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6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究大學生依戀回避、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習得性無助感之間的關系。方法:使用親密關系經歷量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心理彈性量表、習得性無助感量表對495名在校本科生與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①相關分析顯示,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
【摘要】目的:探究大學生依戀回避、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習得性無助感之間的關系。方法:使用親密關系經歷量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心理彈性量表、習得性無助感量表對495名在校本科生與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①相關分析顯示,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感呈顯著正相關(r=0.262,P<0.01),與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均呈現顯著負相關(r=-0.312,-0.234;P<0.01);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習得性無助感呈顯著負相關(r=-0.221,-0.230;P<0.01);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r=0.589,P<0.01);②結構方程模型表明,依戀回避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習得性無助感,還可以通過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習得性無助感,其中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3.41%。結論:大學生習得性無助感會受到依戀回避的直接影響,也會受到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鏈式中介的間接影響。
【關鍵詞】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習得性無助感;中介作用;依戀回避;領悟支持;心理彈性
習得性無助是人們經歷一系列挫折與失敗后,產生的消極心理情感,難以相信自己在今后相似情境中仍具有解決問題與克服困難的能力,是產生抑郁前的一種表現,體現在人際交往、學業、成就等方面,以往研究多側重初高中、職業技術院校等以學習為主的學生,探究學業成績、倦怠與學習習得性無助的關系及其產生原因與干預策略[1-4],較少有社交習得性無助的實證研究。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大學生正處于尋求親密感時期(18~25歲),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并維持是此階段的主要任務。已有研究表明親密關系的失敗會導致社交活動減少[5],影響人際關系的認知與期待,產生無助感或者造成身心的傷害,而反復的無助即為習得性無助,可誘發悲傷、孤獨、抑郁等消極情緒體驗,嚴重時干擾正常生活[6-9]。
依戀回避指對于他人的親密要求自身采取回避態度與行為,采取積極自我—消極他人模式,是非安全型成人依戀的一種,其與社會關系的建立、人際社會功能的表達有關[10-11]。本研究焦點在于高依戀回避者是如何在信自己,不信他人的情況下產生自我認知上的社交習得性無助感。有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戀可預測抑郁水平,大學生依戀回避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低[12]。由此可見,依戀回避可能預測大學生社交習得性無助感。
領悟社會支持指個體對家庭、朋友、其他人給予支持的主觀感受程度,是促進個體積極利用有效資源應對壓力的一種方式,可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13],在個體遭受困擾時調節情緒進而減少無助感與絕望感[14]。研究指出非安全依戀會使個體體驗較少社會支持[15-16],依戀回避個體持有的消極他人態度,使他們不愿或無法相信他人,對社會支持評價低,易產生抑郁情緒[17],且他人模型又決定了社會支持的有效利用程度。由此假設,領悟社會支持可能在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之間起中介作用。
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經歷壓力、挫折、失敗等不良事件后仍能恢復往常,重新適應生活的能力,是抑郁的一種緩沖因子,包括堅韌性、樂觀性與自強性。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親密關系對個體的希望感有促進作用,提升心理彈性,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和心理適應性。依戀模式決定了個體在壓力期間如何及解釋、理解、應對消極情感經歷[10]。因此,依戀回避也可能通過心理彈性影響社交習得性無助感。另外,有研究者提出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密切聯系,社會支持領悟水平高的人可以更好調整對外部挫折的認知,進而改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18]。同時,良好的社會支持會促進心理彈性水平的提高[19],而社會支持的領悟程度可直接預測抑郁焦慮傾向,也可以通過心理彈性對抑郁產生間接影響。據此推測,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可能依次在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之間起中介作用。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以山東、河北、山西、遼寧、黑龍江等5省高校大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30份,收回有效問卷495份(93.40%)。樣本分布情況為:男生151人(30.50%),女生344人(69.50%);本科生402人(81.21%),研究生93人(18.79%);文科155人(31.31%),理工科230人(46.46%),藝體科110人(22.22%);農村生源276人(55.76%),城鎮生源219人(44.24%)。
1.2方法
1.2.1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20]采用李同歸和加藤和生修訂的符合大學生實際情況的親密關系經歷量表中文版,問卷含36個條目,被試根據自己與親密關系人相處的經歷進行7點評定(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包含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兩維度,本研究僅采用依戀回避維度,其Cronbach’sα系數為0.740。
1.2.2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21]采用Dahl-em等編制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中文版,考察個體感受到的來自外部的社會支持,包含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個維度,每個維度4個條目,,共12個條目。量表采用7級計分(1=極不同意,7=極同意),項目累加求總分,總分越高表明個體感知的社會支持越強。本研究中領悟社會支持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40。
1.2.3心理彈性量表(CD-RISC)[22]采用于肖楠、張建新等人修訂的Connor-Daviidson心理彈性中文版量表,該修訂版共25個條目,含3個維度,分別為堅韌性、自強性、樂觀性。用于測量個體在消極環境中的抗壓及復原能力,量表采用5點計分的方式(1=從來不,5=一直如此)。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918。
1.2.4習得性無助感量表(LHS)[23]大學生習得性無助感問卷由武曉艷等編制,量表包含18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分2個維度,為無助感和孤獨感,總分越高表明個體習得性無助感水平越強烈。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65。
