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4-08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通過列舉中醫古籍中行為療法的案例,采用現代心理學術語分析了與現代行為治療相似的中醫行為療法及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行為療法。認為中醫行為療法中的厭惡療法、習見習聞法(系統脫敏法)、心理轉移法(反應預防法)、模仿法和沖擊療法在具體治療方法上與現代行為療
【關鍵詞】 行為療法,心理療法,中醫治療學,醫學論文發表
摘要: 通過列舉中醫古籍中行為療法的案例,采用現代心理學術語分析了與現代行為治療相似的中醫行為療法及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行為療法。認為中醫行為療法中的厭惡療法、習見習聞法(系統脫敏法)、心理轉移法(反應預防法)、模仿法和沖擊療法在具體治療方法上與現代行為療法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同時也帶有鮮明的文化特點;而氣功療法和課業療法則是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行為療法。并指出中醫行為療法重視患者自我調節、注重個體差異性,治療方法設計精巧,療效明顯,但也存在重實踐而輕理論、缺乏量化研究等局限性。研究中醫行為療法將有利于建立適合中國人的心理療法以及完善現代心理治療。
關鍵詞: 行為療法,心理療法,中醫治療學,醫學論文發表
中醫行為治療的心理轉移法、模仿法都是在充分考慮患者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使用,靈活多變,秉承了中醫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原則。注重個體的差異性是貫穿整個傳統心理治療的指導思想,《內經》就明確提出了個體的差異性對病情的影響。醫學論文發表《中醫藥導報》是由湖南省衛生廳主管,湖南省中醫藥學會、湖南省中醫管理局1994 年主辦的綜合性中醫藥學術期刊。
中醫對心理治療有獨到的研究,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精辟論述了心身疾病的致病機制和診治,深刻揭示了心理疾病的諸多成因及治法。采用中醫治療手段幫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適應性行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門醫學技術稱為中醫行為療法。中醫行為療法有與現代(西方)行為療法不謀而合之處,同時中醫行為療法也帶有鮮明的文化特點。中醫行為療法不象現代行為療法有一整套行為治療理論作指導,但傳統醫案中仍然可找到不少行為治療案例及對行為治療的精彩論述。因研究傳統心理治療的目的在于古為今用,故本文采用現代心理學術語來說明中醫行為療法案例。
1 與現代行為治療相似的中醫行為療法
中醫行為療法雖然與現代行為療法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兩者在具體治療方法上仍有一些相似之處,這不是指依賴于現代醫學技術發展的治療手段等物質性的東西,而是指一些可供指導的治療思想和用于操作的基本步驟。
1.1 厭惡療法
中醫心理治療的厭惡療法是指把可以令患者產生厭惡情緒的感覺刺激與其病態行為緊密結合起來,使患者產生強烈的躲避傾向及明顯的身體不適的感覺,從而矯正其病態行為的方法,F代行為治療中的厭惡療法是一種通過懲罰來消除不良行為的治療方法。
《世醫得效方》記載:一個嗜酒如命的酒鬼的家人把他手腳捆綁起來,放一壇酒在酒鬼口邊,“其酒氣沖入口中,病者急欲就飲,堅不與之”。一會兒病人吐出一塊瘀血。家人將瘀血放入酒中燒煮。瘀血形狀難看,又散發出惡臭味。這個嗜酒如命的人“自后雖滴酒不能飲也” 。
