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07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輸血反應是患者在輸注血液制品的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可能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對輸血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護理就顯得極為重要。本研究對常見輸血不良反應的預防與護理進展進行綜述,從而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摘要】輸血反應是患者在輸注血液制品的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可能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對輸血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護理就顯得極為重要。本研究對常見輸血不良反應的預防與護理進展進行綜述,從而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輸血不良反應;預防;護理;研究進展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水平也在與時俱進,臨床輸血技術也不斷提高,但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功能都不同,雖然經過成功的交叉配血試驗,但在患者進行輸血治療的過程中,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機率仍然存在[1]。作為醫務人員,在輸血過程中必須采取預防和護理措施,以確;颊叩陌踩。因此,本研究對常見輸血不良反應的預防與護理進展作一綜述,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1輸血反應的預防
1.1輸血前
輸血前,如有必要,詳細了解患者的過敏史,輸血史以及特殊血液匹配情況。詢問患者有關疾病,是否有心臟,腦血管和肝臟和腎臟疾病。做好配血工作,特別是ABO血型和Rh(O)血型。輸血時優選使用洗滌的紅細胞以避免輸血反應。輸血前做好核對工作,首先,核對患者的姓名、床號、病歷號、血型、供血者姓名、血型和交叉相容試驗結果;二,核對血液庫存日期,超過3周禁止使用;三是檢查血液是否有變質污染,是否有溶血現象,如血漿顏色是紅色還是混濁,或紅細胞是否是紫色玫瑰,血細胞和血漿界限是否清楚[2]。全部匹配,合格才能提取。在輸血之前,再次進行雙人核對血型,交叉相容性測試結果,以及患者的信息后,方可輸入。
1.2輸血
當進行輸血時,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以防止細菌感染。在輸注血液制品的過程中,禁止在血制品中添加其它藥物,避免破壞血制品的質量,使其變性或發生溶血反應;患者在輸血過程中需其它藥物進行補液,則開放其它的靜脈通路;患者在輸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等其它類似的血制品時,在輸注兩袋以上血制品之間要用0.9%氯化鈉溶液用于管道沖洗,以確保輸血的安全性,從而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嚴格控制滴速,先慢后快,前15分鐘,每分鐘滴數不超過20滴[3],一般比較嚴重的輸血反應都出現在輸血的前5分鐘,需放慢滴速,從而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如無異常出現,適當調整滴速。在輸血時,有必要積極檢查病房,與病人溝通,巡邏和觀察更多。發生輸血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用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并及時檢查患者情況。
1.3輸血后
輸血后4小時內,囑患者臥床休息,隨時巡視病房觀察患者局部皮膚、黏膜有無出血,同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的改變,同時囑家屬隨時觀察患者情況,如發現異常,及時呼叫。
2輸血反應的護理
2.1輸血反應的緊急預案
、僖坏┌l現患者有輸血反應,立即停止輸血。向報告醫生,靜脈滴注0.9%氯化鈉溶液,以維持靜脈通路。妥善保存余血、輸血裝置準備;②密切監測和舒適患者,測量生命體征,評估反應程度;③保暖,吸氧及物理降溫等對癥處理措施,并根據醫生的建議;④如果患者有溶血反應或嚴重的細菌污染反應,過敏反應,應迅速準備應急設備藥物,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同時向科主任、護士長、護理部、醫務科進行報告說明[4]。通知輸血科抽取患者血樣與剩余血液及輸血器分別送輸血科、檢驗科進行檢測;⑤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⑥根據要求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報告,向輸血部門報告;報告不良事件;⑦患者或其家屬對輸血反應原因有疑問,報告醫務科,進行協調解決。
