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血管性癡呆的診斷及辨證論治

發布時間:2023-01-14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通過分析、整理近年有關血管性癡呆的診斷及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文獻,發現中醫辨證治法充分體現了整體觀念、虛實夾雜的中醫特色,對治療血管性癡呆療效顯著,對改善患者認知能力及生活能力,減輕家庭、社會負擔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診

  摘要:通過分析、整理近年有關血管性癡呆的診斷及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文獻,發現中醫辨證治法充分體現了整體觀念、虛實夾雜的中醫特色,對治療血管性癡呆療效顯著,對改善患者認知能力及生活能力,減輕家庭、社會負擔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診斷;辨證論治

血管性癡呆的診斷及辨證論治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腦卒中或長期慢性腦缺血引起的局部病灶或由廣泛的腦循環障礙引發的腦功能認知區域發生低灌注,從而引發進行性認知功能衰退。除病理性神經系統定位損傷的臨床表現外,還伴有嚴重的異常精神行為和心理癥狀。隨著腦血管病發病率的逐步上升,VD已成為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中國VD的發病率達1.1% ~3.0%,約占癡呆總人數的50%。屬于癡呆的一種,中醫“呆病”“癡呆”范疇,中醫又稱之為“中風后癡呆”。相對于其他類型的癡呆,VD預后較好,是唯一可以預防并進行有效干預的癡呆類型,治療前景廣闊,因此,從多層次、多途徑治療VD成為當今研究的熱點,F就血管性癡呆的診斷、中醫辨證分型及論治進行綜述。

  期刊推薦:《中國老年學雜志》年創刊,是中國創刊較早,唯一囊括老年醫學、老年生物學、老年心理學和老年社會學的老年學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載老年醫藥學(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流行病學、藥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兼顧老年社會學(人口老化、健康老齡化、老年教育、養老及社區服務、老年保健等)、老年心理學、衰老生物學及抗衰老研究等方面的文章。

  1、中醫對癡呆的相關認識

  “癡呆”作為中醫學名詞,首見于漢代《華佗神醫秘傳·華佗治癡呆神方》,認為由于情志刺激而引發。明代張景岳首次提出“癡呆”病名!都滓医洝芳啊夺樉拇蟪伞份d有“呆癡”之名,《資生經》載有“癡證”病名,《醫學正傳》載有“愚癡”,《辨證錄》載有“呆病”,《臨證指南醫案》載有“神呆”病名。古代這些與“癡、呆、愚”字眼有關的病證與現代醫學之癡呆病并不完全吻合。同時,古代醫籍中,也有一些沒有被命名為“癡呆”的疾病,就其描述看,也應當屬于今日“癡呆”,如呆證、健忘、語言顛倒等,部分癲證、狂證、郁證也有些涉及到癡呆病。近代隨著中醫腦病學的發展,中醫腦病學者對VD的認識也更加清晰,共同的認識是本病病性屬于本虛標實,與痰、瘀、虛等病理因素密切相關。

  2、診斷

  2.1西醫診斷

  血管性癡呆的西醫診斷標準:按照2002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草案)》要點如下: 1.臨床很可能血管性癡呆(1)癡呆符合DSM-IV-R的診斷標準;(2)癡呆發生于卒中后3個月內,并持續6個月以上;或認知功能障礙突然加重、或波動、或呈階梯樣逐漸進展;(3)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臨床和影像學表現支持;(4)支持血管性癡呆診斷:①存在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②認知功能損害的不均勻性(斑塊狀損害);③病程波動,有多次腦卒中史;④人格相對完整;⑤可呈現步態障礙、假性球麻痹等體征。

  2.2中醫診斷

  血管性癡呆的中醫診斷按照2002年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中藥新藥治療老年期癡呆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腎陰虧虛證的診斷標準,即主癥:智能減退,腰膝酸軟,倦怠思臥;次癥:表情呆板,思維遲鈍,善驚易恐,腦轉耳鳴,步履沉重,行走艱難,或有幻聽,面頰潮紅,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3、中醫辨證論治

  VD多發生于中風之后,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病機主要是本虛標實,本虛指腎精不足,髓海失充,是VD的發病基礎;標實指痰濁瘀血蒙蔽于腦竅,為重要致病因素。中風之后,腦髓受損,再加上痰瘀夾雜為患,痹阻于腦絡,以致元神失養,神機失用,進而發為VD。歷代醫家及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癡呆進行了論述,認為中醫辨證治療是最具有前景的治療方法。

  3.1病因病機

  VD的發生多有明顯的病因和誘因,多為復合因子連鎖,而非單一因素,常繼發于中風等腦血管疾病之后,發病隱匿,病程較長,病情呈階梯進展。VD其本在腎,其標為風痰瘀血,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其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本虛者不外乎臟氣內虛,功能失調,精神、氣血、陰陽等正氣衰少;而血瘀痰濁、風火阻塞、竅腦失清靈為標;標實者不外乎氣、火、痰、瘀等病理產物堆積;且由于臟腑虛衰,陰精虧空,不能上充于腦,復加痰濁瘀等毒邪內生,使虛、痰、瘀互結于上,損傷腦絡而元神失聰。尚有少數醫家單獨從肝、脾、肺等的生理病理以及臨床證治方面論述其病因病機。呆病的病機為腎虧髓損、腦空神滯、肝脾虧虛、腦髓失養、心肝火盛擾亂神明、痰濁蒙竅瘀阻腦絡。

  3.2臨床辨證分型及論治

  臨床治療中,患者類型復雜,在處理不同類型患者時需辨證治療。一般來講,血管性癡呆多見于風發入體,臨床證候多樣化,早期多以虛證為主,中、后期虛實相間。辨證論治,需掌握病機特點,根據病位、病灶準確進行分型論治,方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惠振亮[1] 將血管性癡呆分為腎精虧虛、痰濁阻竅、氣血虧虛、血阻絡證、肝陽上亢證、火熱內盛六種證型,臨床觀察發現痰濁阻竅證為多,病情也最嚴重,表明痰濁阻竅是血管性癡呆的病理關鍵。王瑋

  [2]研究表明,火熱內盛證與肝陽上亢證相關性最大,其次為腑滯濁留證與痰濁阻竅證,說明火熱內盛證與肝陽上亢證、痰濁阻竅證與腑滯濁留證常相互影響。

  梅麗霞[3] 通過針藥聯合治療,中醫辨證論治結合針刺治療血管性癡呆,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狀態及行為能力,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姜國萍[4]認為,中醫藥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研究工作在辨證分型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積累了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臨床與實驗的資料,在中醫藥在預防和治療VD方面的潛在優勢。然而,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缺點和不足,不同醫家不同方法造成辨證分型過亂,有待于今后研究中不斷改進。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醫對VD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的研究進行了多方位探討,完善了多角度的辨證治療方法,應充分發揮了中醫藥特色,今后需進一步發掘發揚。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