《吳鞠通醫案》載:有章姓病人“不時脫盡衣褲上大街”,吳鞠通一邊用小竹板打他,一邊命令其穿衣服,患者“知痛后而自著衣,著后稍明” 。中醫行為療法的厭惡療法在治療原理上與現代行為療法的厭惡療法相同,都是把可以令患者產生厭惡情緒的感覺刺激與其病態行為緊密結合起來以矯正其病態行為的方法,F代行為療法在選用厭惡刺激時更為慎重,充分考慮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并制定了現代臨床心理學從業人員倫理守則以規范治療行為。
1.2 習見習聞法
中醫行為療法中的習見習聞法是指通過反復練習,使受驚敏感的患者對刺激習慣而恢復常態的心理療法。習見習聞法類似于現代行為治療中的系統脫敏法。系統脫敏法是指把一個可引起微弱焦慮的刺激暴露在處于全身松弛狀態下的患者面前,使該刺激逐漸失去了引起焦慮的作用 !端貑・至真要大論》中提到“驚者平之”,從“驚”變為“平”即是脫敏。張子和治療受驚患者的案例就是使用系統脫敏法的典型例子。
《儒門事親・內傷形》記載:“衛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樓上,夜值盜竊人燒舍,驚墮床下,自后,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輩躡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余不痊。諸醫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志丸皆無效。張見而斷之曰:驚者為陽,從外入也;恐者為陰,從內出。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陽膽經屬肝木,膽者敢也。驚怕則傷矣。乃命二侍女執其兩手按高椅之上,當面前下置一小幾。張曰: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大驚。張曰:我以木擊幾,何以驚乎?伺少定,擊之,驚少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又以杖擊門,又暗遣人畫背后之窗。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張曰:《內經》云,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是夜使人擊其門窗,自夕達曙。夫驚者,神上越也。從下擊幾,使之下視,所 以收神也。一、二日,雖聞雷亦不驚”。
這個案例中的患者是恐懼障礙,因精神驟遭刺激所致。張子和讓兩個侍女對患者作了按刺激等級從弱到強、循序漸進的一系列的擊茶幾、擊門窗動作,使患者達到脫敏效果;颊邚拈_始時“大驚”到習慣了不再對木棒猛擊茶幾的聲音感到恐懼,就是讓這個刺激不再引起患者焦慮,使患者逐步適應了原來可引起極大焦慮的刺激。
中醫行為療法的習見習聞法在治療原理上與現代行為療法的系統脫敏法相同,只是操作程序不夠具體,刺激等級的劃分和步驟的施行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中醫行為治療實踐者運用習見習聞法成功治愈患者,這是在個人實踐經驗基礎上的創新和開拓。
1.3 心理轉移法
中醫行為治療的心理轉移法是指通過改變病人心理活動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點從病所轉移到它處的心理療法,類似于現代心理治療的反應預防法。反應預防法主要用于治療強迫癥。例如治療強迫性儀式動作為主訴的患者,讓患者在想要行儀式動作前向治療者報告,并在治療者的鼓勵和監督下克制自己而不作儀式動作。
《名醫類案・目》記載:“楊賁亨治一貴人,患內障(眼疾)性暴躁,時時持鏡自照,計日責效,數醫不愈。召楊診,曰:公目疾可自愈。第服藥過多,毒已流入左股,旦夕間當發毒,竊為公憂之。既去,貴人日夕視左股撫摩,惟恐其發也。久之目漸愈而毒不作。貴人以楊言不驗,召詰之。對曰:醫者意也。公性躁欲速,每持鏡自照,心之所屬,無時不在于目,則火上炎,目何由愈。故詭言令公凝神于足,則火自降,目自愈矣” 。這樣的患者急躁焦慮,治療者用巧妙的暗示,將其對目疾的病理性過分關注,轉移到其他部位,促進了目疾的痊愈。對患者過度性生理性的焦慮反應采用反應預防法(心理轉移法)是比較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儒門事親・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二十六》載:“昔聞山東楊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楊初未對病人。