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論述當下科技人文環境發展趨勢核心科技論文發表 

發布時間:2014-10-28所屬分類:計算機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科學工作者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個性特征、人文學識等對其科學創造活動有直接的、積極的影響?茖W工作者的意志、毅力、興趣、激情和信念是其科學研究的動力之源。誠實、無私、公正、寬容、協作等品質是科學創造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 科技發展,人

  論文摘要:科學工作者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個性特征、人文學識等對其科學創造活動有直接的、積極的影響。科學工作者的意志、毅力、興趣、激情和信念是其科學研究的動力之源。誠實、無私、公正、寬容、協作等品質是科學創造的必要前提。

  本文選自:《計算機工程》雜志級別:CSCD,主辦單位: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周期:旬刊,國內統一刊號:11-2127/TP,國際標準刊號:1002-8331,復合影響因子為0.984,綜合影響因子為0.518。

  《計算機工程》刊登內容包括發展趨勢/熱點技術、博士論文、基金項目論文、專題論文、軟件技術與數據庫、安全技術、多媒體技術及應用、網絡與通信、人工智能及識別技術、工程應用技術與實現、開發研究與設計技術等。本刊特點在于以最快的速度、科學求實的精神,精選刊登代表計算機行業前沿科研、技術、工程方面的高、精、尖優秀論文

  關鍵詞:科技發展,人文環境

  1. 科學技術發展人文環境的界定

  科學技術發展的人文環境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1)人文學科的發展狀況。廣義的人文學科是指對社會和文化藝術的研究,包括哲學、史學、法學倫理學、文藝學、語言學等。人文學科的繁榮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起了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在一個開放的社會里本科畢業論文格式,無論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使社會物質財富如何獲得極大的豐富,人們也同樣不能忽視倫理、道德、審美、藝術、哲學、意識形態等人文科學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支柱性地位。

  (2)民族文化傳統小論文。民族文化傳統是在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隨物質條件的改變而演變、沉淀下來的觀念形態的總括。民族文化傳統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互動的。它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同時又給予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遠的影響。民族文化傳統主要是通過直接影響科學傳統的形成,特別是通過影響科學傳統的科學價值觀和科學世界圖像的形成來影響科學技術發展。

  (3)社會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是人們關于客體對于主體需要所具有意義的認識,即人們對于事物的好與錯、可行與不可行等的認識。它在人們頭腦中起著認識向主觀意向、向決策觀念轉化的中介作用,并最終決定著人們的實際行動。社會價值觀念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導向作用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的。宏觀導向作用集中地體現于國家的科技政策之中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微觀的導向作用則體現于科學家個人的價值觀之中。

  (4)科學技術工作者的人文素養及全民族的人文素質。科學技術工作者的人文素養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其創造能力的大小,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激起創造熱情和靈感小論文。而全民族的人文素質的高低又決定著科學技術工作者人文素養的高低。

  上述四個方面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它們共同構成了科學技術發展的人文環境。

  2. 人文環境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

  (1)人文環境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不斷營造和優化有利于科技發展的良好文化氛圍。美國文化的積極方向是競爭意識、冒險精神、創業膽識和寬容失敗。“二戰”后至今本科畢業論文格式,盡管不斷受到來自工業化國家的挑戰,但美國仍在主要高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由此觀之,文化環境起著潛在的、深層次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人文環境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是先進文化的核心部分。一個有利于科技發展和創新的文化環境一定能夠為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科技工作者培養創新思想需要文化環境的創新小論文?萍脊ぷ髡叩目茖W創新能力是科技發展的最直接動力。這種創新能力的形成,除與自身的科學素質有關外,文化素質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4)文化環境創新為科技的發展獲得了人道方向,F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創造力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力,使許多新的倫理道德問題開始顯現。為了找回科學的人性,使科學人文化,必須對它們加以引導和制約。文化環境便為科技發展規范了人道方向。對科學方案進行人道主義鑒定,對新工藝進行道德評價,對科學研究進行倫理調節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對科學技術的使用進行人道規范,這些都是文化對科技行為調控的準則。

