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國家級電子類期刊征稿

所屬分類:電子期刊瀏覽: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

關注()
期刊周期:半月刊
國內統一刊號:CN 10-1108/TP
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5-5650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電子學會
上一篇: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省級電子職稱期刊發表
下一篇:無線互聯科技投稿所適合的專業
學術服務咨詢服務項目咨詢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期刊簡介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單位:中國電子學會,主 編:宋俊龍,刊 期:半月刊,開 本:16開,創刊時間:1994-01-01,郵發代號:82-648,國內統一刊號:CN 10-1108/TP,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5-5650

  2012年11月由《電子游戲軟件》變更而來,《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雜志,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期刊。國內刊號:CN10-1108/TP;國際刊號:ISSN2095-5650;綜合性的科技類學術刊物。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辦刊宗旨

  旨在全方位推廣信息時代下電氣、電力、電工科學意識;關注電子各專業技術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和進展;介紹軟件工程、科技、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關注科技傳播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本刊提倡社會各界在學術研究過程中要注重實用知識,摒棄虛浮,使之更符合時代潮流,同時,本刊也希望成為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進行學術交流平臺,共同發展,推動中國電子技術與軟件信息事業發展。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報道領域

  面向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專業人員,報道該領域前沿技術進展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紹產品開發的新工具、新方法及典型案例,促進電子技術與計算機軟件工程交叉學科發展。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主要欄目

  專業資訊:

  重點搜羅國內外電子科技領域發展最新動態、成果。

  專人專稿:

  聘請業內知名專家,學者,教授或領頭人就行業走向、發展,發表自身看法

  和論點,關注聚焦行業內重大事件,并結合本刊專業角度對此進行評論或具體闡述,專人專稿。

  電子技術:

  發表電子技術、電子科學、電子商務、消費電子、工控電子(電氣)、測控技術、數控技術、智能應用、新型顯示技術、自動化技術、半導體、計算機、通信、雷達、導航、微波、廣播電視、電子測量、信號處理、電磁兼容、電子元件、電子材料等領域的相關科技動態和科研成果、新技術和新工藝文章。

  醫療電子:

  刊登有關醫院信息系統及系統集成、電子病歷EMR與電子健康檔案HER、醫學信號和圖像計算機處理、醫藥物聯網、中西醫信息處理及系統、醫學影像系統PACS、遠程醫療、教育系統、藥學信息學、健康云計算、醫藥信息檢索與查詢、醫院數字化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國內醫藥信息學、醫藥信息技術和醫藥衛生信息化的最新發展、經驗交流等文章。

  電工研究:

  發表相關電機與控制、電器、工業自動控制、多電平變換器、器件及測試、電工、電壓測試、信息化技術、機電工程等電力電子行業中新器件、新技術、新應用的學術論文及成果。

  軟件工程:

  重點發表軟件工程、信息工程、網絡通信工程、軟件開發、數字產業、計算機高端應用等學術研究過程中的實用知識。

  教育教學:

  發表相關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多媒體、遠程技術等教育教學類文章。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論文投稿

  功到文化……………………………………2

  征稿啟事………………………………5

  工信部:重點推進傳感器及芯片技術研發………………………………1

  教育部-英特爾“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項目成果發布………………………………1-2

  國辦部署開展《信訪條例》執法檢查………………………………2-3

  國信辦:全國全網集中清理網上暴恐音視頻 最高獎10萬………………………………3

  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加強政務信息報送工作………………………………3-4

  中國證監會網站完成改版………………………………4

  工信部批復同意廈門市創建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4

  機電論文探討當今機電技術發展管理的新措施模式

  摘要: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機械本體、傳感器、信息處理單元和驅動單元組成一體化。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線路,模塊化電路和計算機的崛起也為機電一體化提供了操控基礎。程序標準化、模塊化、軟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軟件工程成等,都為機電實現一體化發展奠定了技術平臺。

  在此環境下的機械本體也從改善性能、減輕質量和提高精度等幾方面來迎合控制部分的發展。除了在結構上加以改進,還利用非金屬復合材料來制作機械本體,只有機械本體減輕了重量,才有可能實現驅動系統的快速響應特性,并減少能量消耗。

  目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神經網絡技術及光纖的顯著進步、信息處理設備等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人們對機電產品賦予更多的功能和智慧,使它具有類似人的邏輯思考、判斷推理、自主決策等能力。例如在 CNC數控機床上增加人機對話功能,設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藝數據庫,也給使用者、操作者和維護者帶來極大的方便。眼下,基于網絡的各種遠程控制和監視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