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9-01所屬分類:計算機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互聯網發展論文發表了高校網絡輿情及實施策略,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分析成為熱點,也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關注,論文分析了校園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產生的原因,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建立依托校園媒體的網絡輿情分析平臺,對高校網絡輿情
這篇互聯網發展論文發表了高校網絡輿情及實施策略,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分析成為熱點,也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關注,論文分析了校園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產生的原因,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建立依托校園媒體的網絡輿情分析平臺,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提出實施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發展論文,網絡輿情,實施策略,校園媒體
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大學生互聯網使用能力越來越強,學校校園里各類熱點事件,大學生能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傳播并可能引發網絡輿情,在信息溝通不到位,真相不明了的情況下,大學生思想成熟度不高,容易沖動,對網絡輿情所帶來的后果難以判斷和掌控。網絡輿情很容易引發校園的不安定,擾亂正常校園秩序,引發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因此,如何快速地對網絡數據進行分析,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有效引導和管理,建立網絡輿情監控和引導機制成為高校管理者共同關注的話題。
1.校園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產生的成因
網絡輿情指發生突發事件后,網民對這一事件的看法,態度和情感的總和[1]。高校網絡輿情通常指在校園網絡上傳播的,師生對校園某一熱點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有一定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或與學校有關工作相聯系的網絡評論或觀點,校園網絡輿情的主體是在校師生。以師生為主的網絡群體通過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BBS論壇、電子郵件、聊天室、個人網站等網絡渠道,表達自己的情緒看法等。校園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產生的成因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
1.1大學生情緒與校園熱點共鳴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多是在校大學生,大學生思想獨立活躍,熱情高,易沖動,對社會及校園信息敏感,對與大學生相關的一些問題比較關注,比如:校園的安全、學校的規章制作、獎學金的評定,校內人物、教學教輔、招生就業等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成為高校網絡輿情的觸發點。大學生對這些焦點事態的帶有傾向性的意見,再通過網絡獨有的“意見公開市場”的特點展開討論,進行網絡上意見的交鋒和碰撞、認同與融合,引發學生的共鳴,獲得大體一致的意見。一旦學生的情緒化傾向明顯,某些觀點看法占了上風,很容易造成高校網絡輿情的發酵,造成大學生情感的迷失,強化和放大焦慮情緒,最后失去理智,最終導致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和爆發。
1.2信息的傳播渠道多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信息社會,每個網絡個體,都具有網絡發布信息和傳播信息的自由權利,很小的一件事,都能在大學生集中的校園受到關注,除了在同班,同宿舍,認識的同學之間口口相傳外,更多的利用互聯網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上互相轉播,因此,大學生憑借掌握的網絡技術,使校園網絡輿情比社會網絡輿情傳播速度更快。但大學生人閱歷淺,社會經驗不足,通常對信息的真偽不去考查,不能徹底分辯事情的真相,他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定位選擇信息,容易對事件的表面現象發表過激情緒,從而產生消極影響網絡輿情,又通過更多的人傳播出去[2]。
1.3校園網絡輿情社會關注度高
社會對大學生群體有很高的關注度。很多在校大學生是獨生子女,是一個家庭的重要人物,所以大學生群體的社會關注度高,當學校發現重大事件時,社會媒體會在第一時間內搶發新聞并連續對事件追蹤報道,校園網絡輿情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并成為評價學校的重要渠道,甚至有人故意通過發酵校園網絡輿情來引起社會和領導關注,作為發泄的手段,讓更多的人對學校產生誤解,加劇校園網絡輿情的處理難度。
2.高校網絡輿情空間存在的問題
高校網絡輿情關注的內容既有校內的事,也有校外的事;學生參與輿情的目的也不盡相同,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及高校和特殊環境,決定了高校網絡輿情空間存在著下述問題。
