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桂東南花崗巖崩崗侵蝕區景觀生態設計探討

發布時間:2021-04-14所屬分類:園林工程師瀏覽:1

摘 要: 摘要:崩崗是我國南方花崗巖區一種嚴重的土壤侵蝕現象,使水土資源遭到破壞,生態環境穩定性減弱,制約了我國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建設。然而,滿足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的需求是未來崩崗綜合治理的發展趨勢。本文以桂東南區梧州市

  摘要:崩崗是我國南方花崗巖區一種嚴重的土壤侵蝕現象,使水土資源遭到破壞,生態環境穩定性減弱,制約了我國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建設。然而,滿足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的需求是未來崩崗綜合治理的發展趨勢。本文以桂東南區梧州市龍圩區下小河流域花崗巖崩崗侵蝕區為例,以水土美麗綠色空間為基礎,以小流域生態觀光旅游為特色,總體統籌規劃設計區域景觀空間布局和規劃方案,結合生態恢復、經濟生產、休閑旅游、文化展示的功能需求,將其劃分為生態保護區、景觀茶園區、水?破諈^、特色花海區、觀光農業區、鄉村聚落區六大區域。根據研究區地形、植被狀況、各類用地性質以及景觀資源狀況,通過地形改造、植被綠化、梯田建設等一系列工程與生物措施,對崩崗各部分進行生態設計,并從植物、水體、道路、配套設施等方面對崩崗侵蝕區進行空間優化,保護水土資源,發展崩崗生態旅游。本文將崩崗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與景觀生態設計相結合,在傳統的崩崗綜合治理模式下,兼顧山地、農田等其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將崩崗旅游與農業觀光旅游、鄉村旅游相結合,探索更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崩崗侵蝕區綜合治理模式。

桂東南花崗巖崩崗侵蝕區景觀生態設計探討

  關鍵詞:桂東南;花崗巖崩崗侵蝕區;崩崗治理;景觀藝術設計;生態旅游

  崩崗是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山坡土(石)體受破壞而崩坍和受沖刷的侵蝕現象,對生態、農業、經濟、景觀等造成了嚴重影響[1-4]。據調查顯示,我國南方崩崗分布區面積較廣,嚴重制約我國南方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1]。近年來,諸多學者針對我國崩崗現狀開展了積極的科學研究。曾昭璇和黃少敏[5]提出“崩山削級,臺階綠化,級內開坑,坑內造林”的綜合治理辦法。阮伏水等[6]從開發治理的角度思考,提出了將崩崗侵蝕區變為水土保持生態區、經濟作物區、多種經營區三種治理模式。根據治理措施和治理效益的不同,崩崗治理可分為生態型治理、經濟型治理和綜合型治理三大模式[7]。傳統的水土保持工作,以防止水土流失為主,多單一工程化,缺乏美學的考慮,在新時代背景下,崩崗水土保持治理面臨著新的挑戰[8]。在2013年中國首屆城市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上何昉教授強調了“景觀水保學”的概念,將風景園林學融入到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建立安全、和諧的城市水土生態格局[9]。理念的轉變也促使治理措施從單一技術到綜合治理合成,從水土流失治理到小流域綜合治理,從強調現狀治理到關注可持續發展,并上升到景觀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可能成為未來崩崗治理的發展方向。鑒于此,本文以典型花崗巖崩崗侵蝕區為例,探討在做好崩崗侵蝕治理及相關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景觀生態學與景觀美學原理,開展水土保持景觀化設計,在恢復崩崗生態環境,打造生態景觀的同時,發展生態旅游,建立“水土保持+生態宜居+旅游發展”的新型崩崗侵蝕區治理發展模式。

  1崩崗綜合治理研究

  崩崗的發育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地質地貌條件、氣候特征、植被條件、人為因素等。崩崗主要分布于高溫多雨、海拔500m以下的花崗巖丘陵區。由于生產建設活動導致的植被退化、坡面長期裸露的區域也易發生崩崗侵蝕(圖1)。崩崗是由集水坡面、崩壁、崩積堆、溝道、洪積扇五部分組成的一種“崩口”地形[2](圖2)。集水區匯聚雨水,是崩崗土壤侵蝕的主要動力來源。崩壁是指在水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邊坡穩定性減弱進而崩塌形成的接近垂直的陡坡。崩積體是崩壁及原來山體坡面土體崩塌而堆積在崩壁下方的極易被侵蝕的松散堆積體。溝道由崩崗內部下切侵蝕與泥土堆積而形成,是與外部環境相連的狹窄通道。洪積扇位于崩崗下部外沿部分,是由崩崗內部雨水徑流沖刷夾帶的泥沙淤積而成的扇形堆積地貌。

  相關期刊推薦:《人民長江》于1955年創刊物,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辦的水利水電技術綜合性科技期刊,2008年改為半月刊。主要內容為宣傳長江治理與開發戰略規劃,報道治江工作重大進展與建設成就,總結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實踐經驗,交流國內外水利水電先進技術。近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維護健康長江、促進人水和諧”的治江理念,重點對長江流域的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進行了宣傳報道。