與眾人談日月星辰躔度及風云雷電之變,自辰至未,而病者聽之而忘其圊。楊嘗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問其所好之事,好棋者與之棋,好樂者與之笙笛,勿輟。又聞莊先生者,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愈,慰之。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
《南郡縣志・人物志・李建昂醫事》載有一書生,畏懼光亮,“不近燈火”。李建昂診畢,索其所著文章,“亂其句讀,郎聲而誦”,結果,患者“憤然奪其文曰:客非此道中人,不解句讀,何其妄也,因就燈而坐,頓忘畏明之習”。
《針灸大成》記載:“同寅謝公治婦人喪妹,甚悲思不能進食,針藥用之無功,即以親家之女日夜與之陪歡,轉移其思念故人之意,佐以解郁之品,逐漸恢復如常”。
中醫行為療法的心理轉移法在治療原理上與現代行為療法的反應預防法相同,都是通過改變病人心理活動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點從病所轉移到它處的心理療法?梢钥闯鲋嗅t在治療心理疾病時能夠根據病情和情境靈活運用心理轉移法。
1.4 模仿法
中醫心理治療中的模仿法是指通過旁人有意示范來培養患者的正常行為,與現代行為療法中的模仿法基本相同。
《儒門事親・內傷形》記載:“項關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皆處藥,幾半載尚爾。其夫命戴人視之,戴人曰:此難以藥治。……其旁常以兩個能食之婦,夸其食美,其婦亦索其食,而為一嘗之。不數日,怒減食增,不藥而瘥” 。這是個厭食的案例,張子和采用模仿法治療因過分生氣發怒而導致不欲飲食的患者,讓兩個食量大、胃口好的婦女在一旁邊吃邊夸食物的可口,對患者施加影響,使這位“病怒不食”的患者胃口好轉而開始進食。
中醫行為療法的模仿法是指通過他人的特定行為有意對患者施加影響,使患者也趨向于采取同樣的行為方式而放棄先前不良行為方式,與現代行為療法的模仿法治療原理相同。
1.5 沖擊療法
沖擊療法,是指讓患者一下子面對大量的懼怕的情況,個體的恐怖反應逐漸減輕,甚至最終消失。它的基本原則與系統脫敏法相反,不是使患者按輕重程序逐漸面對所懼怕的情況。
《續名醫類案・驚悸》記載:“盧不遠治沈君魚,終日畏死,龜卜筮數無不叩,名醫之門無不造。一 日就診,盧為之立方用藥,導諭千萬言,略覺釋然。次日侵晨又就診,以卜當十日死。盧留宿齋中,大壯其膽,指菁山叩問谷禪師授參究法。參百日,念頭始定而全安矣” [5]645 。案例中的這個患者多疑畏死,用開導勸慰法只能“略覺釋然”,于是醫生詐稱“卜當十日死”,使患者一下子面對最難以接受的刺激,患者反而放得開不再“終日畏死”了;颊呓又鴧⒍U百日,提高對生命本源的認識而得以痊愈。這個案例采用了多種心理治療方法,沖擊療法是其中一種,對治療起了關鍵性作用。
中醫行為療法中沒有沖擊療法這個名詞。中醫采用沖擊療法可能更多地源于對“物極必反”這一哲學觀點的認同,并認為該觀點同樣適用于人的心理治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西醫雖然在治療理論的建構程度和理論取向(是否偏向哲學)上不同,但都使用沖擊療法來治療恐懼癥,中西醫在心理治療上有殊途同歸之處。
2 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行為療法
2.1 課業療法
課業療法是指通過讓患者參加有醫療意義的工作或勞動來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方法。中醫行為治療中的課業療法是通過行為改變來調整可具體描述的心理狀態!端拇ㄡt林人物》記載:“肖文鑒,南充人。一室女患郁癥,形消骨立,鑒囑女結伴鋤菜園蔓草,日刈草二背。女初不耐,久習為常。如是一百日,體漸強壯,面生華澤”;紤n郁癥的人活動量減少,治療抑郁癥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安排患者做適度的勞動,循序漸進來改善心情。上例中患者是個室外活動極少的“室女”,需要加強戶外運動,所以醫生采用結伴割草來治療抑郁癥。類似的做法還有:每天按時練習書法可以調節情緒;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適當增加體力勞動,以舒緩大腦長期所處的緊張狀態。