2.1輿情參與的主體的代表性低
參與網上討論的學生通常是與輿論客體有著密切關系的大學生群體或者校園里比較活躍的一部分群體。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選擇“抱觀望態度”,而只有小部分學生選擇積極參與討論。大部分學生在調查過程中表示會根據自身判斷對別人的觀點做出評價,保證不會出現跟風的情況。這樣即使引起“共鳴”的也只是少數人的利益、喜好的表達,進一步說明了高校學生在對待網絡輿論時還是比較理智的。
2.2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導致網絡輿情主體權利責任不對等
網絡用戶角色的虛擬性和開放性,網絡中不需要實名登記,網民沒有明確需要承提的責任和義務,這些具有隱匿性的“昵稱”身份的人,容易忽視法律和道德的約束,網絡暴力、造謠誹謗層出不窮,校園學生容易被錯誤言論左右和被人煽動利用[3]。在錯誤的網絡輿情交互過程中,很容易侵犯他人的隱私和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
2.3網絡終端使用方便,容易引發輿情危機
由于網絡終端的發展迅速,智能手機的“微聯網”時代,學生進行網絡交互隨時化和碎片化,任何人進入網絡空間就可以暢所欲言,輿論空間也成了表達見解,發泄情緒的自由空間,使得部分學生過度沉溺于網絡世界無法自拔,網絡輿情往往根據人數的多寡被簡單的認同為正確與錯誤,分析和探討被聲勢所取代。
3.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實施策略
大數據時代,要善于利用大數據,掌握主動,提高網絡輿情的管理水平。應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最好辦法是將事件的影響范圍降低最小。
3.1利用校園媒體的優勢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
校園媒體是校園文化傳播的載體,是課堂教學補充延伸的媒體平臺[4]。諸如校園廣播、校園網絡、校園文化宣傳欄,其傳播的范圍是大學校園內,傳播的內容是與學校學生相關的新聞資訊,采編人員也是在校學生,對于學校突發的熱點事件有廣泛的學校資源,能夠快速的找到知情人,查明事情的真相,對校園網絡輿情的反應速度一般比學校官方或社會上快,從而獲得校園網絡輿情引導的先機,積極引導輿論方向,緩解校園網絡輿情中雙方的對立情緒,引導學生群體正確對待和處理校園網絡輿情,維護學校形象,提升學生的判斷和認知能力。
3.2建立網絡輿情分析平臺
建立具有網絡輿情宣傳、評價、報告和處置等功能的網絡輿情分析平臺,可以依托校園媒體來實現,校園媒體本身既處于學生群體當中,又是區別于學生的信息傳播者。網絡和手機等校園媒體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輿情空間,是相對具有公信力的網絡輿情分析平臺,在校園媒體平臺上,師生的校方可以平等地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師生所關注的社會和校園熱點,及時收集信息和跟蹤,并有針對性地圍繞這些輿情來實施具體措施,第一時間形成輿情事件的研判,開展合理的引導,定期發布輿情報告和反饋信息,對正在發生和輿情事件積極回應,變被動為主動。
3.3建立突發事件輿情的應急處置策略
突發事件輿情是突發事件發生后網民針對事件發布的意見、態度的總和。輿情事件的平息根本上在于輿情所針對事件的合理解決,突發事件的合理處置適用于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發展的初期和爆發階段[5]。校園媒體雖然能夠發現校園網絡輿情的熱點并在一定程度積極引導,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解決突發事件的關鍵還在于校方的事件決策和應急處理。二者互相合作,校園媒體及時跟進緩解輿論壓力,學校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及方法,從而化解矛盾,防止事態進一步液化,促進輿情事件的高效快速解決。
4.結束語
安靜的校園本應該是學生學習和掌握與運用信息網絡的地方,而網絡已經成為學生思想交匯、情感宣泄、及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不健康的網絡輿情會影響到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思想觀的形成,從而影響了健全人格的養成。因此,在高校中加強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制定合理的方式來管理高效網絡輿情,才可以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陶建杰,李彤.校園媒體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優勢與實施策略[J].思想教育理論,2017,(1):82-85.
[2]蘭新月.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安全評估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雜志,2011,(7):73-76.
[3]馬賓.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特點及研判機制研究[J].計算機安全,2012,(2):55-57.
[4]劉婷,張玉.基于VPN的校園移動辦公系統的應用[J].電子測試,2014,(23):76-77.
[5]李艷靈,李剛.大數據環境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分析及應對策略[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5):14-15.
作者:孟慶偉 劉婷 李廣霞 單位:鄭州師范學院
推薦閱讀:《信息網絡安全》創刊于2001年的月刊雜志,是由公安部主管、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專業月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