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05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討以舌象為主要辨證依據分型治療小兒多動癥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多動癥患兒,根據不同治療分為2組,對照組(n=30)接受西藥治療,觀察組(n=30)以舌象為主要辨證依據分型治療,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多動癥程度
【摘要】目的:探討以舌象為主要辨證依據分型治療小兒多動癥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多動癥患兒,根據不同治療分為2組,對照組(n=30)接受西藥治療,觀察組(n=30)以舌象為主要辨證依據分型治療,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多動癥程度和行為問題及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患兒治療前后SNAP-IV、Conners氏評分及臨床療效對比無差異(P<0.05); 觀察組失眠、厭食、惡心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以舌象為主要辨證依據分型治療小兒多動癥療效與西藥相當,但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小兒多動癥;舌象;辨證論治
小兒多動癥是兒童時期常見的行為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學習困難、情緒沖動、過度活動、注意力易分散等,可伴有認知障礙,給兒童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1]。目前中醫藥在該病中已經取得較好效果,但筆者發現大多多動癥患兒的臨床表現類似,會影響癥狀辨證。本研究就探討以舌象為主要辨證依據分型治療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多動癥患兒,根據不同治療分為2組,對照組(n=30)接受西藥治療,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12歲,平均(7.24±2.54)歲;病程1~8年,平均(4.54±1.21)年;觀察組(n=30)以舌象為主要辨證依據分型治療,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12歲,平均(7.31±2.48)歲;病程1~8年,平均(4.62±117)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多動癥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心脾兩虛型、痰熱內擾型和肝陽上亢型等分型標準;(3)患兒家屬均知情研究;排除標準:(1)年齡≤12歲;(2)近兩周未服用神經興奮劑者;(3)智力低下兒。
相關期刊推薦:《陜西中醫》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月刊)創刊于1980年,由陜西省中醫藥學會主辦,屬于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高級中醫藥科技期刊?侵嗅t藥學理論研究論文,介紹歷代名家學說及歷史文獻。主要欄目有:臨床報道、學術探討、老中醫經驗、治驗集錦、針灸經驗、古方今用、醫籍研讀等。適合中醫藥工作者閱讀。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西藥治療:口服利他林(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923,規格:5mg/支),1支/次,2次/d,并根據療效調整用量,每周遞增5~10mg,最大不超過60mg。觀察組以舌象為主要辨證依據分型治療:(1)心脾兩虛型:接受歸脾湯加減治療,藥方:珍珠、煅牡蠣各20g,酸棗仁、五味子、遠志、菖蒲、茯苓、當歸、白術、黨參各10g,水煎服,3次/1劑。(2)痰熱內擾型:接受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藥方:煅牡蠣、煅龍骨各20g,郁金、菖蒲、梔子、龍膽草、茯苓、半夏、陳皮、竹茹、枳殼各10g,黃連6g,水煎服,3次/1劑。(3)肝陽上亢型:接受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療,藥方:煅牡蠣、煅龍骨各20g,梔子、龍膽草、五味子、白芍、遠志、菖蒲、澤瀉、山藥、茯苓、山茱萸、丹皮、熟地黃各10g,水煎服,3次/1劑。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多動癥程度和行為問題及臨床療效。(1)多動癥程度:采用SNAP-IV量表,包括26個項目,分值0~3分,總分0~78分,得分越高程度越嚴重。(2)行為問題:采用Conners氏量表,包括48個項目,分值0~3分,總分0~144分,得分越高程度越嚴重。(3)臨床療效:無效:臨床癥狀和評分無變化;一般: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評分降低≥30%;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評分降低≥60%;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評分降低≥90%。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SNAP-IV、Conners氏評分以表示,t檢驗;臨床療效以n(%)表示,χ2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SNAP-IV和Conners氏評分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SNAP-IV和Conners氏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表1。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無差異(P>0.05)。表2。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出現1例(3.33%)失眠,4例(13.33%)厭食,2例(6.67%)惡心;觀察組無不良反應,兩組對比差異明顯(χ2=26.4108,P<0.05)。
3 討論
小兒多動癥以注意力不集中、沖動、多動為主要癥狀同時還會導致社會障礙、行為問題、學習困難等問題,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極受社會關注。目前臨床主要以藥物輔以心理行為輔導治療小兒多動癥,西醫的治療藥物主要為中樞神經興奮類藥物,雖然具有療效,但容易引起厭食、惡心、頭痛、頭暈、失眠等不良反應,甚至影響生長發育,因此不被大多家長接受。傳統中醫雖沒有本病記載,但根據臨床表現可納為情志方面、精神方面的疾病,與五臟有密切關系,此外,陰主靜、陽主動,陰陽失衡則動靜不協調,故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為主要病機[2]。但大多患兒的臨床表現相似,且缺少伴隨癥狀,因此癥狀辨證較為困難,舌診是中醫重要的中醫辨證方法,舌象可反映邪氣性質、病邪深淺、正氣盛衰等情況,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缺乏伴隨癥,而舌象往往能起到關鍵效果[3]。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SNAP-IV、Conners氏評分及臨床療效無差異(P>0.05),但對照組不良反應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說明以舌象為主要辨證依據分型治療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論文作者:王興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