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20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脫肛主要指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脫垂,少數可發生部分乙狀結腸脫垂,西醫又稱直腸脫垂。針灸對肛腸病的治療有獨特的療效,尤其對于脫肛的療效較好,痛苦小,安全性高,故應用較為廣泛。文章總結了近年來針灸治療脫肛的文獻報道,從發病因素和治療現狀
【摘 要】脫肛主要指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脫垂,少數可發生部分乙狀結腸脫垂,西醫又稱直腸脫垂。針灸對肛腸病的治療有獨特的療效,尤其對于脫肛的療效較好,痛苦小,安全性高,故應用較為廣泛。文章總結了近年來針灸治療脫肛的文獻報道,從發病因素和治療現狀進行闡述,總結出針灸治療該病的優勢,并為臨床推廣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針灸;脫肛;直腸脫垂;綜述
1 引言
脫肛主要指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脫垂,少數可發生部分乙狀結腸脫垂,西醫又稱直腸脫垂[1]。直腸脫垂是常見的盆底良性疾病,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在女性,直腸脫垂常與子宮脫垂、膀胱脫垂可同時存在[2]。脫肛在中醫學中屬于盤腸痔、重疊痔、脫肛痔及截腸等范疇。在中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的“人州出不可入者……” 一病,指的就是脫出不能自行還納的直腸脫垂,其中還記載了當時的治療方法:“倒懸其人,以寒水濺其心腹,入矣”。這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對脫肛論述及治療的最早記載[3]。
2 脫肛的病因病機
《諸病源論》云:“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由久利大腸虛冷所為”;《千金方》云:“脫肛禁舉重及急帶衣,斷房室周年乃佳”。這些都說明脫肛的發生與久瀉久痢、舉重、便急、房勞等因素有關[4]。陳自明曰:“大腸虛寒,其氣下陷,則肛門翻出;或因產努力,其肛亦然,是誠確見之論”,其明確指出,氣血虧損,濕熱下注不能收攝;氣虛下陷,中氣不足,失固而脫不能升提,肺腎兩虛,寒熱洞泄不能固攝為脫肛的根本原因。
3 針灸治療脫肛的現狀
《瘍科心得集·辨脫肛痔漏論》云:“治脫肛之證, 不越乎升舉、固攝、益氣三法”,益氣、升提、固脫為中醫治療直腸脫垂的根本大法[5]。故本病氣虛者多,實(濕)熱較少,應治以補中益氣、升提固攝為主,必要兼以清熱除濕。其中,針灸治療脫肛以局部取穴結合循經遠取為主,肛門局部取穴多用長強穴,循經遠取則以督脈和足太陽經穴為主[6],常用腧穴有長強、百會、足三里、天樞、承山、大腸俞、氣海、關元、脾俞、腎俞、會陰等穴,而長強穴為治療肛腸疾病的要穴,又稱“尾閭穴”,為督脈之絡穴,而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諸陽。針灸長強穴治療脫肛,符合近部選穴原則,具有調和氣血、通調督脈、益氣升陽的功用,現代醫學認為,長強穴皮下分布著肛門動、靜脈分支,尾神經后支以及肛門神經,同時與臨近神經廣泛聯系。另外,奇神經節位于骶尾關節前方,是由腰椎旁成對交感神經鏈的末端匯合而成的,所以,針灸長強穴可起到調節肛管直腸周圍交感神經的作用[7]。而《針灸甲乙經》中曰:“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后一寸五分”,提示了百會穴為督脈之要穴,此穴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具有疏散風寒、溫經通絡、升陽固脫、鎮驚熄風、安神益腦、清熱通竅等作用,施以灸法對氣不攝血和氣虛升提無力之癥效果較好,又為回陽救逆之要穴,針刺百會穴可通過督脈調節肛管直腸組織的功能,使肛門括約肌收縮,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肛周組織的支撐力,治療脫肛、痔瘡等肛腸疾病療效肯定[8]。足三里則為防病治病的基礎穴位,《通玄指要賦》載:“三里卻五勞之羸瘦”、“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上”。