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美衛生統計調查制度的比較研究

發布時間:2021-09-07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目的比較中美衛生統計調查制度的差異。方法從衛生統計機構、法規、調查項目和信息化四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結果我國衛生統計調查制度有自身獨特的一面,但也存在諸多挑戰。統計信息的傳遞和交流相對較慢、數據發布和共享的立法尚有欠缺、調查項目多樣化

  摘要:目的比較中美衛生統計調查制度的差異。方法從衛生統計機構、法規、調查項目和信息化四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結果我國衛生統計調查制度有自身獨特的一面,但也存在諸多挑戰。統計信息的傳遞和交流相對較慢、數據發布和共享的立法尚有欠缺、調查項目多樣化和調查內容有待完善等。結論衛生統計信息管理和協調、數據隱私權的立法有待加強,建議完善數據發布政策,確保數據的可及性和共享性;結合熱點健康問題開展多樣化的專項調查。

中美衛生統計調查制度的比較研究

  關鍵詞:中美;衛生統計調查制度;比較研究

  衛生統計調查是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采集衛生資源、衛生服務狀況、居民健康等衛生信息,為衛生政策的制定、評估提供數據依據。目前,我國已形成包含5個方面調查制度的《國家衛生統計調查制度》,對常規統計調查項目進行了詳細規定。此外,針對不同目的還進行了多種專項調查。但是我國衛生統計調查工作起步較晚,目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衛生統計與信息化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衛生統計數據存在失真、適用性不強等情況。相較于我國,美國衛生統計調查工作開展較早,在立法、調查項目設計等方面較為完善,數據采集渠道、方式具有多樣性,對我國衛生統計調查工作的改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本文擬從統計機構、相關法規、調查項目和信息化四個方面比較中美衛生統計調查制度之間的差異,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1衛生統計機構

  美國衛生統計調查工作主要由隸屬于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CHS)負責,下設生命統計部、醫療衛生統計部、健康訪問統計部、營養與健康調查部以及其他運營管理和技術支持部門。而我國的統計機構分散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各個司局,其中統計信息中心主管衛生機構、衛生人力基本信息、醫用設備、醫院住院病人統計;醫政醫管局主管采供血情況統計;綜合監督局、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主管衛生監督統計;疾病預防控制局負責全國疾病預防控制情況的統計;婦幼健康服務司主管婦幼保健工作、孕產婦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及其原因、出生缺陷、健康教育工作情況統計;基層衛生司主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情況的統計[1],此外統計信息中心需要協調本部委各業務司局的統計工作,管理和發布全國衛生統計資料?傮w而言,美國的統計組織機構采用上下隸屬的直線職能型方式進行管理,因此在上下間與內設的各部門間的責任與職權均較分明,其下屬的各部門分別負責各自領域的調查項目,故決策和執行效率較高,調查信息匯總較快;而我國負責各類調查統計的機構,在設置上互屬平行關系,使得信息傳遞和交流相對較慢。

  2衛生統計調查相關法規

  衛生部1999年發布的《全國衛生統計工作管理辦法》針對衛生統計工作做出了相關規定,包括機構的設立、職責的明確、人員管理、統計調查和統計報表制度、統計資料的管理和公布等[2]。2007年《全國衛生統計網絡直報管理規定(試行)》對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數據采集、報告、匯總和分析等管理工作進行了說明。

  美國關于衛生統計調查工作的立法較為豐富。1956年《全國衛生服務調查法案》提出進行國民健康的持續和專項調查,同時為保護統計信息和調查結果的傳播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調查技術。1970年《心臟病、癌癥、中風、腎疾病的修正案》對國家衛生調查作了保密性規定。1974年《衛生服務研究與評價及衛生統計法》以立法方式確立了國家衛生統計中心并將其法律權限成文,要求每年收集出生、死亡、婚姻等信息,同時對調查方法及技術加以研究[3]。此外,基于隱私權法、信息自由法、機密信息保護和統計效率法等,國家衛生統計中心還建立了《全國衛生人員保密手冊》,對衛生人員的保密行為提出要求。對于數據質量的保障以及可得性相關政策在美國疾控中心網站上進行發布,包括微觀數據傳播政策、數據釋放時機的申明、互聯網獲得信息的隱私政策等。