  崩崗的綜合治理是指利用一定的生物、工程和耕作措施進行水土保持治理,恢復崩崗內外部生態環境,以防災減災、改善生態、保護資源、促進社會發展為目的的治理工程。生物措施是崩崗治理的根本措施,利用植物的蓄水調水功能,減緩徑流沖刷,減少土壤侵蝕,同時改良土壤理化性質,進而恢復和穩定崩崗生態環境。在造林種草時應依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對崩崗不同部位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同步開發與治理,并及時跟進撫育管理。工程措施指人為修筑的建設工程,包括魚鱗坑、擋土墻、削坡開梯、崩壁小臺階為主的坡面治理工程,谷坊和攔沙壩為主的溝壑治理工程以及護岸工程。耕作措施是指通過等高耕作、溝壟耕作、少耕免耕等措施來改變地形,改良土壤的水土保持耕作方式。經我國學者多年的實踐研究,綜合利用各項生物、工程和耕作措施,形成了“上截、下堵、中間削、內外綠化”的經典崩崗治理模式[10](圖3、4)。

  2桂東南典型花崗巖崩崗侵蝕區資源特征分析

  桂東南地區包括廣西梧州市、玉林市及欽州市等地區,本文中的桂東南區具體指梧州市,下文主要對梧州市龍圩區花崗巖崩崗主要分布區資源特征進行分析。

  2.1自然資源條件

  梧州市龍圩區內多為低山丘陵地貌,是花崗巖崩崗侵蝕的主要分布區,所屬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雨水充足。項目位于馬峽、突村兩個自然村處,周圍山巒起伏,整體呈現東高西低的趨勢,共分布有9個崩崗侵蝕點,F狀用地類型包括山林、農田、居住用地、水體等,土壤類型多為赤紅壤、沙質土。目前已對部分崩崗侵蝕點展開治理,呈現出“梯田狀”的治理地貌景觀。

  2.2社會經濟條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梧州產業結構開始轉變,第一產業生產力相對降低,而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的鄉村經濟發展因此遭遇瓶頸。項目區域內崩崗侵蝕嚴重,土地破碎化程度較高,水資源愈發短缺,而鄉村產業的發展與土地、水資源健康狀況密切相關,鄉村農業生產活動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2.3區域優勢分析

  項目區域內山體連綿起伏,稻田、湖泊相間分布,有利于構建獨特的山、水、田園相結合的景觀格局。區內適宜種植的農產品種類豐富,區政府積極推進生態茶園,火龍果、砂糖橘等農產品種植基地建設,并推廣富硒稻、蜜柚、稻螺、肉雞養殖等相關產品,可打造成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牌。同時對該區域進行景觀生態設計,發展崩崗生態旅游,有利于宣傳崩崗治理水土保持知識,推動水土文化的建設。且項目區域至梧州市中心交通較為便捷,可向梧州市、龍圩區拓展旅游客源,將其打造成一個旅游景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4區域劣勢分析

  研究區域水土流失問題較嚴重,以崩崗侵蝕最為突出,部分山體坡面裸露,農田被閑置荒廢,農業發展遲緩,鄉村生態基質連接度較差。道路所用材料透水性較差,缺乏對生態環境和景觀特色的考慮,生態廊道被阻隔。且由于鄉村建設進程的不斷發展,村落內部小型綠地、池塘等被房屋建筑、硬質鋪裝等人工景觀所取代,生態斑塊數量不斷減少。

  3桂東南典型花崗巖崩崗侵蝕區景觀生態設計

  3.1設計理念

  (1)崩崗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理念:“恢復”即再現原貌或原先功能,“重建”是指當難以恢復或不需要再現原貌時,則構建一個與過去不同或是全新的與自然相似的生態系統[11]。確定崩崗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理念,在清楚崩崗退化過程、退化程度及侵蝕特點的基礎上,兼顧崩崗侵蝕區建設發展地多種效益,根據當地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水土保持林建設、水保設施布置、改造地形結構等工作,全面進行水土流失治理。

  (2)水土保持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理念:將崩崗治理近期與長期建設目標相結合,實現水土保持的持續健康發展。項目以水土生態修復為基礎,以水土資源保護利用為目的,以水土生態景觀空間營造為目標,合理布設水土保持措施,并結合景觀藝術設計提高水土保持治理區域的景觀美學價值,協調水土保持與生態旅游,推動區域經濟建設發展,促進侵蝕區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實現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3)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協調的理念:景觀藝術設計是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12]。因此,在開展規劃治理工作時,從小單元景觀空間入手,應在恢復崩崗侵蝕區自然景觀風貌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并傳承當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進行生態治理,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關系,營造景觀歸屬感的同時,豐富生態景觀空間的精神內涵。

  3.2總體風貌規劃

  崩崗侵蝕區是一個有機的生命系統,各子單元之間相互聯系,協調發展。從可持續發展的建設要求出發,合理規劃崩崗侵蝕區旅游線路(圖5),并將項目區域劃分為六個功能區塊進行生態設計(圖6),打造一個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水土保持綠色空間,園區鳥瞰圖如圖7所示。