胃為水谷之海,后天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賴以營養,故刺激足三里穴能調節胃腸功能,扶正培元,補臟腑之虛損,通經活絡,升降氣機,而脫肛為后天不足,中氣下陷的表現,通過針刺足三里可以升提中氣,補益臟腑,F代醫學研究得出,通過針刺足三里穴,可將大腦皮層接收感覺信號的中央后回激活,繼而將興奮擴散并傳導至與胃腸功能聯系密切的邊緣系統,從而發揮調節胃腸功能的作用[9]。天樞穴屬于足陽明胃經穴,又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募穴,為升降清濁之樞紐,具有破氣消脹、消積散痞,同時能將升上逆之濁氣,促進大腸蠕動。承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此穴為膀胱經經水下行脾土的顆粒固化處,具有運化水濕、固化脾土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痔瘡、脫肛等。大腸俞同屬膀胱經,為大腸之背俞穴,大腸的水濕之氣均由此處外輸膀胱經,具有理氣降逆、調和胃腸的功效,F代研究表明,大腸俞深處為椎間孔外口處,此處有 L4 神經根后支分布,而承山穴與 L4、L5 脊神經結節及脊髓前角聯系極為密切,肛門周圍神經主要由骶叢神經支配,骶叢神經主要組成是 L4、L5 以及全部骶神經和尾神經的前支,所以針灸承山穴及大腸俞對肛門直腸神經的調節作用明顯,療效顯著。氣海、關元穴同為任脈之要穴,氣海能氣化消散任脈之水氣,《針灸資生經》載:“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具有生發陽氣之功;而關元穴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脾腎二俞,為膀胱經穴,由于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腎開竅于二陰,主一身之氣,脾腎二臟病變都有可能影響大腸功能,所以針灸脾俞、腎俞具有補脾益腎、益氣固脫之功,尤其對于小兒先天不足引起的脫肛,療效顯著。會陰穴屬近部取穴,《針灸甲乙經》載: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二陰之間,任脈別絡俠督脈沖脈之會”,此穴具有醒神鎮驚、通調二陰之功,會陰穴淺層分布有股后皮神經會陰分支、陰部神經的會陰神經分支,深層有陰部神經分支和陰部內動靜脈的分支及屬支持,針灸刺激該穴可以起到調節肛門直腸周圍神經,改善血運,促進肛門功能恢復的作用。
3.1 針刺為主的療法
針刺是針灸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可疏通經脈,調節臟腑氣血陰陽,因此針刺結合其他療法治療脫肛的文獻報道比較多。張鳳英等[10]運用針刺配合中藥貼臍療法治療小兒脫肛 35 例,選穴為督脈經穴百會、長強,配合足三里、天樞,隔天針 1 次,治療 3~6 個療程不等,總有效率達 85.7 %。韓新強等[11]采用針刺配合中藥治療脫肛 44 例,取穴百會、長強、大腸俞,配穴氣海、足三里、脾俞、腎俞、天樞等,每日 1 次,分別經 1~7 次治療,總有效率達 97.6%。蔣曉林[12]同樣應用針刺治療小兒脫肛 48 例,單純選取長強穴針刺,行平補平瀉法,每日 1 次,6 次為 1 療程,治療 1~2 個療程,治愈率達 100%。閆驍春[13]運用針灸結合三聯手術治療直腸脫垂,選穴長強、承山、百會、足三里,共治療 7 天,對比單純行三聯手術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灸結合三聯手術治療直腸脫垂,能有效促進直腸脫垂患者的術后愈合,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李建平[14]采用針灸配合補中益氣湯治療直腸脫垂 30 例,予針刺百會、長強兩穴,于氣海、關元及腎俞兩穴行溫針灸治療,配合隔鹽灸神闊穴,每周 2 次,治療 2 周,總體有效率達 86.68%,對比總體療效優于單純口服補中益氣湯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田寧靜[15]采用針灸百會、長強穴聯合自擬益氣升提湯治療脫肛 56 例,治療 1 星期為 1 個療程,連續治療 4 個療程,總有效率達 94.64%,對比總體療效優于單純口服補中益氣顆粒,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娽樉脑诿摳乇J刂委熤袘脧V泛,且療效肯定,幾乎無毒副作用,具有簡、便、廉的特點,更是廣大病患青睞的原因所在。