  總體來看,美國的立法對于調查項目內容、調查方法和技術、隱私保護、數據發布等有較為詳細的規定,形成了一套指導體系。我國的立法在廣度和深度上尚存在不足,首先缺乏對調查方法和調查技術的規定,包括抽樣方法、數據采集方法的應用與更新等,例如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的樣本延續了1993年的設計,但是隨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老齡化的發展,目前樣本的城鄉分布等已經與現實情況不一致[4];其次,對于數據的隱私立法尚不足,隨著各類調查項目的展開,醫療衛生數據越加豐富,一方面要在技術上保證個人隱私安全,另一方面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必不可少;最后,對數據質量控制、共享等也應明確制定相關法規。

  3調查項目

  我國衛生統計調查包括常規調查和專項調查,前者有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調查、衛生監督調查、疾病控制調查、婦幼衛生調查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調查,后者有國家衛生服務調查、腫瘤回顧性調查、死因及危險因素監測、營養調查和婦幼衛生監測等[5]。

  美國衛生統計調查主要包括4個數據收集項目,即全國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全國衛生保健調查(NHCS)、全國健康訪問調查(NHIS)和國家生命統計系統(NVSS),此外還有一些補充的專項調查項目和擴展項目,包括全國家庭增長調查(NSFG)、國家和地方區域綜合電話調查(SLAITS)、國家免疫調查(NIS)和老齡化縱向研究(LSOA)[6]。此外,CDC針對各種慢性病與傳染病進行了監測統計。

  從名稱來看,兩國統計調查差距較大,但從調查內容來看,由于均是針對衛生系統進行的統計調查,故主體調查項目之間具有兩兩對應關系,例如我國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調查和美國國家衛生保健調查、我國營養調查與美國健康和營養調查、我國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和美國健康訪問調查、我國疾病控制調查與美國慢性病與傳染病監測,它們之間的大部分調查項目比較相似。但是,兩國衛生系統因文化、疾病、制度等多種因素的不同而各有特點,因此,在具體調查內容、調查方法、抽樣設計等方面還存在差異,下面就兩國調查項目的異同進行詳細比較。

  我國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調查和美國國家衛生保健調查都是通過了解衛生保健資源的配置、利用等情況,為提高和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信息。兩國均收集各類醫療機構基本信息,如人員數、床位數等,但近幾年美國對于護理機構、療養院和臨終關懷醫院等開展了針對性較強的調查,而我國僅通過統一的衛生機構年報表獲取基本的人員、床位、設備、收支、醫療服務等信息,原因可能是我國療養行業相對較小,因此目前關注度不高。從調查方式來看,我國主要通過網絡直報方式進行全面調查,而美國采用多階段概率抽樣調查。全面調查能更好反映我國現有醫療衛生情況,但會使工作量加大,尤其是網絡直報系統與婦幼保健系統、社區服務系統存在重復采集[7],因此亟需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采集系統以供數據交換。相對而言,抽樣調查能夠減少工作量,但前提是抽樣能科學正確進行,而我國仍是“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統計管理體制,抽樣調查的科學實施迄需時間[8]。此外,美國對門診服務有專門的調查,包括全國門診醫療調查和全國醫院門診醫療調查,抽樣收集病人基本信息、癥狀、醫生診斷及藥物治療等信息[9],我國僅統計了門急診人次數、預約診療人次數等匯總信息,而醫生診斷及藥物治療等信息則屬于醫療機構內部信息,由各機構自行設計統計,并未在國家層面加以收集應用。

