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學生神經質的抑郁產生的原因及治療措施

發布時間:2015-08-13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學上會產生不良的思想呢?又為何現在中學生中抑郁的發生占了居多呢?應該怎樣加強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呢?為此本文對神經質、反芻思維與抑郁的相關以及反芻思維中介模型的檢驗等更多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本文選自:《臨床神經病學雜志雜志》,

  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學上會產生不良的思想呢?又為何現在中學生中抑郁的發生占了居多呢?應該怎樣加強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呢?為此本文對神經質、反芻思維與抑郁的相關以及反芻思維中介模型的檢驗等更多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本文選自:《臨床神經病學雜志雜志》,《臨床神經病學雜志雜志》屬學術類期刊,辦刊宗旨是面向臨床、面向基層、注重實用,致力于提高我國臨床神經病學醫師的專業理論及診療水平。

  摘要:當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維度作為中介變量后,神經質對抑郁的解釋率有較大提高,相對中介效應也較大,其中癥狀反芻因子的部分中介作用較反省深思因子明顯。模型驗證表明,反芻思維的部分中介模型擬合理想,支持了反芻思維在神經質和抑郁之間起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設。因此,神經質除了直接對抑郁產生負面影響外,還會通過增強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而間接導致抑郁。在日常生活中,神經質個體對可能引起負情緒的刺激關注較多,且更容易負情緒化,更傾向于反復并且持續加工不愉快信息,因而容易引發抑郁。

  關鍵詞:反芻思維,抑郁癥,醫學職稱

  Abstract: when symptoms after rumination and reflection thinking dimension as a intervening variable, neurotic explanation for depression rate has increased greatly, relative intermediary effect is bigger also, the symptoms of ruminant factor the reflection reflection factor partial intermediary effect is obvious. Model validation showed that the partial mediation model of ruminant thinking to rational thinking, to support the cud thinking plays a role of intermediary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depression research hypothesis. Therefore, neurotic besides direc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pression, also by enhancing symptom rumination and reflection to ponder and indirectly lead to depression. In daily life, neurotic individuals may cause negative emotions incentives focus on more, and easier to negative emotional, tend to be repeated and continuous processing unpleasant information, and therefore easy to cause depression.

  Key words: ruminant thinking, depression, medical titles

  分類號:B846神經質是一種與個體的情緒反應傾向和情緒調控能力密切相關的人格特質,反映在情緒上的不穩定性和不適應性。神經質個體常體驗到消極情緒,表現為焦慮、抑郁、內疚、自尊低、緊張、不理性、喜怒無常等,影響對生活的態度體驗和行為方式。在非臨床樣本中的研究發現,神經質與抑郁呈顯著正相關 (Jylha & Isometsa, 2006; Cheryl & Randy, 1998)。神經質個體傾向于關注事件的消極面,總是以一種夸張的、消極的論調加工與自身有關的信息,在經歷壓力性的生活事件時,更容易產生抑郁情緒。對抑郁病人的追蹤研究顯示,高神經質得分者更有抑郁傾向,抑郁的恢復與神經質得分的逐漸降低相關,慢性或持續性的抑郁與神經質得分的持續上升相關 (Hirschfeld & Klerman,1983; Hirschfeld & Kleman, 1983)。理論和實證研究都表明,神經質是抑郁的易感因素,能顯著預測抑郁情緒或抑郁癥的出現 (Boyce, Parker & Barnett, 1991; Duggan, Lee, & Murray, 1990; Ormel, Oldehinkel, & Brilman, 2001; Saklofske, Kelly, & Janzen, 1995)。

  目的:探討反芻思維對神經質和抑郁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從大五人格量表中抽取的測量神經質的條目、反芻思維量表 (RRS) 和從SCL90中抽取的抑郁條目,對912名中學生進行施測,并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驗證。結果:①神經質、反芻思維各因子與抑郁兩兩呈正相關,且均達顯著水平;②分層回歸結果表明,神經質通過反芻思維的部分中介作用影響抑郁,癥狀反芻與反省深思是重要的中介因素;③中介模型的擬合指數為:χ2 (df =5,n =912) =14.3,χ2/df =2.86,GFI =0.995,CFI =0.997,NFI =0.995,IFI =0.997,RMSEA =0.045。結論:反芻思維的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因子在神經質和抑郁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中學生神經質的抑郁產生的原因及治療措施

  反芻思維是一種應對消極情緒的思維方式,指個體將注意集中在自身的抑郁癥狀及潛在原因的想法和行為表現 (NolenHoeksema & Morrow, 1991)。研究表明,反芻思維與神經質人格有密切關系 (Lam, Smith, & Checkley, 2003; Segerstrom, Tsao, & Alden, 2000),反芻反應風格是神經質的認知表現,高神經質個體往往傾向于關注消極事件并反復思考其原因和結果。此外,反芻思維作為一種適應不良的認知風格,還影響到一系列的心理適應和個體的心理健康,促成抑郁持續、惡化并預測出現新的重癥抑郁事件 (Lyubomirsky & Tkach, 2004; NolenHoeksema, 1998)。Bolger和Zuckerman (1995) 指出,神經質個體之所以對生活壓力事件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更容易產生抑郁情緒,是因為其認知上對消極信息的偏好。這表明反芻思維可能是神經質與抑郁的中介變量,而國外有關正常群體和抑郁臨床患者的對比研究已證明了這個觀點。Muris, Roelofs和Rassin (2005) 認為,反芻思維和擔憂對于神經質與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的聯結起中介效應。Roelofs, Huibers和Peters (2008) 也證明了反芻思維是神經質與抑郁的中介變量,表明神經質個體在反芻思維的介入下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緒。

