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3-2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正確認識現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原因有哪些,要如何來預防治療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動脈粥樣硬化早期主要表現為內皮功能受損,血管內膜增厚,隨著病程推進,內膜損害進一步加重, 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狹窄、閉塞。頸動脈粥樣硬化內皮細胞損害,斑塊的出血
正確認識現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原因有哪些,要如何來預防治療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動脈粥樣硬化早期主要表現為內皮功能受損,血管內膜增厚,隨著病程推進,內膜損害進一步加重, 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狹窄、閉塞。頸動脈粥樣硬化內皮細胞損害,斑塊的出血、潰瘍、鈣化或脫落形成栓子以及管腔的狹窄、閉塞均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從而導致腦梗死的發生。
摘要: 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關系。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腦梗死患者及非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內膜厚度(IMT)及粥樣硬化斑塊。 結果 224例腦梗死患者中檢出頸動脈硬化196例(87.5%);60例非腦梗死患者中檢出頸動脈硬化10例(16.7%),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9.188,P < 0.05)。 結論 腦梗死的發生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關系。彩色多普勒超聲是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簡捷的方法, 對腦梗死預警和防治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硬化;腦梗死;彩色多普勒超聲,醫學論文
腦梗死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 其致死率、致殘率高。有資料表明[1]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本文對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24例腦梗死患者及60例非腦梗死患者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 旨在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224例,其中男116例,女108例;年齡41~88歲,平均65.7歲;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經CT或MRI確診。以同期住院的60例非腦梗死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64.6歲,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無腦梗死。兩組性別、年齡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3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頸動脈粥樣病變情況比較
2.2 頸動脈粥樣斑塊部位分布
224例腦梗死患者中,共檢出粥樣斑塊形成104例,共315處。其中頸總動脈分叉處158處,占50.2%;頸動脈86處,占27.3%;頸內動脈46處,占14.6%;頸外動脈25處,占7.9%。
醫學論文:《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主管,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期刊,1996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期刊。辟有專家論壇、臨床研究、實驗研究、技術與方法、研究報告、綜述、進修苑、學術爭鳴、經驗介紹及病例報告等多個欄目。
3 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部血管疾病。有資料顯示,人體腦部有80%由頸內動脈供應,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有60%左右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2]。本研究結果表明,腦梗死組頸動脈硬化檢出率87.5%,明顯高于對照組16.7%,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一致[3,5],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存在密切關系。腦梗死組單純IMT增厚率、粥樣斑塊形成率及血管狹窄率均高于對照組。
本研究中,粥樣斑塊的好發部位依次為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與已有研究相符[6]。頸總動脈分叉處管徑急速伸展,血流緩慢、紊亂,產生旋渦,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脂質易于沉積,血小板易受到損害,在血管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或增加斑塊形成。
彩色多普勒超聲成像可獲得清晰頸動脈結構圖像,IMT厚度,粥樣硬化斑塊的部位、形態、大小及內部回聲均能較準確檢出,是檢測頸動脈病變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對腦梗死預警和防治具有重要價值。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