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5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討穴位埋線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18年6月2019年11月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住院部的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對照組行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治療組在對照組
摘要目的:探討穴位埋線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18年6月—2019年11月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住院部的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對照組行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穴位埋線,干預4周。觀察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周、4周的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分(NDI),評價4周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變化和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與治療前比較,2組患者在治療后1周、4周的VAS評分及NDI評分均明顯降低(P均<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在治療后的1周、4周VAS評分、NDI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的發生例數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穴位埋線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更優,能明顯改善患者頸部功能、疼痛癥狀。
關鍵詞穴位埋線神經根阻滯術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是最常見頸椎病之一,由于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退行性變,壓迫或(和)刺激一個或多個頸神經根,導致頸部疼痛并伴有放射痛及上肢麻木、無力和腱反射減弱等神經損傷癥狀[1],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目前臨床治療中通常采用單純中醫或西醫方法[2-5]。本研究通過穴位埋線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治療CSR,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2019年11月來自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住院部的7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CSR)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治療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30~55歲,平均年齡(44.54±5.72)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2.83±1.64)個月;體重指數(BMI)21.1~25.1,平均BMI23.69±1.20;病變部位分布情況為:C3/42例、C4/511例、C5/617例、C6/75例。對照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36~55歲,平均年齡(44.91±4.75)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2.94±1.92)個月;BMI21.1~25.3,平均BMI23.95±1.18;病變部位分布情況為:C3/43例、C4/59例、C5/617例、C6/76例。兩組的性別、年齡、BMI、病程基線資料和病變部位分布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項觀察已通過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臨床倫理委員會的審核。
1.2選擇標準(1)納入標準:①依據《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6]推薦的診斷標準,頸椎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提示頸椎神經根存在壓迫,且有典型的根性癥狀和體征;②年齡在20~70歲之間;③經口服消炎止痛藥物、脫水、康復鍛煉或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仍影響工作、生活;④理解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患者年齡不符合納入標準;②輔助檢查、癥狀、體征不符合CSR診斷標準;③伴有骨性椎管狹窄患者;④有重度頸椎滑脫不穩患者;⑤伴有凝血功能異常、妊娠、骨腫瘤、精神系統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患者予選擇性神經根造影+阻滯術治療,同時術后指導患者康復鍛煉。步驟如下:俯臥位,予頭部屈曲中立位;C臂透視正側位,定位目標節段,標記病變節段側塊關節中點外1/2;予定位處局麻浸潤,采用長針頭逐層穿刺浸潤,X線透視避免進入椎管;穿刺針沿著側塊關節滑出至頸椎椎旁,透視側位確認穿刺針位于側塊腹側1/2;予注射造影劑0.5~1ml;注入藥物(藥物組成:注射用2%利多卡因、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生理鹽水各等份配置)1.5ml。
1.3.2治療組則是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加用穴位埋線治療。穴位埋線操作:(1)取穴位:C4、C5、C6夾脊穴及大椎穴、大抒穴;(2)標記后75%酒精常規消毒,戴無菌手套;用7號(7#)一次性埋線針(直徑0.7mm,針長6.9cm)針刺穴位,到達肌肉層,患者出現酸脹感,將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可吸收縫線(規格:4/0,剪成長度:0.5~1cm)埋入肌肉層,無菌止血貼按壓覆蓋。2周進行1次,共治療4周。
1.4觀察指標(1)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1周、4周后的疼痛變化情況(0~10分,代表無痛到無法承擔的劇痛);(2)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eckdisabilityindex,NDI)評分法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后1周、4周時頸椎功能變化。NDI評分=[每項得分總和/(5×回答問題數目)]×100%,滿分為100%,分值越高代表頸椎活動功能越差[7];(3)臨床療效的評價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2,8]如下:顯效:患者癥狀、體征顯著減輕,或臨床各項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癥狀、體征較前減輕,可勝任日常工作活動;無效:患者癥狀、體征未得到改善?傆行适怯行屎惋@效率之和。同時記錄兩組患者治療中出現的頭暈、惡心、肢體麻痹、肌力下降、排便功能障礙等不良事件。
相關期刊推薦:《醫學理論與實踐》雜志于1988年創刊,是由河北省衛生廳預防醫學會、河北省醫藥管理局河北省藥學會共同主辦的囊括醫、藥、護、管、衛于一體國內外發行的大型綜合性專業期刊內容豐富,適合科研人員,醫護人員和管理人員,各級醫科院校廣大師生閱讀。設有:專家論壇、醫學最新進展、綜述、臨床研究、臨床實踐、社會衛生調查、護理、臨床藥學、衛生管理、醫學講座等欄目。
1.5統計學方法實驗數據應用SPSS21.0軟件進行分析比較,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則用均數±標準差(x±s)表達,采用t檢驗,P<0.05表示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VA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無統計學差別(P>0.05);組內比較,治療后各個時間點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治療組在治療后各個時間點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2.2NDI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N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治療后各個時間點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治療組在治療后各個時間點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2。
2.3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安全性觀察治療組共發生不良反應3例(8.57%),其中胃炎1例,血糖升高2例;對照組共發生不良反應4例(11.43%),其中胃炎1例,血糖升高3例。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9,P=0.69)。
3討論
頸椎病一般分為神經根型、頸型、脊髓型、交感型等[6]。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CSR)占60%~70%,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化[9]。CSR臨床癥狀主要為沿頸神經根支配區的肩背部疼痛和(或)上肢麻木、放射痛、乏力等。治療主要是抑制神經根周圍免疫反應及無菌性炎癥[5]。
CSR的非手術治療方法較多,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術作為治療CSR的一種微創手術,已逐漸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1,3]。由于頸椎局部解剖結構較復雜,選擇性頸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較單純經椎旁神經阻滯效果更好[4],尤其是治療頑固性神經根型頸椎病更加高效。可以直觀到穿刺部位與神經根的關系,將抑制免疫反應和無菌性炎癥藥物(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等激素藥)及止痛藥物(利多卡因注射液等麻藥)直接注射病變部位,可迅速改善患者癥狀、體征,簡單、安全、高效。本研究也發現,對照組的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治療后,能迅速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改善頸椎的活動功能。但是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術后,部分患者容易反復發作,多數患者仍殘留頸部疼痛不適。
祖國醫學將CSR多歸屬于“項痹病”范疇,針灸療法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通過穴位刺激可以緩解局部組織的缺血缺氧,從而減輕神經根壓力,改善患者的疼痛不適[10]。穴位埋線療法可以對穴位產生持續、長期的刺激,操作方便,患者依從性較好,在治療CSR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2,11-12]。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使用穴位埋線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治療CSR,較單純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治療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穴位埋線取夾脊穴(C4、C5、C6)、大椎穴和大抒穴。夾脊穴為經外穴位,具有舒筋通絡的功效;大椎穴為督脈和手足三陽經相交會的穴位,可以振奮全身陽氣,通暢經脈氣血,扶正祛邪;大抒穴則為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同時也是骨會穴,不僅可以祛風通絡,還可以強壯筋骨。全方配合可達到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強壯筋骨的效果。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并改善頸椎的活動功能,且臨床應用未見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療效顯著。
總之,穴位埋線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造影及阻滯術可以提高CSR臨床療效,顯著改善患者頸部功能、疼痛癥狀,安全可靠,值得推廣應用。——論文作者:張震1林曉生1王宏波1韓林靜2吳克亮2朱建宗1肖慶華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