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3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索快速上浮脫險訓練人員訓練前心理特征對訓練完成情況的影響。方法快速上浮脫險訓練前收集參訓人員睡眠(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焦慮(狀態特質焦慮問卷)、人格(艾森克人格問卷)、對訓練緊張程度(視覺模擬評分)及一般情況信息,訓練結束后根據其完
[摘要]目的探索快速上浮脫險訓練人員訓練前心理特征對訓練完成情況的影響。方法快速上浮脫險訓練前收集參訓人員睡眠(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焦慮(狀態⁃特質焦慮問卷)、人格(艾森克人格問卷)、對訓練緊張程度(視覺模擬評分)及一般情況信息,訓練結束后根據其完成情況分為完成組和未完成組,比較兩組上述信息的差異;采用五折留一(leave⁃one⁃out)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的方式選擇Logistic回歸模型中的最佳變量,并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及曲線下面積(AUC)值評估其預測效果。結果共收集有效調查問卷191份。與完成組相比,未完成組參訓人員訓練前對訓練緊張程度更高(P<0.01)。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軍齡”“對訓練緊張程度”“主觀睡眠質量”“習慣性睡眠效率”是訓練完成情況的最佳變量組;AUC值為0.7569,此時預測界值為0.0483。結論參訓人員是否順利完成訓練可能與參訓人員的某些心理特征有關,“年齡”“軍齡”“對訓練緊張程度”“主觀睡眠質量”“習慣性睡眠效率”聯合評估對訓練完成情況的預測具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軍事人員;海軍醫學;快速上浮脫險;緊張程度;心理特征;精神衛生;焦慮
潛艇失事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艇員可通過快速上浮脫險逃生。目前,亞洲潛艇艇員快速上浮脫險的最深記錄由我軍保持[1]。為助艇員更好地掌握快速上浮脫險的技術,提高脫險成功率,需要定期組織艇員開展快速上浮脫險訓練(以下簡稱“脫險訓練”)[2]。使用該方法訓練時,艇員處于水下,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海軍將這一訓練的危險等級定為“高風險”[3]。為減少意外、提高脫險訓練成功率,在脫險前及脫險全程醫療人員會根據參訓人員的醫學狀況(心率、血壓等)及口頭報告(如調壓情況)評估其醫學風險,風險高者將不能參加脫險訓練,即參訓人員具有一定的未完成率。目前,關于參訓人員醫學狀況的研究已比較充分[3、4],并形成了初步的篩查標準。同時,心理測試也已被廣泛用于軍事人員的選拔[5],心理因素會影響軍人對軍事訓練過程中危險的感知,使得部分人員無法完成軍事訓練。針對這部分人員特點的研究已有一些很有價值的發現,如:軍事訓練中,職業壓力水平是訓練結果的重要預測指標[6];飛行員高載荷模擬飛行訓練的成功與否與參訓者抑郁水平顯著相關[7];在海軍潛水員選拔及訓練任務中,未被錄用的潛水員人格焦慮更高,訓練中受傷的潛水員緊張感、疲勞程度、特質焦慮相對更高[8]。本研究嘗試通過對快速上浮脫險參訓人員睡眠質量、狀態(特質)焦慮、人格特征、對訓練緊張程度等心理特征的分析,探索影響脫險訓練完成情況的心理因素,為下一步脫險訓練人員選拔以及改進訓練保障程序提供建議。該研究對降低軍事訓練人員選拔的費用,探索軍事訓練風險評估預測指標具有重要意義。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調查對象為2018-2019年度在某單位參加快速上浮脫險訓練的潛艇官兵,共9批次,214名,其中191人心理測試問卷填寫完整,納入本研究。納入研究的參訓人員平均軍齡為(8.91±5.25)年,平均年齡為(27.6±5.58)歲,均為男性。訓練結束后,根據其訓練完成情況分為“完成組”和“未完成組”。其中,“完成組”167人(87.4%)完成全部深度的訓練,“未完成組”24人(12.6%)未能完成一個或多個深度的訓練。
1.2方法
脫險訓練分為3、5、10、30m共4個深度。訓練前1d下午對每批次參訓人員進行心理測試,測試采用紙筆方式,集體施測,耗時約15min,要求參訓人員按指導語完整填寫、獨立完成,各批次參訓人員心理問卷均當場收回。本研究中共發放214份心理測試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1份,有效率89.3%。測試問卷包括以下4種。
1.2.1自編調查問卷自編調查問卷包括“一般情況資料”和“對訓練緊張程度”兩部分,其中:(1)一般情況:包括參訓人員性別、年齡、軍齡、文化程度、職別等資料;(2)對訓練緊張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9]進行,要求參訓人員評估自己參加快速上浮脫險訓練的“緊張程度”,并標記在一段10cm的線段上。該線段左端為“0”表示“一點都不緊張”,右端為“10”表示“非常緊張”,參訓人員用筆在線段上作標記,該線段上從“0”到標記處的長度代表其對脫險訓練的緊張程度。