2.2 氣功療法
氣功是通過自我有意識地松弛機體、平靜思想、調節呼吸,以達到自我調整生理、心理活動,從而防治心身疾病的一種方法。氣功門類繁多,如太極拳、八段錦和鶴翔樁等,均由一定的行為方式組成。氣功強調天天練習,持之以恒才能夠生效、鞏固,故練功過程可看作是學習一種新的行為方式以代替疾病行為的行為訓練。氣功與一般的行為療法有所不同,氣功著重是意念的內部運行和內在調理。氣功與生物反饋法比較接近,是一種不用儀器的生物反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物反饋好比是在儀器指導下的一種氣功,其著眼點是反饋信息的調理。氣功吐納、導引是患者自己練氣功,將不利于健康的情緒通過呼吸導引調整過來。在氣功中包含了自我暗示效應。實踐證明,氣功能夠有效地調節身心,古往今來用氣功治愈心病的例子數不勝數。
氣功療法是最有中國特色的行為療法,其更能體現中國人對心身辨證關系的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很早就認識到了心身疾病的辨證關系,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兼顧心理調節,從而創造出氣功這一有效而且富有特色的療法。氣功療法傾向于養生,這有利于將心理治療融于日常生活而不必一律求診心理醫生,但中醫心理治療也因此未能從生理疾病的治療中分離出來,從而影響了心理治療理論和實踐技術的發展?陀^地說,氣功療法有些不適應現代人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使得一部分有興趣嘗試氣功導引法的人們失去了練習機會。今后氣功療法如果能夠被更好地改編成一系列調節身心的簡便易行的健身運動,或許能同瑜伽一樣受到不少中國人的歡迎。
因為不同于一般的體育運動,氣功有特殊的練習規則和禁忌證,練習不當可能會出現偏差。目前對氣功的研究剛起步。氣功因缺乏現代科學的理論闡釋,因而易被蒙上一層迷信、神秘色彩,但這并不能抹煞氣功的科學性及它在健身、疾病防治和康復中的作用。
3 對中醫行為療法的評價
中醫行為療法在治療恐怖癥、抑郁癥、不良情緒導致的軀體化癥狀和矯正不良行為等方面有顯著效果,有其獨特的優點和長處。
3.1 重視患者的自我調節
中醫行為治療同西方現代行為治療相比更重視患者的自我調節。在患者的康復階段,自我調節起著重要作用。氣功療法、課業療法都是以一種積極主動的特定行為方式去改變消極心態從而治愈心理疾病。自我調節貫穿于氣功療法、課業療法的始終,充分體現了中醫心理治療重視人的主體作用。
3.2 治療方法設計精巧,療效明顯
在中醫行為治療過程中,醫生根據患者特定的生活條件和范圍進行簡單而精巧構思的治療設計。 習見習聞法、厭惡療法、心理轉移法、模仿法等都被古代醫家根據患者的情況靈活運用,體現了古代醫家的高超醫術和智慧。這比西方某些脫離現實生活的治療方法更具有實踐上的優勢。中醫行為療法實踐者重實踐,不囿于現有治療理論而勇于開創新的心理治療方法,這是值得肯定的。
3.3 注重個體差異性
然而,中醫行為治療也存在局限性:重實踐而輕理論,缺乏量化研究。心理治療案例的記載僅用一些描述性的語句,難以精確全面地反映出治療過程和方法,不利于心理治療技術的推廣和發展。例如習見習聞法與現在廣泛運用的系統脫敏法治療原理十分相似,如果古時醫生能夠將這一治療技術再精確化并進一步總結治療方法,系統脫敏法就有可能不必從西方引進。當然,這種遺憾的產生是與文化背景、中國人思維方式和科技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有關。
中醫行為療法與西方行為療法的對比讓我們看到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在心理治療方面的杰出成果,也使我們堅信,注重吸收中醫行為療法的優點才能尋找到適合中國文化傳統和民族心理的心理治療方法,這也是發揮中醫心理治療的優勢和推動心理治療中國化的必經之路。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