  本研究著眼于探討中學生的反芻思維在神經質人格和抑郁情緒之間的中介作用,從而更深入地揭示抑郁情緒產生的內在機制,為中學生抑郁情緒的預防和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1方法

  1.1被試

  本研究調查了浙江省衢州市中學生1057名, 有效被試912名,有效率為86.28%。其中高一學生390人,高二學生248人,高三學生274人。男生430名,女生482名,平均年齡16.31歲。

  1.2研究工具

  1.2.1反芻思維量表 (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 RRS)反芻思維量表由NolenHoeksema和 Morrow (1991) 編制,由22個項目構成,分為三個因子:癥狀反芻 (symptom rumination)、強迫思考 (brooding)、反省深思 (reflective pondering)。使用李克特4點評分,從“從不”到“總是”計1至4分,得分越高表明反芻思維傾向越嚴重。

  1.2.2癥狀自評量表 (SCL-90)

  SCL-90由Derogatis L.R.編制,共90個項目,包含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內容;诒狙芯康男枰,選取SCL-90中抑郁分量表,包括第5、14、15、20、22、26、29、30、31、32、54、71、79共13項。主要體現苦悶的情感與心境為代表性癥狀,還以生活興趣的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等為特征。反映失望、悲觀以及與抑郁相聯系的認知和軀體方面的感受,還包括有關死亡的思想和自殺觀念。每個項目均為5級評分,按1至5計分,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1.2.3大五人格量表簡明版 (Bigfive Personality ScaleShort Form)根據研究需要,選取大五人格量表簡明版中的神經質問卷,共10題,采用5點計分,從“非常不確切”到“非常確切”分別計1至5分。大五人格量表簡明版中,神經質問卷的克倫巴赫α系數是0.86。

  1.3統計方法

  運用 SPSS10.0 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用AMOS5.0進行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

  2結果

  2.1神經質、反芻思維與抑郁的相關

  神經質、反芻思維各因子與抑郁的相關如表1所示,各變量兩兩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正相關,可進一步探討反芻思維三因子的中介作用。

  2.2反芻思維對神經質與抑郁的中介作用

  2.2.1因變量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以抑郁為因變量,神經質、癥狀反芻、反省深思、強迫思考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結果表明,除強迫思考外,其余變量都進入方程,可以預測抑郁;貧w模型的方差分析結果F=204.421,p<0.01。詳見表2。

  由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反芻思維對神經質和抑郁有中介作用。其中神經質、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都可以預測抑郁,所以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對神經質和抑郁可能起中介作用。強迫思考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對抑郁沒有預測作用,排除其作為神經質與抑郁的中介作用。

  2.2分層回歸分析

  以抑郁為因變量,神經質和癥狀反芻、反省深思兩個反芻思維的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分層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自變量加入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后, 神經質回歸系數下降,但依然顯著。也就是說,在控制了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這兩個反芻思維的因子后,神經質對抑郁的直接影響下降了,但其影響尚存,表明反芻思維的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因子對神經質和抑郁起部分中介作用。詳見表3。

  2.4反芻思維中介模型的檢驗

  在反芻思維對神經質和抑郁的部分中介模型中,包括一個外源變量 (神經質) 和兩個內生變量 (反芻思維、抑郁)。結果:χ2(5,912) =14.3,χ2/df =2.86,GFI=0.995,CFI=0.997,NFI =0.995,IFI =0.997,RMSEA =0.045。說明部分中介模型擬合理想 (見圖1)。

  3討論

  反芻思維是一種反復關注自身消極情緒及相應事件的思維方式,以往的研究多以反芻思維引發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為研究重點,而近年來研究者們越來越關注反芻思維作為一個認知變量,對個體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 (Segerstrom, Tsao, & Alden, 2000; Roelofs, Huibers, & Peters, 2008; Harris, Pepper , & Mack, 2008; Raes, Hermans, & Williams, 2006; Roelofs, Huibers, Peters, & Arntz, 2008)。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學生群體中,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這兩個因子在神經質和抑郁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反芻思維究竟是適應性的還是適應不良的,這是近年研究中爭論的一個焦點。Martin和Tesser (1996) 認為,反芻思維具有目標加工的功能,能促進個體達到理想目標,因此認為反芻思維是適應性的,有助于問題解決;Treynor, Gonzalez和Nolen-Hoeksema (2003) 認為,反芻思維中的反省深思因子是適應性的,傾向于認知性的問題解決,能減輕個體的抑郁癥狀。而Nolen-Hoeksema和Morrow (1991) 認為,反芻思維是適應不良的,導向抑郁等消極情緒。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反省深思是神經質和抑郁的中介變量,且與兩者均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反省深思因子也是適應不良的,這與Roelofs, Huibers, Peters和Arntz (2008) 的研究結論是一樣的,即反省深思是神經質和抑郁、焦慮的部分中介變量,會引發一系列消極情感和消極行為反應。關于反芻思維適應性的爭論和不同的研究結論,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樣本、選取不同的時間跨度、采用反芻思維不同的維度構思或使用了不同的測量抑郁、焦慮等量表所導致的,這仍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4結論

  中學生神經質人格對抑郁的影響存在兩條途徑,一是直接對抑郁產生負面影響,二是通過癥狀反芻和反省深思這兩個中介因素間接產生負面影響,表現為通過增強對癥狀的反芻和反省深思來提升抑郁。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