1.2.2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10]STAI包含兩個分量表:狀態焦慮分量表(S⁃AI)和特質焦慮分量表(T⁃AI),通過評估個體的狀態和特質焦慮來衡量個體焦慮狀況。其中,特質焦慮用于評定個體較穩定的焦慮人格特質,即個體面對廣泛的威脅性刺激時作出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而狀態焦慮用于評定個體當前或最近某一特定時間或情景的情緒狀態。兩個分量表各由20項描述題組成,采用4級評分,分數范圍從20到80,較高的分數與更大的焦慮水平相關。
1.2.3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11]PSQI用于評估個體最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該量表由19個單獨的項目組成,分別測量7個因子的分數并得出睡眠綜合評分。7個因子包括: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潛伏期、睡眠持續時間、習慣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藥物的使用和日間功能障礙。每個因子按0、1、2、3計分,累計各因子得分即為PSQI總分,總分范圍為0~20分,分數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當PSQI總分>7時認為個體存在睡眠質量問題[12]。
1.2.4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13]EPQ用于評估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問卷由88道題目組成,包含3個維度以及4個分量表,其中,內外向性(E)量表共包含21個條目,主要用于測試外顯或內隱傾向;神經質(N)量表共24個條目,主要用于測試神經或情緒的穩定性;精神質(P)量表共23個條目,主要用于測試倔強或精神特質;效度量表(L)共20個條目,主要測試掩飾或防衛。被試根據條目回答“是”或“否”,測試結果分別統計4個量表的總分,并對各個量表的原始分進行分析。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以及R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ˉ±s表示。與常模比較采用單樣本均數的t檢驗;正態分布變量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變量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
2結果
2.1基本情況
本研究有效調查對象191人,年齡以20多歲居多,共125人(65.4%);職務以士官居多,共145人(75.9%);文化程度以大專居多,共76人(39.8%)。所有參訓人員全部完成3m脫險訓練,5m脫險訓練時2人未完成,10m脫險訓練時16人未完成,30m脫險訓練時6人未完成,累計24人未能完成4個深度的訓練,納入未完成組,其余167人納入完成組。兩組參訓人員年齡、軍齡、職別、文化程度等人口學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1)。
2.2參訓人員訓練前心理特征狀況分析
參訓人員訓練前PSQI得分顯著高于海軍潛艇艇員常模(P<0.01)[14],82.2%存在睡眠質量問題(PSQI總分>7)。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均極顯著低于常模(P<0.01)[15],PSQI各成分中,參訓人員在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潛伏期上得分較高。EPQ測試中,P、N維度均極顯著低于海軍常模(P<0.01)[16],E維度極顯著高于海軍常模(P<0.01),L維度顯著高于海軍常模(P<0.05,表2)。“完成組”和“未完成組”參訓人員在PSQI總分、S⁃AI、T⁃AI、EPQ各量表上的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兩組人員在PSQI“主觀睡眠質量”“習慣性睡眠效率”“藥物使用”3個因子的差異比較中呈邊緣顯著(P=0.053、0.057、0.062)。
相關知識推薦:比較好投的醫學類雜志有哪些
兩組人員“對訓練緊張程度”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與完成組的參訓人員比,“未完成組”參訓人員在訓練前即表現出更高的緊張程度(P<0.05)。