  3. 如何改善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

  (1)培植適宜于科學生根和發育的價值觀念

  在不利于科學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里,科學不容易結出能夠再生的果實?茖W能夠順利地發展,必須社會文化環境與它融合。科學真正能夠良好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是把追求真理當作基本價值的社會文化環境。只有唯真時尚成了一個社會文化中大多數知識分子堅持的態度,科學的發展才會得到真正廣大的支持小論文。

  (2)強化人文涵養對科學工作者的積極影響

  科學工作者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個性特征、人文學識等對其科學創造活動有直接的、積極的影響?茖W工作者的意志、毅力、興趣、激情和信念是其科學研究的動力之源。誠實、無私、公正、寬容、協作等品質是科學創造的必要前提。

  (3)發揮正確自然觀的導向作用

  為了持久而廣泛地促進科學造福于人類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減少和避免科學的應用給人類帶來危害,必須糾正各種有礙于科學造福于人類的自然觀和價值觀。一是要用以人為本,以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科學的應用促進自然良性循環發展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長期協調發展。二是要從對功利與非功利和物質與精神等問題的辯證思考出發,引導科學的合理應用,既避免近代以來功利主義一味追求科學的物質功效的片面性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又克服當代新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的空想性。

  4. 對構建當代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的幾點思考

  (1)構建當代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必須培育風險意識?萍嫉陌l展隨時可能遇到技術、市場、財務、管理等多種風險,所以科技工作者需要有“入虎穴” 的勇氣和魄力,直面各種風險。構建當代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培育風險意識,應該宣傳成功個人的創新事例。

  (2)構建當代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必須走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結合的道路。

  工業化以來人類工具理性的膨脹和人文精神的萎縮所造成的當代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與失衡,是工業文明的病根之所在小論文。對此,人們提出了兩條基本的途徑以促進這兩種文化的統一:一是用人文文化喚起科學的人文精神,重建科技理性;另一條途徑是借科學發展的自身邏輯使科學從根本上人文化。

  (3)構建創新的文化環境,必須改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體制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建立新型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

  我國國民人文素質不高已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知識的貧乏,人文意識的不足,人文精神的失落,使科技發展的前沿所提出的大量人文社會方面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建立嶄新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建立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必須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進行創新。

  (4)構建科技發展的人文環境,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原創性與拿來主義的關系。我們要學會利用市場經濟機制來獲得知識和成果,但作為科技政策的基點,更要突出原創性科研活動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強化原始創新。我們既反對非理性的民族狂熱性,也應摒棄低迷沉淪的民族自卑心理。一個國家或科技經濟實體要想掌握自己的命運,必須努力探求原始性創新,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小論文。

  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的關系。在現代國家創新體系中,科技因素和制度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科技界在談科技創新時,容易出現重技術輕制度、重專業輕管理的傾向。相對于科技創新本科畢業論文格式,通過體制創新完成制度變革的變量更多、作用更大。

  個人創新和集體創新的關系?萍紕撔码x不開人的智慧的充分發揮,也不排斥個人的重要作用。但在大科學時代,現代科研活動和創新實踐更多的是團隊協作的結果。時代歡迎創新方面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和寬容態度,呼喚帶領團隊創新成功的帥才、將才和領導人才。

  總之,面對新世紀新的文化環境和高科技發展的主題,我們全社會應該重視和關注。對此,我們都應自覺地擔負起構建有利于創新的文化環境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傅正華.科學技術發展的人文環境分析[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

  【2】朱耀垠.論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統一的基本途徑[J].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4(11)

  【3】朱曉剛.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因素[J]. 科學決策,2005(5)

  【4】李承宗,鄧頻聲.創新文化環境促進科技發展[J]. 湖湘論壇,2002(3)

  【5】陳士俊.科學技術及其發展環境問題的理論思考[J]. 科技管理,2005(2)

  【6】徐冠華.大力構建有利于創新的文化環境[J].中國軟科學,2001(3)

  【7】閻樹田.創新的文化環境是科技創新的源泉[J].開發與創新,2003(4)

  【8】茹春亞.創新的基點和文化環境――兼議創新、科學精神、人文精神三者關系[J]. 理論與改革,2003(2)

  【9】吳海江.正視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創新的作用[J]. 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6)

  【10】王玲.論科技創新的文化推動力環境[J]. 理論與實踐,2002(11)

  【11】劉譯.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互動[J]. 社會科學,2003(2)

  【12】楊叔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交融――兼論全面素質教育[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0)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