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2-27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規律,認識客觀世界的活動,科學所包含的特點主要有三個:1.條件給定,結論一致;2.不依賴于研究者主體;3.有一個實驗與推理的過程。中醫方法的研究符合其中兩個特點,但唯獨有一個特點并不符合,那就是中醫研究它依賴于研究者主體,
摘要: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規律,認識客觀世界的活動,科學所包含的特點主要有三個:1.條件給定,結論一致;2.不依賴于研究者主體;3.有一個實驗與推理的過程。中醫方法的研究符合其中兩個特點,但唯獨有一個特點并不符合,那就是中醫研究它依賴于研究者主體,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然而任何的臨床醫學它都依賴于研究者主體,難道所有的臨床醫學都不是科學嗎?此外,假如按照科學的上述特點進行分析,許多學科都不能納入到科學體系中,至少不能納入到嚴格意義上的科學體系中。如社會學中的吸毒與宗教問題,又如經濟學中的投機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很好的佐證了中醫目前的困境。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傳統中醫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但不是科學的東西就不一定不可取,而且我們不能只要科學而拋棄其他任何東西。論文發表:《健康研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健康研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健康研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健康研究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關鍵詞:中醫學,信息科學,臨床醫學
其實自清末以來,中國國運衰弱,西方醫學趁此機會大量涌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的發展,從那時起,許多人就開始主張中醫的現代化,也就是從那時起,中醫就陷入了生存與發展的危機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蘇跡象。
中醫學的發展需要多領域的合作研究,中醫學的發展也需要現代化的信息科學手段來輔助醫療信息的獲取和處理。依靠數據分析和知識發現來歸納中醫學的規律性,再結合醫學專家的理論解釋形成醫學發現、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最終實現中醫學的現代化及與其
它醫學理論的融合。事實證明,中醫的研究離不開臨床,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離不開臨床的實踐。以前的中醫研究主要靠經驗積累,在大量的原始病例和臨床觀察的過程中記錄下有用的信息,將信息收集起來并進行重組、融合和利用。目前實現這一過程的方法大都用紙張來記錄,而重組則是通過大腦來記錄。醫生再將感悟和記錄的結果用到實踐當中進行升華,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如果把這個過程進行簡化和快速提煉分析,通過計算機技術的輔助提高其效率和性能,則可以順利實現中醫的現代化。據此中國中醫科學院進行了“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的研究模式。以人為中心,以臨床事實為導向,以假設和模型為驅動,將臨床研究與計算模擬研究相交替,最終實現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
兩千年前,中醫沒有任何現代技術的情況下,沒有設備幫助的情況下就靠感官掌握著人的疾病和健康的規律,而且通過干預達到了有效的預防,這里面是有它的科學內涵的。我們需要運用多種手段尤其是信息手段對其進行轉換,從而把這些科學內涵變成一個規律性的東西,讓別人很容易的掌握、傳承應用和發揚。
所謂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的就是中國傳統醫學,它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一部中醫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與疾病抗爭的經驗史,幾千年來,它凝聚了太多中國人那令人嘆服的智慧與勇氣,從神農嘗百草到“望聞問切”四診療法的產生再到華佗麻醉與“五禽戲”的運用最后到醫學大作《本草綱目》的問世,中醫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治療流程與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具有非常鮮明的治療與診斷特點。首先,它以經驗與相似觀作為其診斷與治療的依據,這與現代臨床醫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這也是中醫飽受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經驗與相似觀在現代醫學看來并不能作為診斷與治療的理論依據與模型,尤其是不能作為使用藥物的依據與證明。因為有許多疾病從病人外觀上來看具有很高的相似度,然而卻有可能源于截然不同的成病機理,如2003年的“非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臨床表現與普通的感冒發燒非常相似,但成病機理卻截然不同,所采用的治療方法也是差異巨大。其次中醫以辯證論治為其診療依據,這是中醫區別于現代西方醫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將人看作是氣、形、神的統一體,一旦人體的某一方面受損,其他方面也會表現出相應的病理特征,而中醫治療的目的正是在于調和與恢復人體的這種生理平衡。辯證論治還表現在診療方法上,眾所周知,“望聞問切”四診療法是傳統的中醫診療方法,其內容就包含了綜合辯證分析疾病原因,從而對癥下藥的辯證理論思想。最后,中醫還相信人體具有自愈能力,中醫的治療手段主要并不是在于使用藥物,而在于調和與指導人的精神狀態的發展,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2006年一位學了20多年中醫的中南大學教授在網上發表取消中醫的簽名,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方舟子也在網上大肆渲染中醫是偽科學,廢除中醫的言論。同年10月10日,國家衛生部出面聲明:堅決反對中醫是偽科學的言論,認為這言論是無知的表現。07年1月11日吳儀在中醫藥工作會議上表態:中醫的地位、作用和科學性毋庸置疑。
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言論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以至于讓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家領導人都參與進來,中醫方法真的是偽科學嗎?如果是,那又怎么解釋幾千年來它為中華民族的健康與繁衍作出的貢獻呢?退一步講,即使中醫不是科學,那不是科學的東西就應該拋棄嗎?那么現代社會應該拋棄的東西就太多了。諸如神學、宗教學、星相學等等都應該成為被我們放棄的東西。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