2.3快速上浮脫險訓練完成情況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并綜合考慮參訓對象的特殊因素,我們從“X1=年齡”“X2=軍齡”“X3=對訓練的緊張程度”“X4=主觀睡眠質量”“X5=習慣性睡眠效率”“X6=藥物使用“等6個變量中篩選最有效的變量進入模型。由于數據量相對較少,易造成過擬合,現將訓練集與測試集區分開,采用五折留一(leave⁃one⁃out)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的方式來評價模型。將數據隨機分成5份,每次抽取其中一份作為測試數據集,剩余數據作為訓練數據。依次循環5次,保證了每次抽取的測試數據樣本均不重復。根據6個變量,采用后向選擇法,形成7個待評估模型(表3),對于每套模型,都采用五折留一的交叉驗證方式來評價其效果,將每套模型的五折測試集上的預測結果合并,并計算ROC曲線下面積(areaundercurve,AUC)值,選取其中最大的AUC值對應的回歸模型(模型2)作為最佳回歸模型,并繪制AUC曲線(表3、表4、圖1)。
3討論
本研究對快速上浮脫險參訓人員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參訓人員多數存在睡眠問題(82.2%);焦慮水平良好,陽性檢出率較低;其病理性人格因素較少,適應能力較強,善于與他人相處,情緒較為穩定,對外界事物具有較強的求知欲。
本研究對未完成快速上浮脫險訓練人員的基線心理特征進行探討,在國內尚屬首次。外軍的研究表明,未完成軍事訓練任務人員的心理特征可能為抑郁[7]、特質焦慮[8]水平高。但在本研究中,我們比較了完成所有4個深度脫險訓練人員和未完成所有深度訓練的人員基線人口學特征、睡眠質量、焦慮水平及其人格特點,結果未發現兩組參訓人員在這些變量上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可能的原因有:
(1)訓練任務的危險性不同。外軍的研究中,訓練任務的危險性更大(如飛行任務[7]、潛水訓練[8]),未完成訓練人員的比例也更多(27.5%[7]、35.6%[8]),此時心理因素對個體能否順利完成訓練任務影響更大。而在本研究中,未完成人員的比例較低(12.6%),這可能和快速上浮脫險訓練任務對個體造成的心理壓力不太大有關,因此從客觀上會降低心理因素在未完成人員中所起的作用。
(2)測量指標的特異性存在問題。本研究中,我們采用3個通用的心理學量表(PSQI、STAI、EPQ)對參訓人員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這3個量表可反映個體當前(狀態焦慮)、最近1個月(睡眠質量)或一貫(特質焦慮、人格)的心理特征,但量表的條目并非針對脫險訓練進行設計,可能導致測量指標缺乏特異性,從而難以顯示出兩組人員間的差異。在未來的研究中,可結合脫險訓練任務本身,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測試工具用于未完成脫險訓練人員心理特征的評估。
(3)主觀焦慮測量工具的使用。本研究中,參訓者在訓練前狀態焦慮良好,且暫未表現出對訓練完成情況的影響。但“視覺模擬評分”結果顯示,未完成人員在訓練前表現出的緊張程度顯著高于完成人員?赡艿脑蛟谟趦煞N測試方法的側重點不同,狀態焦慮問卷指導參訓者評估當前焦慮狀態,而當前焦慮狀態并非針對訓練的緊張程度,而后者我們要求參訓人員直接評估其“對脫險訓練的緊張程度”,該指導語喚起了參訓人員對脫險訓練的緊張情緒,這也提示我們,未來研究中應更重視心理測試工具指導語的設計。
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快速上浮脫險訓練過程中,參訓人員在訓練前對該任務的擔心程度可能是導致其未完成訓練任務的重要原因之一。認知理論提出,人們對壓力事件的評估會影響其應對壓力事件的方式以及壓力事件的結果[17]。在本研究脫險訓練中,未完成組參訓人員在訓練前對訓練緊張程度評分明顯高于完成組的參訓人員。這一結果表明訓練任務會對某些參訓人員造成心理應激,而在某一時刻這種應激會超過某一閾值,并會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導致其無法完成所有深度的訓練任務。在隨后訓練完成情況預測模型分析中,“軍齡”“年齡”“對訓練緊張程度”“主觀睡眠質量”“習慣性睡眠效率”是訓練完成情況的最佳變量組,AUC值為0.7569,當預測界值達到0.0483時,無法完成訓練的風險增加。不足之處在于指標敏感性高,特異度較低,可能的原因在于本批次訓練未涉及較大深度的訓練,另外參訓人員多為骨干,未完成訓練的人員較少。本研究旨在有效篩選出未完成訓練的人員,提前做好干預工作,96.2%的敏感度較為理想。下一步需擴充樣本量,同時增加可反映個體心理應激水平的客觀指標,進一步平衡特異性和敏感性,從而提高預測效能。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快速上浮脫險訓練前參訓人員的心理特征和其他特征可影響其訓練的完成情況。為保證訓練安全性,提高參訓人員完成率,可考慮將訓練前參訓人員對脫險訓練的緊張程度聯合睡眠質量、年齡、軍齡等因素作為選拔指標,提前對高緊張程度的參訓人員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及減壓工作,確保脫險訓練過程順利開展。——論文作者:肖磊1,何靜文1,徐靜舟1,王浩1,蘇彤1,徐淑雨1,方以群2,王楠2,許驥2,付國舉2,汪潔瀅2,唐云翔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