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3-05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目前高血壓的新治療方式有什么不同呢,要怎樣來治療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使神經末端感受器受損和變形,交感神經緊張性沖動進一步加強,即交感神經的激活和迷走神經的抑制,壓力反射更加遲鈍。心臟神經支配功能減弱,患者表現心率固定,
目前高血壓的新治療方式有什么不同呢,要怎樣來治療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使神經末端感受器受損和變形,交感神經緊張性沖動進一步加強,即交感神經的激活和迷走神經的抑制,壓力反射更加遲鈍。心臟神經支配功能減弱,患者表現心率固定,HRV減弱,可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促進心血管事件高發和心力衰竭發生及發展[6]。本研究表明,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變化與HRV分析可有效判斷自主神經功能的損害程度,臨床上可根據檢測結果及早進行針對性干預,防止心力衰竭進一步加重。
摘要:心率變異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是評價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一種無創性檢測方法,是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子[1]。動態血壓儀可記錄24小時血壓動態節律及相關變化。臨床上對單純高血壓的心率變異性研究較多,但對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變異性相關研究較少。為揭示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變化及心率變異性的關系,本文對原發性高血壓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HRV與血壓晝夜節律改變進行觀察與分析。
關鍵詞:血壓變化,醫學管理,醫學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的符合2005年中國高血壓診治指南診斷標準及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2]的原發性高血壓心力衰竭患者和原發性高血壓心功能正;颊。原發性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組)患者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齡60~82(72.32±7.45)歲;原發性高血壓心功能正常(心功能正常組)患者73例,男38例,女35例,年齡62~81(71.88±7.33)歲。經詢問病史、體檢、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生化及相關檢查排除糖尿病、繼發性高血壓、其它器質性心臟病及重要器官損害疾病患者。剔除基本心律為非竇性節律者、心房顫動、心房撲動、Ⅱ度以上竇房阻滯或房室傳導阻滯及一周以內接受過影響自主神經功能和心率的藥物治療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HRV的測定:采用TLC4000G全息12導聯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連續檢測24小時心電信號。采用專人分析,人機對話識別各種心律失常,剔除異位搏動及偽差。計算機軟件處理自動計算正常竇性心搏R_R間期,并計算出以下時域指標:24小時內全部竇性R_R間期標準差(SDNN)、相鄰兩正常竇性R_R間期均值的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數所占百分比(PNN50)、24小時內每5分鐘節段竇性R_R間期均值的標準差(SDANN)、24小時內每5分鐘節段竇性R_R間期標準差的均值(SDNNI)。
醫學論文:《中國心血管病研究》,《中國心血管病研究》是中央級全國性醫學學術期刊。以從事心血管病預防、醫療、科研工作者為讀者對象,以報道心血管病領域的科研成果和臨床心血管病內、外科診療經驗為主要內容,突出科學性、先進性、可讀性和實用性。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反映我國心血管病臨床、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心血管病學科的學術交流。
1.2.2動態血壓的測定:采用美國90217_IQ型無創性、便攜式動態血壓檢測儀。血壓測定間隔:白晝(06:00~22:00)30分鐘自動充氣測壓一次,夜間(22:00~06:00)1小時自動充氣測壓一次,測量收縮壓、舒張壓,記錄時間≥24小時,有效數據在90%以上。自動測壓時必須保持上臂伸展和靜止狀態,避免劇烈運動,作息時間要求白天活動,夜間休息,患者避免夜間工作,防止血壓晝夜節律相反。觀察指標包括24小時平均收縮壓(24hSBP)、24小時平均舒張壓(24hDBP)、白晝平均收縮壓(dSBP)、白晝平均舒張壓(dDBP)、夜間平均收縮壓(nSBP)、夜間平均舒張壓(nDBP)。計數每組血壓類型比例,晝間血壓均值較夜間血壓高10%~20%定為勺型血壓,不足10%者為非勺型血壓。血壓診斷標準依據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tatistic軟件統計包,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壓節律變化比較: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組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與心功能正常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心功能正常組nDBP下降較心力衰竭組明顯,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兩組患者動態血壓測值比較(x-±s,mmHg)
組別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心功能正常組(n=73)147.12±6.2191.37±8.07149.24±9.2093.11±10.11135.18±11.2485.24±7.33心力衰竭組(n=68)146.35±7.1590.47±11.0414[第一論文網LUnwen. 1KEJIAN.com]8.32±8.2292.25±8.38138.86±6.4281.13±8.47*注:與心功能正常組比較*P<0.052.2兩組患者血壓形態比較:非勺型血壓發生率心功能正常組為54.79%,心力衰竭組為79.4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HRV測值比較:SDNN、SDANN、SDNNI、PNN50等指標高血壓心力衰竭組比心功能正常組下降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見表3。
表2兩組患者血壓形態比較[例(%)]
組別勺型血壓非勺型血壓心功能正常組(n=73)33(45.21)40(54.79)心力衰竭組(n=68)14(20.59)*54(79.41)*注:與心功能正常組比較*P<0.05表3兩組患者HRV各項指標測值比較(x-±s)
組別SDNN(ms)SDANN(ms)ADNNI(ms)PNN50(%)心功能正常組119.53±29.32115.73±31.7950.53±21.349.69±7.86心力衰竭組93.24±25.68**85.67±30.87**40.08±19.54*5.12±4.37*注:與心功能正常組比較*P<0.05,**P<0.01
3討論本文結果表明,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組血壓晝夜變化程度較小,非勺型血壓達79.41%,心功能正常組非勺型血壓只有54.79%。說明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對血壓的調控能力呈下降趨勢。而夜間的血壓變化受人體外部因素及大腦活動影響較小,主要受心臟自主神經調節為主。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組夜間血壓下降幅度變化較小更加明顯,非勺型比例高,可能與高血壓的心臟靶器官長時間處于高負荷狀態,加重了心臟自主神經的調節失衡。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組夜間血壓節律改變減弱或消失,可能與靶器官損害有關[4]。心率變異性指標中SDNN用于心率變異總體分析,PNN50反應心率變異中快變化成分,是評估副交感神經功能的敏感指標。SDANN、SDNNI反映心率變異中慢變化成分,是評估交感神經的敏感指標。心率變異性降低是迷走神經功能減低或交感神經活性增高所致。本研究中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SDNN、SDANN、SDNNI較原發性高血壓心功能正常組患者縮短,提示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率變異性降低較心功能正;颊呙黠@。高血壓患者血液中兒茶酚胺水平增高、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使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壓力感受器功能失調或受損,導致迷走神經張力降低,從而造成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之間平衡紊亂,HRV發生改變[5]。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