是在最正確最完全地解決了文藝如何到群眾中去的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文藝工作者,能夠解決文藝深入到群眾中去的一個重要路徑就是樹立人民性的話語實踐觀,而這一話語實踐觀又是通過融會傳統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倫理實踐型文論話語來實現的。話語及其實踐是社會實踐整體內在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話語作為指涉現實的言說活動,必然受到特定的歷史語境、文化國情、民族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從傳統來看,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話語受儒家詩教傳統影響多是倫理實踐、道德人格境界指向的文論話語,如詩言志、文以載道說、禮樂人生觀、風骨論、養氣說等理論話語都充滿著政治倫理實踐屬性,這反映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屬性方面,也多是以偏重政治倫理屬性的革命實踐性話語為主。所以,1931年10月瞿秋白在《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中就認為:“不注意普洛文藝和一切文章用什么話來寫的問題,這事實上是投降資產階級,是一種機會主義的表現,是拒絕對于大眾的服務。這個俗話革命的任務,是一般文化革命的任務,一切革命的文化組織應當擔負起來,而尤其是文學的革命組織。”用人民大眾能聽得懂的話語、俗語來宣傳革命思想對革命話語的大眾化實踐活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瞿秋白看來,文藝大眾化和大眾話語問題“現在決不是簡單的籠統的文藝大眾化的問題,而是創造革命的大眾文藝的問題。這是要來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文藝復興運動,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文化革命和文學革命,‘無產階級的五四’”。在1938年左右大量討論的“民族形式問題”討論,既是民族抗戰的形勢所迫,更是五四新文學、革命文學運動以來對人民大眾話語實踐重視的歷史演進結果。毛澤東1938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提出的要建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革命文藝目標,則是把這個問題在革命中的意義凸顯出來了。后來毛澤東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則是從政治權威和革命道德的制高點上論述語言大眾化的重要性:“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但是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如果對群眾的語言都有許多不懂,還講什么文藝創造呢?”在這一精神指導下,上個世紀40年代在延安解放區出現了以《兄妹開荒》《白毛女》《十二把鐮刀》《夫妻識字》《動員起來》等為代表的新秧歌、新歌劇運動。為了促成革命的勝利必須用革命群眾主體能夠聽得懂的革命性語言,喚起人民大眾的革命道德覺悟、道德忠誠,從而在革命話語的激發下形成堅強的革命實踐意志,這樣革命話語就建構了一種革命的道德意義和實踐意志,所以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第二個美學特征就是它的倫理意識形態性,注重文學與政治道德的關系,并從政治、道德的角度,從美和善的關系來評價文學藝術作品。實質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革命實踐性美學特征就具體體現在它的倫理意識形態性之上。它們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個整體。”
三、注重政策性話語的實踐表現形式
在話語的實踐表現形式上,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體現出注重實踐指導意義的政策性話語特征。文藝政策是一個國家或者執政黨在一定歷史時期對文藝活動進行管理的總體方略和具體的制度規劃,它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目的性和實踐性,體現出特定的階級、階層的利益目的。按照西方學者科爾巴奇的觀點:“‘政策’是一種給思想貼上標簽的方式,也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應該是什么的方式,以及證明實踐和組織安排的正當性的方式,這其中還包括那些在統治過程中尋求通過政策來表達利害和行動的人,政策也是證明他們的正當性的一種方式。”政策具有以權力為基礎的權威性、強制性,并同時具有道德的正當性和意識形態合法性的實踐訴求。對政策性話語的重視,表明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在批評的觀念、類型、文體風格等方面與其它批評流派相比有著顯著的不同,這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解放使命密不可分的。有些國內學者認為經典作家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整體演變形態,即經歷了從馬克思恩格斯側重文藝自身特征的文藝批評到列寧、毛澤東的作為黨的事業的文藝政策的轉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受到了以列寧為代表的蘇聯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影響,在批評的話語形態上表現出較強的政策性。但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政策性話語與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有著顯著的不同,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政策話語有它獨特的革命內涵和民族文化個性特征。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政策話語是中國近現代革命實踐的產物,這決定了批評服從于革命策略的需要,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左聯組織機構成立時的大會決議內容中,就表現出這個特點:“‘左聯’這個文學的組織在領導中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上,不允許它是單純的作家同業組合,而應該是領導文學斗爭的廣大群眾的組織。”革命文藝工作是黨的革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決定革命文藝工作要服務和接受黨在不同時期、歷史階段所采取的各項文藝政策。1944年4月周揚在《<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序言》中實際上指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政策性話語特點:“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給革命文藝指示了新方向,這個講話是中國革命文學史、思想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文獻,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科學與文藝政策的最通俗化、具體化的一個概括,因此又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科學與文藝政策的最好的課本。”1945年6月周揚在姚仲明的《同志,你走錯了路》劇本序言《關于政策與藝術》中進一步指出:“自‘文藝座談會’以后,藝術創作活動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與當前各種革命實際政策的開始結合,這是文藝新方向的重要標志之一。”文藝政策是黨在歷史不同時期根據具體現實問題、文藝狀況,對文藝創作、文藝批評、文藝與政治關系的選擇、調整與整合?梢哉f文藝政策有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中國化進程,但是文藝政策的短視和政治功利化在極左環境下也帶來了極大危害?傮w上看,實踐型的政策性話語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體系形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文藝政策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并與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緊密的關系。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黨的文藝政策正式形成的標志。”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批評,到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再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整體態勢呈現出漸次強化政策性指導的話語實踐特征。
相關期刊簡介:《政法學刊》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立足廣東,面向全國,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術性、應用性,始終保持刊物的思想性、理論性、創新性和指導性;力求學術品位與應用價值兼備,倡導理論探索與實戰研究并舉,緊扣時代熱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達到外在形式與內在質量的完美統一,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厚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獲獎情況:第三屆廣東省優秀期刊提名獎、第二屆廣東省高校優秀學報、《政法學刊》的“刑事法學”欄目被評為特色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