3.2 灸法為主的療法
灸法是針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及臟腑氣機,《靈樞•官能》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具有溫陽起陷,行氣活血的作用,多用于陽氣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故針對脫肛的治療,灸法有其獨特的療效。白衣康[16]運用灸法治療小兒直腸脫垂 103 例,選取神厥穴、百會穴、長強穴,各穴 1 天灸 1 次,10 天為 1 療程,均予持續行 3 個療程治療,治愈 87 例,好轉 15,無效 1 例,總有效率達 99.03%。楊鳳[17]用艾灸百會穴結合加味四逆湯治療 147 例老年性脫肛,主要予艾條溫和灸百會穴,每次 30min,每日 2 次,配合口服加味四逆湯,每日 1 劑,治愈 109 例,好轉 34 例,無效 4 例,總有效率達 97.28%,可見療效顯著。唐泗明等[18]通過艾灸關元穴治療直腸脫垂 57 例,痊愈 47 例,好轉 10 例, 無效 0 例,總有效率為 100%。李淑艷[19]采用自擬中藥外敷配合艾灸治療小兒直腸脫垂 35 例,治愈 30 例,好轉 5 例,總有效率 100%。賈佩琰[20]對艾灸百會穴治療脫肛進行臨床觀察,療效顯著,充分闡明了百會穴升陽固脫、開竅強體的功效,更體現了灸法在保守治療脫肛的豐富理論基礎同時,強調突出了灸法的可靠療效。
3.3 其它療法
李金順[21]運用電針治療小兒脫肛 222 例,其中病程最短 2 個月,最長 10 年,治療選穴以大腸腧為主,針刺補法,并結合電療器強刺激,每次電療 5 分鐘,隔日 1 次,總治愈率達 90%。此外,電針對脫肛術后肛門失禁也有一定的療效。劉叢叢等[22] 采電針療法治療直腸脫垂術后肛門不完全失禁 36 例,取穴會陰、提肛、長強,針刺后鏈接電針儀予疏密波刺激,刺激強度以肛門外括約肌輕微顫動有麻脹感為宜,留針 30min,每周 2 次,8 次為一療程,治療 2 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統計有效率達 94.4%。電針是在刺入穴位的毫針上通以微量低頻脈沖電流的治療方法,可有效加強穴位刺激,加強經氣傳導,通過針與電相結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臨床療效。李玉輝等[23]以穴位注射為主治療兒童脫肛 68 例,治療方法予維生素 B1 穴位注射長強穴,每天 1 次,3 次為 1 療程,有效率達 100%,治愈率達 95.6%。施耀輝等[24]通過運用針灸聯合穴位注射治療直腸粘膜內脫垂 20 例,針刺選穴百會、氣海、長強等,艾灸百會、氣海等,同時選用足三里、脾俞、腎俞等穴, 每穴注射生脈注射液,每周 1 次,一般 1 周為 1 療程,連續治療 6 個療程,并與單純用直腸粘膜點狀結扎法治療對比,療效相當,無副作用,使患者避免了手術治療帶來的術后疼痛、水腫及尿潴留等并發癥帶來的痛苦。穴位注射可以將針刺刺激及藥物作用相結合,綜合起效,具有其特殊的療效。莫靜[25]通過臨床觀察 PPH 聯合穴位埋線治療直腸粘膜脫垂,其中穴位埋線選取關元、足三里,對比單純行 PPH 手術治療,肛門排便困難、肛門阻塞感及墜脹感等術后癥狀改善更明顯,說明穴位埋線協同增強了 PPH 治療直腸粘膜脫垂的術后療效。穴位埋線療法是針灸的一種延伸及發展,其將羊腸線植入相應的穴位,長久刺激,可以起到健脾益氣、疏通經絡的治療作用。
相關知識推薦:醫師評職稱怎么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
SCI是國際公認的權威期刊,在全國擁有很大影響力。國內有許多評職人員為了增加評職機率,都會選擇在SCI國際期刊上投稿。但是由于缺少對SCI國際期刊的了解,許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下面小編以醫師為例,給大家介紹下。
4 結論
長期以來,脫肛屬于肛腸疾病中的難治性疾病,手術治療也越來越廣泛。但術后肛門功能下降、肛門疼痛、出血等并發癥讓廣大患者更愿意接受中醫外治等保守治療手段。當保守治療無效時,患者才考慮手術治療。而針灸治療具有溫經通絡、升陽舉陷、調節臟腑氣血陰陽等功效,運用針灸保守治療脫肛,療效肯定,安全簡便,更為廣大病患所接受。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