  (1)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指場地內具有一定植被覆蓋率的自然山體,是維持崩崗侵蝕區內各項生態平衡的基礎。該區域以植樹造林進行生態修復為主要措施,在保留原有植被群落的基礎上,通過補植、造林等各項措施,保護和修復山體生態環境。對于山頂裸露地面,綜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景觀效益等多種因素,選擇合適的水土保持植物,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生態水土保持林。對于山體坡面,利用生長速度快的植物大面積覆蓋坡面,固土固沙,涵養水源,為后續形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打下基礎。并對現有山體樹種結構進行豐富,形成生態林、景觀林、經濟林相結合的植物生態網絡。同時順應山勢地形修筑排水溝、泄洪溝以及蓄水池等水利工程設施,及時收集利用雨水,保護山體水土資源。

  (2)景觀茶園區:對茶園景觀進行優化設計,融入休閑游覽,茶文化體驗等活動。其包括入口景觀區、魚趣垂釣區、繁花碩果區、采摘體驗區、生態林圈等多個小片區。同時注重茶園植物景觀設計,對于現狀茶園中出現的崩崗侵蝕、淺溝侵蝕等問題,通過削坡開梯或設置谷坊等措施恢復植物生長環境,重新栽植茶樹或其他水土保持植物,并因勢造景,利用地形的起伏將茶樹與彩葉、觀花觀果植物相結合,豐富茶園景觀層次,延長茶園景觀觀賞期。合理規劃茶園內部道路交通布局,滿足游覽、采摘、生產等使用需求,并結合布置景觀觀賞平臺、景觀休息點,供游人駐足觀賞。除此之外,還要配備完善的服務設施,如服務小站、停車場、廁所、觀光車站、垃圾收集點等,優化游客體驗。

  (3)水?破諈^:該區包括崩崗治理示范點、水保培訓中心、水?萍紙@等,為園區內的崩崗水土保持科研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并對參觀游覽者進行科普展示,加強崩崗治理水保知識的推廣工作。崩崗治理示范點在崩崗生態治理的基礎上,結合水保工程措施營造彩繪擋土墻體驗空間,臺階擋土墻休憩空間等,同時注重水土保持空間植物配置,利用植物組團遮擋游人視線,對水土保持工程設施進行景觀美化修飾,提高水?臻g觀賞及可游覽性。水保培訓中心是水土保持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區域,方便各項水土保持研究工作的展開與實施。水?萍紙@內布置雨水花園、水土保持植物觀察園、邊坡陡槽設施、模擬徑流小區、科技展廊、穿穴隧道等景點,同時配備相關標牌以及工作人員進行科普解說,普及水土保持、雨水收集、植物應用等相關知識,加強人們與水土保持之間的聯系,寓教于樂,建設一個標準化的示范性水?破战逃。

  (4)特色花海區:該區包括漫步花田、觀光花帶、植物園、花海攝影等景點,以生態性原則為基礎,藝術性原則為指導,種植鄉土花卉植物并結合其他優勢品種,利用現狀地形或人工堆砌微地形營造花浪起伏的壯闊景觀,以崩崗侵蝕治理的“臺階”、“梯田”地貌為背景,并為生物工程措施的綠色種植景觀增添鮮艷色彩,于花海中布置花藝雕塑、景觀風車等主題小品,增加景觀趣味性,營造遠近皆有景可賞的多層次崩崗生態治理景觀。

  (5)觀光農業區:利用現狀農田打造以農耕體驗為主題,打造可游、可覽、可居的參與性農業景觀,構筑“城市-鄉村-田園”多方有機聯系的景觀空間體系。在農業發展規劃中,以傳統農業耕作技術為基礎動力,高新技術為發展動力,合理安排各類農產品空間布局,豐富其資源組合結構,形成農業特色品牌,實現崩崗侵蝕區多產業化發展。在農業景觀設計中,以功能實用優先為原則,種植不同色彩、不同時令的農作物,突出鄉村生產性景觀的豐富性與季相性。園區內還設置有稻田捉魚、農家廚房、租地菜園等活動項目,充分挖掘農業生產的景觀價值,保護和傳承傳統鄉村農耕文化,同時拓展崩崗旅游的參與活動項目,讓外來游客在游覽崩崗生態景觀的同時,感受到特色鄉土情趣,提高旅游區經濟效益。

  (6)鄉村聚落區:對村落內大部分建筑進行保留,結合村民意愿對部分住宅建筑進行改造示范,美化建筑外立面,配備現代化設施,優化室內設計,同時結合農家體驗、休閑度假等需求,打造特色庭院景觀,發展為鄉村民宿產業,滿足游客留宿需求。對于景觀質量較低的農舍予以改造擴建,更新建筑結構材料,采用木屋、石頭房、玻璃房等形式,設計為手工藝體驗館、服務超市、書屋等,充分體現鄉土風情,豐富崩崗旅游區室內體驗活動,形成該區域獨特的崩崗治理特色。——論文作者:王金悅1,韋雪梅1,鄧羽松1,黃娟1,黃智剛2,王玲3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