2.2發熱反應
2.2.1病因及臨床表現
發熱反應是輸血期間或輸血后患者體溫升高超過1℃的癥狀。該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致熱原和細菌污染。致熱原是指可能引起發燒的各種微量物質,包括細菌性熱原,藥物中產生的雜質,血液收集過程或輸血設備上的殘留蛋白質等[5]。它引起的發燒通常伴有寒戰,發冷和高燒,通常在輸血開始后幾分鐘到一小時內發生。細菌污染是由于操作者在輸血過程中沒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而導致的[6]。
相關知識推薦:哪里有醫學專利服務
在臨床上,發熱反應發生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1~2小時內,患者出現發冷,寒戰,隨后體溫升高,最高可達38~41℃;可伴有皮膚潮紅,頭痛,惡心嘔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癥狀。輕者持續1~2小時即可緩解,緩解后體溫逐漸降至正常,重者可持續數個小時也無法緩解。
2.2.2護理措施
當患者出現頭疼、惡心時,癥狀輕的病人可減慢輸血速度,如不能自己緩解,給予用25%~50%的就酒精擦拭皮膚進行物理降溫。對于癥狀明顯和嚴重的患者,應立即停止輸血,并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并應根據醫生的建議給予解熱和抗過敏藥物。如果患者發冷,應注意保暖,多喝熱水、加蓋棉被。
2.3過敏反應
2.3.1病因及臨床表現
過敏反應是患者在輸血中或輸血后出現的一種與自身機體發生特異性反應的癥狀。其發生原因主要是這幾個方面:一是患者自身為易過敏體質,當患者輸入血制品的蛋白與將身體的蛋白質組合以形成過敏反應。二是患者輸入的血液含有致敏物質,例如當獻血者在獻血前服用易于過敏的食物或藥物時,患者容易發生過敏反應;三是由于患者輸血次數過多,體內產生過敏性抗體,當重復輸血時,抗體與抗原發生特異性反應以引起過敏反應[7]。
過敏反應通常在輸血幾分鐘后發生,或者可以在輸血中或輸血后立即發生。輕微的特點是皮膚發癢、紅斑、蕁麻疹、血管水腫(眼瞼、口唇水腫)和關節疼痛。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發生支氣管痙攣,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紫紺,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一些患者可能出現發燒、發冷、惡心、嘔吐、腹瀉和腹痛等癥狀。
2.3.2護理措施
患者出現皮膚瘙癢、呼吸困難時,輕者可以減慢輸血的速度,嚴重者應立即停止輸血,及時通知醫生,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0.5~1ml,或給予地塞米松等抗過敏藥物。如患者出現喉頭水腫并伴有嚴重呼吸困難,應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如果發生呼吸循環衰竭,應立即進行抗休克治療[8]。
2.4溶血反應
2.4.1病因及臨床表現
溶血反應是輸血最嚴重的不良反應。當患者接受與其自身紅細胞相同種類的抗體的不相容的紅細胞或血漿時,供體紅細胞或自身紅細胞在體內異常破壞,從而發生溶血反應。包括以下有幾個原因:一是患者輸入其他血型血:血液供體與患者的血型(ABO)不匹配,導致血管溶血;二是變質血液的輸入:血液制品存放時間過長,血液制品溫度過高等;三是Rh血型不合,導致溶血:Rh陰性患者首次接受Rh陽性血液時不會發生溶血。當重新引入Rh陽性血液時,易發生溶血反應[9]。
溶血反應迅速發生,并且只要輸入10~50ml[10],患者就開始出現癥狀?梢苑譃槿齻階段:①開始階段:表現為頭痛、發燒、腰酸背疼,四肢麻木乏力等;②中間階段:出現血紅蛋白尿、黃疸;③最后階段:發生休克、急性腎衰竭,表現為少尿、無尿,甚至出現死亡。
2.4.2護理措施
當患者出現血壓下降,胸悶等癥狀時,立即停止輸血并及時通知醫生進行緊急處理和維持病人靜脈通路。保留剩余的血液制品,從患者采集的血液樣本,并重新做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可行雙側腰部閉合或用熱水在雙側腎區進行熱敷,緩解腎血管痙攣,保護腎臟[11]。按照醫囑靜脈推注碳酸氫鈉溶液,以使尿液堿化,以防止結晶阻塞腎小管。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尿量的變化,一旦每日尿量減少到400毫升,應立即按急性腎衰竭處理[12]。
3小結
輸血是現如今必不可少的醫療手段,但輸血的不良反應也給患者帶來了危險因素,而作為醫護人員,只有熟練掌握輸血的相關知識,積極掌握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因素、預防和護理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確;颊叩陌踩。——論文作者:全家卉 茍元 薛風風 郝蟬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