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02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 目的:討論探索中醫腹診在婦科疾病診療中應用,《靈樞?本藏》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說明臟腑和體表是內外相應的,觀察外部表現,可以認清內在病理本質。繼承古人司外揣內中醫腹診基本診病方法和措施,根據臨床工作經驗,結合中醫整體觀,
摘要 目的:討論探索中醫腹診在婦科疾病診療中應用,《靈樞?本藏》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說明臟腑和體表是內外相應的,觀察外部表現,可以認清內在病理本質。繼承古人“司外揣內”中醫腹診基本診病方法和措施,根據臨床工作經驗,結合“中醫整體觀,辯證論治”理論體系,闡述中醫腹診在婦科疾病診療探索中發現新思想和觀念,應用于中醫婦科臨床實踐。中醫腹診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歸屬于“切診”中“按診”范疇,中醫婦科腹診來源于中醫腹診,相較于脈學更易于學習和掌握,對于診斷婦科疾病可以辨別癥候,審查病機所屬,判斷病位所在,辨別病性的寒熱虛實,病因病機,從而指導臨床立法論治,選方遣藥。因此,中醫腹診在婦科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臨床實踐中值得進一步探索和運用。
關鍵詞:中醫腹診;婦科疾病;診療探索
前言:中醫腹診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醫診察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同時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然而,自宋代以來,中醫腹診在臨床中的應用少之又少,幾近于失傳的狀態,雖近幾十年有崛起之勢,然而與日本漢方醫的“察病必須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見絀。筆者通過對腹診的源流、基本內容和方法、臨床應用、現代研究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求對中醫腹診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推進中醫腹診的傳承與發展。
推薦閱讀:《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月刊,于1985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科大學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述評、本刊特稿、專題筆談_子宮頸癌腹腔鏡與開腹手術選擇的思考、專家共識、指南解讀、論著、綜述與講座、讀者·作者·編者、病案報告、教訓分析、短篇報道。
1中醫腹診概述
中醫腹診最早出現于《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第三十九篇:“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帝曰:善。”按診就是腹診,腹診可以判斷一切疾病性質。中醫腹診在《難經》和《傷寒雜病論》都有記載,宋代以后脈學興起而逐漸衰落,日本漢方學家重視腹診,尤其以傷寒派腹診較為突出。中醫腹診是醫師用手直接觸摸或者按壓病人腹部,以了解局部冷熱,潤燥,軟硬,壓痛、腫塊或其他異常變化,從而推斷疾病部位,性質,病情輕重等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中醫腹診屬于中醫診斷學中按診,按診是切診重要組成部分,操作簡便易行,無創傷,無痛苦,在醫學非常發達今天仍有重要實用價值。
2在婦科疾病中探索運用
2.1中醫腹診婦科疾病操作
被檢查者采取仰臥位,排空小便,兩手平放于軀干兩側,兩腿并攏屈曲,使被檢查者精神放松,平穩呼吸。檢查者站右側,檢查者手應該溫暖,動作輕柔,四指并攏兩手手掌重疊用手指掌面按壓腹部,利用掌指關節和腕關節的力量,柔和進行滑動觸摸,先行表淺按壓,檢查者腹部肌肉放松方可正式開始,首先檢查左側卵巢區,髂前上棘旁2cm處開始,距離神闕穴4寸,大約是大橫穴位置,雙手掌重疊平行于帶脈,手中指向神闕穴,向左或者向右換方向檢查,先淺后深,深度大約2cm,然后是以同樣方式檢查對側卵巢;接下來輸卵管區,被檢查者雙腿平放,檢查者雙手手掌重疊從左下腹髂前上棘沿著腹股溝以內做觸診,同樣方法檢查右側,最后檢查子宮,在前正中下腹部關元穴與恥骨聯合上按壓。
2.2腹診婦科疾病應用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疾病,是導致女性發生不孕癥、宮外孕等其他婦科疾病的常見原因,病情頑固,易復發,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腹診可以通過觀察腹壁緊張度和肌性防御反應,來判斷疾病虛實和決定病性[1]。腹部皮膚白皙松弛有可能是氣血不足虛癥;腹部皮膚色黑毛孔粗大干燥可能是瘀血阻滯下焦;按腹部肌膚涼者喜溫,為寒證;腹部肌膚按之灼熱,喜涼是熱證。腹部喜按是虛癥;拒按是實證。腹部按之手下飽滿充實又彈性,有壓痛者是實滿證;腹部雖然脹滿,但按之虛軟無力且缺乏彈力者,是虛滿;左少腹按之累累有塊,是腸中有宿糞,左少腹按診疼痛是左卵巢或者左輸卵管病變;右少腹按之作痛,拒按,有包塊應手是腸癰,右少腹按診疼痛是右卵巢或者左輸卵管病變;腫塊大者為病深,形狀不規則,表面不光滑為病重,按之堅硬如石者為惡候。按壓腹部某一個部位,或者某一經絡之腧穴,若出現疼痛,以及自覺疼痛加劇或減輕,此為臟腑,經絡病理反應[2]。
腹診還可以指導臨床用藥處方,腹滿而痛屬于陽明腑實證者,給與大承氣湯;痛而閉屬于氣滯者,給與厚樸三物湯;陰寒凝結,出現寒疝繞臍痛者,給與大烏頭煎,抵當烏頭桂枝湯等;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屬于脾胃陽虛,陰寒內盛,給與附子粳米湯[3]。漢代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在理法方藥諸方面都有了全面進步,同時,在腹診方法上取得了很大進展。該書辨證的論述了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診方法,并和臨床癥候及其它診斷方法(如脈診等)相結合進行客觀地綜合分析作為辨證的根據。日本漢方學家湯本求真著作《皇漢醫學》:“中醫以數千年之經驗,不惟熟知此法,且有治療此證之方劑,故名此曰腹診,其診次之法,曰診腹法,以之為診治之基本,在參以脈位,舌證,外證,即可決定其治法,而確定其方劑,即腹診與方劑恰如影之隨形,不能離矣。”腹直肌拘攣不同情況,可以提示不同的方證。例如全腹直肌拘攣認為是芍藥甘草湯證,桂枝湯證,桂枝加芍藥湯證,建中湯證等,下腹部腹直肌拘攣提示濟生腎氣丸證由此可見,腹診對臨床指導辨證處方的重要性了。
2.3與西醫婦檢比較
西醫婦科檢查包括外陰檢查和陰道窺鏡檢查。婦檢方法有雙合診、三合診、肛腹診,前兩種適用于已婚女性,最后一種用于未婚女性。雙合診、三合診目的捫清陰道、子宮頸、子宮體、輸卵管、卵巢及宮旁結締組織等情況。對于女性生殖器官實質性病變有直接和客觀優勢。腹診法和中醫學的相關理論和臨床診病方法是一樣的,在中醫學基本理論思想指導下,以藏象、經絡、精氣血津液為依據,運用“司外揣內,司內揣外”的診法思維方法進行察病辨證的[5]。西醫婦科檢查廣泛應用于臨床,常常忽略中醫腹診在婦科疾病運用,中西醫相互補充,取長補短診治疾病醫學模式,是今后醫學發展主要方向。
結論
綜上所述,中醫腹診是中醫診斷學“望、聞、問、切”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而產生,辨別疾病病性,病位,病勢,指導臨床處方用藥,在婦科疾病診療中有重要地位。中醫腹診操作簡便易學,相對于脈學更容易掌握,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運用。——論文作者:歐陽艷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