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04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 結合臨床實踐經驗,探討品管圈管理在減少醫患糾紛發生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在我院住院患者16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品管圈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品管圈組給予品管圈管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醫療糾紛發生率,并對兩組患者滿意度進行
[摘要]目的 結合臨床實踐經驗,探討品管圈管理在減少醫患糾紛發生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在我院住院患者16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品管圈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品管圈組給予品管圈管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醫療糾紛發生率,并對兩組患者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 品管圈組糾紛發生率(3.75%)明顯低于對照組(1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10,P=0.025);品管圈組患者滿意度(98.75%)明顯高于對照組(7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025,P=0.000)。結論 品管圈管理在減少醫患糾紛發生中的作用顯著,且患者滿意度較高,具有較好依從性,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品管圈管理;醫患糾紛;應用效果
品管圈活動可以有效地將科學管理、人員等進行結合,從而完成想要實現的管理目標。品管圈指的是通過全員參加的形式,持續實行管理和改善自身工作場所,加強護理質量的工作任務,以尊重人性為前提,以輕松愉悅的現場管理方法,提高患者對醫療和護理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
[1-2]。本研究探討品管圈管理在減少醫患糾紛發生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住院患者16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品管圈組和對照組,品管圈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49.49±5.26)歲,對照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8.28±5.0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的護理管理,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巡視,觀察患者的住院情況,為患者解答疑惑等。品管圈組給予品管圈管理措施[3-4],在核心小組領導下,開展各科室、各部門的品管圈,為體現醫療質量持續改進的有效性,以連續三年為整體開展持續管理,方法:(1)建立品管圈小組,選出圈長、圈秘書輔導員,采用頭腦風暴法確定圈徽與口號,搜集科室中容易產生的醫患糾紛事件,并確定活動主題;(2)分析各個時間段的醫患糾紛事件發生頻率、原因與現狀,并進行數據分析,將降低醫患糾紛事件發生率作為此次改善重點。(3)分析醫患糾紛事件發生原因并采用頭腦風暴發放討論出解決對策,以此確定最終實施方案,采用PDCA法進行檢討;(4)措施: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并組織科室醫護人員學習與交流;同時不斷增強醫護人員工作責任心與醫療業務技能能力,定期學習法律法規與進行道德教育;建立完善且合理的醫護糾紛解決流程與相關制度。比較兩組患者醫療糾紛發生率,并對兩組患者滿意度進行比較。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本次數據均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品管圈組和對照組糾紛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度比較 品管圈組糾紛發生率(3.75%)明顯低于對照組(1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10,P=0.025);品管圈組患者滿意度(98.75%)明顯高于對照組(7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025,P=0.000)。見表1。
3討論
醫患糾紛嚴重影響著診療流程的正常進行及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時采取措施提高醫院管理質量,降低醫患糾紛風險十分重要[5]。品管圈活動具有一定的目標性、目的性,通過分析找出常規護理管理模式下護患糾紛發生的原因,以此為依據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來指導護理工作,旨在降低醫療糾紛[6]。品管圈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可以在計劃的時間內完成解決對策,具有極強的執行力度,品管圈工作靈活運動柏拉圖與頭腦風暴等形式分析與總結實際問題,在不斷發現問題中解決問題,以此突破醫護工作中的難題[7]。與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相比,品管圈管理更具系統性和針對性,且在品管圈管理過程中可有效凝聚護理力量,提高護理服務質量[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品管圈組糾紛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通過品管圈管理,顯著降低了醫療糾紛發生率,品管圈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患者對品管圈活動接受程度較高,此結果與馮歡[9]等研究具有一致性。
相關論文您還可以參考:如何提升臨床醫學學生的醫患溝通技巧
綜上所述,品管圈管理在減少醫患糾紛發生中的作用顯著,且患者滿意度較高,具有較好依從性,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論文作者:石曉蓮 1 石曉燕 2 孟玫 3 李俊逸 4通訊作者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