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3-18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中藥制劑中的新監測管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呢,要如何來推動現在醫藥發展新改革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隨著中醫進步與成熟的中藥工業的發展,使中藥制劑得到迅速發展,中成藥品的種類繁多,且劑型豐富,但因中藥制劑的原材料、輔料與工藝等的特殊性與制藥企業的不均
中藥制劑中的新監測管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呢,要如何來推動現在醫藥發展新改革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隨著中醫進步與成熟的中藥工業的發展,使中藥制劑得到迅速發展,中成藥品的種類繁多,且劑型豐富,但因中藥制劑的原材料、輔料與工藝等的特殊性與制藥企業的不均衡發展,影響中藥制劑的質量與水平,使患者使用以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
摘要:中藥藥性平和、無毒副反應是人們普遍的觀點,因此中藥制劑使用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經常被忽視,隨著藥物使用的增多,中藥制劑不良反應逐漸突顯,合理用藥且加強監測十分關鍵[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已選取的經中藥制劑使用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160份監測報告,具體如下。
關鍵詞:中藥制劑,醫藥檢測,醫學論文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患者經中藥制劑使用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160份監測報告,其中男性70例,女性90例,年齡18~83歲,平均(39.20±10.50)歲,中藥制劑使用以后出現不良反應情況的最長時間為2個月,最短為1h,所有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排除其他藥物的干擾。
醫學論文:《中國中藥雜志》,《中國中藥雜志》系中國科協主管,中國藥學會主辦,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承辦的綜合性中藥學術期刊,為中國創刊最早、發行量最大的中藥學術刊物,全面反映我國中醫藥科研最高學術水平。始終保持發行量居本專業領域首位。全面反映我國中藥學進展與研究動態,是中藥科研最高學術水平的交流平臺之一。
1.2方法 對經中藥制劑使用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160份監測報告進行分析、統計,統計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及中藥制劑的類型與給藥途徑等,分析患者年齡、性別、中藥制劑的類型與給藥途徑和出現不良反應情況的關系。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年齡、性別及中藥制劑的類型與給藥途徑。
2 結果
2.1不良反應年齡與性別分布的情況
經分析,中藥制劑使用以后存在不良反應情況的患者集中于大于51歲的人群,且51~60歲占17.50%(28/160),61歲以上占44.38%(71/160),見表1。
2.2不良反應藥物劑型的情況
經分析,中藥制劑使用以后致使不良反應情況發生的藥物劑型主要是口服制劑、外用膏劑(15.63%)與注射劑(57.50%),見表2。
2.3不良反應給藥途徑的情況
經分析,中藥制劑使用以后致使不良反應情況發生的主要的給藥途徑是局部外用(25%)與靜脈給藥(59.38%),見表3。
3 討論
通過研究得到不良反應年齡與性別分布的情況:統計與分析后,中藥制劑使用以后存在不良反應情況的患者集中于>51歲的人群,可能因為老年人的器官功能發生逐漸衰弱,且生理功能不斷減退,對藥物承受能力與依從性較差,從而使中藥制劑使用以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升高[3]。此外,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下降,使藥物代謝與排泄的速度下降,加之其多伴有合并癥,對藥物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且對某些強烈刺激藥物具有強烈的反應,不易緩解,將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年輕患者的身體正處在旺盛時期,其免疫力與抵抗力強,且對藥物吸收與排泄的功能好,所以不易出現不良反應的現象[4]。同時,合并用藥因PH值、化學成分等的變化可增加藥物的微粒數,使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老年人因經;加卸喾N疾病,會合并使用各類藥物,使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增加。
中藥制劑使用以后致使不良反應情況發生的藥物劑型主要是口服制劑、外用膏劑(15.63%)與注射劑(57.50%),可能因為注射劑使用時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稀釋液,易因用藥溶度過多而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應減少使用注射劑,若需用輸液劑的時候,選擇較精密的輸液器,以使不良反應發生減少;此外,中藥制劑中的注射劑多是復方類制劑,包含的有效成分較復雜,其中鞣質、動植物的蛋白等物質易引發變態類反應,且微粒含量較多,使患者體內的代謝無法正常運行,對患者造成嚴重危害,使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同時,有些注射劑中的成分尚不明確,存在一些不了解藥物安全性的成分,且注射劑提取工藝較簡單,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在注入人體后,可能產生毒性物質,引起毒副反應;注射劑過快的滴注速度與過大用量均會使液體進入人體一瞬間出現不良反應的現象,因此在使用中藥制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