  相關知識推薦:比較好投的醫學類雜志有哪些

  兩國營養調查均是為評估居民的健康和營養狀況提供信息,均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在調查內容上[10-11],均包括詢問調查、醫學體檢、實驗室檢測和膳食調查。詢問調查主要收集個人的人口學特征、健康和體力活動狀況等,但我國還收集了調查樣本區的人口、經濟、社會及醫療衛生保健等信息;醫學體檢方面,我國只收集了身高、體重、頭圍、腰圍和血壓,美國還對肺活量、握力、嗅覺味覺和精神狀態等進行收集;實驗室檢測方面,我國只測定了血紅蛋白及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漿維生素A,美國還對HIV、肝炎、氟化物及各類維生素等進行測定;膳食調查,我國采用24h回顧法、食物頻率法和稱重法3種方法進行調查,收集攝入量和消費量等信息,而美國采用問卷進行調查。在體檢和實驗室檢測內容上的不同可能與醫療設施以及人群關注的健康問題不同有關。在調查時間上,我國1959年、1982年、1992年和2002年已完成4次,2010—2013年進行第五次調查,此后每五年完成一個周期的監測工作;美國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調查,1999年后每年調查。

  我國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和美國健康訪問調查均是為了獲得居民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衛生服務利用、醫療保障等相關信息,如患病傷情況、失能狀況、因病治療情況、醫療保障覆蓋等。從抽樣設計上看,均使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我國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抽取樣本[12],美國從50個州的1900個基本抽樣單位(縣)抽取,但采用全年滾動進行抽樣。從調查內容來看,主要由詢問調查和專題研究組成。詢問調查主要收集住戶人口學特征、健康情況和活動受限情況、衛生服務可及性和利用、醫療保險等信息,專題研究主要結合醫療衛生的熱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從調查時間來看,我國每五年調查一次,目前正進行第五次,美國從1957年起每年進行。

  我國疾病控制調查、婦幼衛生調查、腫瘤回顧性調查、死因及危險因素監測和婦幼衛生監測所涉及的內容與美國國家生命統計系統、國家免疫調查以及慢性病與傳染病監測所涵蓋的內容基本類似,包括婦科病查治、孕產婦分娩、嬰幼兒出生和死亡情況、病傷死因、疫苗接種等。但是,我國疾病控制調查主要針對結核病、血吸蟲病、瘧疾、包蟲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傳染性和地方性疾病,而美國疾病監測主要針對艾滋病、癌癥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此外,為了彌補全國性資料難以用于各州的缺陷,CDC進行了行為危險因素監測(BRFSS),通過每月連續性電話詢問18歲以上成年人中與疾病發生、發展或死亡有關的行為危險因素資料[13],而且針對青少年有特定的行為監測系統(YRBSS)?傮w而言,我國的疾病統計種類繁多,遠比美國詳細,但對行為危險因素的統計相對較少,雖然現在已經將居民吸煙、飲酒和鍛煉等情況納入到我國行為因素監測基本數據集中,但監測覆蓋面較小,并缺乏對超重和肥胖的統計。這與我國地方病分布廣、罹患率高有關,而美國疾病流行模式轉變較早,因此對于慢性疾病的監測和預防工作開展較早。所以我國應該逐步完善慢性疾病監測體系,同時還應該關注行為危險因素,以更好實施干預促進健康。

  美國還進行了國家和地方區域綜合電話調查和老齡化縱向研究,前者采用隨機數字抽樣的電話收集計劃進行調查,允許贊助機構進行調查,后者對老年人群進行隊列研究,收集健康、功能、衛生服務利用等信息。我國調查項目中較少采用電話抽樣方式,尤其是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可能一方面居民的認知、文化等造成電話抽樣進展比較困難,另一方面存在著諸如無電話人群不能入選、拒訪和中途掛斷以及問卷不宜過長等問題[14]。另外,對于老年人群的調查是由我國老齡科研中心負責,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進行了3次追蹤調查,其中有部分內容涉及健康與醫療,調查內容少于美國,但都包含醫療保險、自理或活動能力,美國的調查還詳細收集了活動受限、急慢性病和住院等內容。