1.2.5共同方法偏差檢驗運用Harman單因素方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將依戀回避、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習得性無助感4項得分全部放入同一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檢驗未旋轉因素分析結果,發現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12個,第一因子的變異解釋率為24.23%,遠遠小于40%的臨界標準,說明共同方法偏差不顯著[24]。
1.3統計處理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信度分析、相關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采用MPLUS7.4統計軟件建立結構方程模型檢驗鏈式中介效應。
2結果
2.1依戀回避、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習得性無助感的相關
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感呈顯著正相關,與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均呈現顯著負相關;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習得性無助感呈顯著負相關;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見表1。2.2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檢驗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993年創刊,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辦刊宗旨,幫助廣大醫務人員、心理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提高專業理論水平。論著、綜述與講座、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健康研究、不同群體的心理健康調查研究、變態心理研究、性心理研究、心理治療、心理咨詢。
采用回歸分析中的分層方式探討依戀回避、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對習得性無助感的預測作用。由表2可知,依戀回避對習得性無助感直接預測作用顯著;將領悟社會支持放入回歸方程,依戀回避對習得性無助感預測作用顯著,領悟社會支持對習得性無助感預測作用顯著,△R2=0.021;將心理彈性也放入回歸方程,領悟社會支持對習得性無助感的預測作用不顯著,依戀回避、心理彈性對習得性無助感預測作用顯著,△R2=0.012。表明依戀回避可能通過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依次間接預測習得性無助感。
由于依戀回避為單維結構,為了使模型更為擬合,結合前人研究,采用因子負荷平衡法對項目進行打包[25],將依戀回避分為3個維度(依戀回避1、依戀回避2、依戀回避3)。采用Mplus7.4對以領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為中介變量,依戀回避為自變量,習得性無助感為因變量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擬合度檢驗。多重中介模型擬合結果為χ2=167.66,df=38,χ2/df=4.41,RMSEA=0.083,CFI=0.960,TLI=0.942,SRMR=0.033。檢驗結果發現,模型中各項擬合指數較理想,可以接受,見圖1。
采用Bootstrap法重復抽樣5000次分別計算99%的置信區間,結果如表3顯示,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分別單獨作為中介變量時,路徑系數置信區間均包括0,表明這兩個中介路徑的間接效應均不顯著。而二者共同作為中介變量時,路徑系數置信區間不包括0,表明本條中介路徑的間接效應顯著,中介效應為0.07,占總效應(直接效應為0.182)的27.78%,即“領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在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感之間起到顯著鏈式中介作用。
3討論
本研究以大學生(包括本科生與研究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了依戀回避與社交習得性無助的關系及其內在機制。結果發現,依戀回避對社交習得性無助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依戀理論認為成人依戀是一種相較穩定的特質狀態,是早期依戀的延伸,對今后的人際交往方式會產生影響。而依戀回避是人們在與他人交往時采取回避態度的傾向,高依戀回避者對與他人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維持會采取回避態度,不相信他人,不愿暴露自己真實想法[26];只有他人對高依戀回避者展示好感,表現自己的可信任性,高依戀回避者才可能會接受對方信號,嘗試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交往初期處于被動狀態,相處過程中對于他人的過度熱情會表現出逃避或視而不見。每個人都希望能與他人保持良好關系,依戀回避者也不例外,但建立與維系關系對于他們來說困難重重,超出自身控制范圍[27],最終結果與預期的偏差會使他們懷疑自己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認為自己無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解決與他人在實際交往中產生的矛盾沖突。多次社交的失敗,會導致在面對他人的熱情或信賴時產生恐懼,無所適從,害怕與人交往[28]。依戀回避個體過去的創傷性體驗較難修復,人際交往經歷的固化,使其傾向于維持回避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之間不存在領悟社會支持或心理彈性的單獨中介作用。這可能是由于依戀回避者的積極自我—消極他人模型的固化,認為自己可靠,他人不值得信賴,即使個體可以感受到周圍人給予的支持,也會選擇不接受、不領悟,久而久之,感受社會支持的能力就會產生適應性,不再敏感,在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之間也就缺少了原本的作用。高依戀回避者相信自己,對自己應對失敗的能力采取認可態度,但在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多次失敗結果的疊加,達到心理彈性水平的極限后無疑會產生無助,抑郁感增強。希雖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但行為上卻拒絕,內心的矛盾,使高依戀回避者的孤獨感更加強烈,對事情專注度下降,走進失敗怪圈。所以依戀回避水平高,并不一定心理彈性水平就越高,即在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間心理彈性并沒有起到中介作用。
此外,本研究發現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在依戀回避與習得性無助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不同依戀類型個體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差異,依戀回避水平越高,相對較少領悟到社會的支持,對他人評價低,缺乏信任,不愿意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回避人際交往,由于本身內在的拒絕他們所能夠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也就很少[29-30]。高依戀回避者內心希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但不去感受外界的支持,認為自己可以一人獨立承擔與面對,在行為上拒絕親密。與低依戀回避者相反,由于心理長期沖突矛盾,難以對一件事情全身心投入,完成任務或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會很小,更容易產生失敗,以致對自身的認識出現偏差,長此以往很難形成高水平的心理彈性。習得性無助是長期經歷失敗,產生的無助感與絕望感,感知被他人排斥或拒絕時會引發消極的心理體驗作為信號刺激去調整和改善人際關系,但多次的失敗體驗使他們認為自己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并對自我產生懷疑與不確定,因此心理彈性低者更易感到無助,長期的無助將導致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論文作者:康寧趙富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