  我國實施的衛生監督調查,主要了解各地公共場所、生活飲用水、消毒產品等生產、從業單位的基本信息及衛生管理狀況,美國也收集環境衛生方面的數據,包括空氣污染、一氧化碳中毒、氣候、水質和放射研究等。相比較而言,美國的環境衛生數據涉及面比我國更廣,更側重于自然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如將空氣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哮喘聯系起來調查,將氣候與健康聯系起來調查,而我國則沒有將衛生狀況與相應的健康情況相聯系。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調查對于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情況、完善相關制度有著重要作用,主要收集開展新農合的縣社會經濟、參合情況、基金籌集、基金分配和支出以及醫療補償等情況,這是我國特有的衛生統計調查,因為我國城鄉差異較大,發展模式不同,故對農村的醫療衛生情況需單列出來統計。美國并未分城鄉進行統計,但大多數衛生調查數據分種族進行了統計,這完全是由于兩國國情不同造成的差異。

  4衛生統計信息化

  我國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已建成以衛生統計調查制度為主要內容的,連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衛生統計信息網絡直報系統,包括部省兩級直報平臺及數據中心,動態采集統計數據,實行網絡直報[15]。通過該直報系統,收集到的數據能夠快速、高效的傳遞,所建立的數據庫對于衛生政策和規劃具有重大意義。收集和整理的數據每年在衛計委網站和有關書籍進行發布,包括上一年度的衛生統計提要和年鑒,此外,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也在網站公開,并出版相關書籍。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建立了數據鏈接項目,將調查數據和死亡數據、醫保數據、社保數據等進行關聯,使調查數據的科學效果最大化。此外還建立了研究數據中心,使站外研究人員可以獲得保密數據[16]。相對來說,我國數據共享性不足,特別是微觀數據,使得其他研究人員在利用有關調查數據時受到限制。

  5建議

  我國的衛生發展水平相對于美國來講不夠成熟,衛生工作的重點也與之不同,所以目前我國的衛生統計體現出重基礎的特點,對衛生系統基本資源、各類疾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等統計較細,而對臨終關懷、行為危險因素等的統計尚不完善,較為粗糙。在衛生調查項目的設計、實施等方面,也有不足之處。鑒于此,提出以下建議:

  (1)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要加強管理和協調各部門之間的統計工作,確保常規和專項調查的數據及時、準確的收集,最好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保證其執行力,同時完善各類數據收集系統之間的關聯以更好進行數據交換。

  (2)加強數據隱私權的立法,完善數據發布政策,確保數據能夠及時公布。同時提升網絡和出版物獲得信息的可及性,增強微觀數據的共享性。

  (3)隨著醫改的深入開展,更多問題逐漸突顯,常規調查有時難以滿足需要,可以針對有關重要問題展開專項調查,例如借鑒美國的老年人縱向研究,針對老年人群健康、就醫等進行研究,參考美國門診服務調查,可以研究各種疾病患者的就診、用藥情況。此外,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應該逐步建立起長期的調查項目,以適應當前疾病譜的變化。同時對于精神類疾病,如抑郁等也可逐漸加以關注。

  (4)調查設計要不斷更新,包括抽樣設計、收集方式等,如營養調查和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可以考慮逐步縮短調查間隔,建立長期、連續反應居民健康、衛生服務利用、營養等信息的數據庫,全年52周滾動進行抽樣,在數據收集上可以考慮使用電話調查,詢問調查可利用電腦進行數據收集。

  (5)調查內容可以不斷豐富,如營養調查的體檢和實驗室檢查可以增加肺活量、精神狀態、HIV、肝炎等項目。逐步推廣我國現有行為危險因素監測,使其逐漸覆蓋全國各省市,并視情況增加監測內容,如超重和肥胖等,為制定干預措施促進健康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論文作者:何靜,游毅,孔軍輝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