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2-16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內容摘要:現代微景觀設計以傳統園林藝術為依據,能在特定的小區域營造出微縮園林景觀,在室內居住空間中較受歡迎,但目前研究微景觀設計如何進一步發展的文獻較少。文章通過重新界定微景觀,梳理其面臨的相關困境,進一步闡述裝置藝術觀念和材料語言與微景觀設計的聯
內容摘要:現代微景觀設計以傳統園林藝術為依據,能在特定的小區域營造出微縮園林景觀,在室內居住空間中較受歡迎,但目前研究微景觀設計如何進一步發展的文獻較少。文章通過重新界定微景觀,梳理其面臨的相關困境,進一步闡述裝置藝術觀念和材料語言與微景觀設計的聯系,并例舉裝置材料語言介入微景觀的作品,以說明微景觀設計發展的可能性。
關鍵詞:微景觀設計 裝置藝術 觀念 材料語言
微景觀設計是以微型的造景元素為基礎,以園林藝術理論為依據,經過藝術構思、合理布局,運用模擬場景的方式,營造自然精致而多趣、尺度小而完整的微縮園林景觀[1],由于其尺度微小,養護方便,在當代室內空間中較受歡迎。裝置藝術意為裝配、安置,是當代藝術最為核心的藝術手法。裝置藝術能將日常生活中被利用過或全新的材料進行藝術性的選擇、改造、組合,讓這些材料以全新的藝術形態出現并傳達出某種觀念[2]。微景觀設計和裝置藝術都是作者對某個對象模仿后的呈現,只是模仿的對象不同,微景觀模仿的是自然,而裝置藝術模仿的更多是抽象的內容,表達當代的社會狀況、人的心理狀態等,具有現代性。藝術家用現成的材料與空間、語境等因素關聯后,營造出“空間”的藝術形態,將觀眾從單純的觀賞轉換為參與,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和體驗。
一、微景觀設計概念及發展困境
(一)對于微景觀設計的理解
微景觀設計在國內是近幾年流行起來的概念,還未有學者給予完整準確的定義。大部分人會認為微景觀是養在玻璃瓶里的苔蘚微景觀或是多肉生態瓶,主要是因為這種類型的微景觀可以在花店、水族店或是線上購買到,甚至一些手作工作室也開設了苔蘚微景觀的制作課程。大量的商業行為讓人們認為微景觀僅指苔蘚多肉微景觀、盆景藝術等尺寸微小、種植在特定容器中表現自然的植物組合。其實,微景觀的定義比較寬泛,筆者根據現有的微景觀類型,對其概念進行如下界定。
1.一種小型的綠化藝術
常見的微景觀是一種小型的綠化藝術形式,如苔蘚微景觀最初是一些家居愛好者為室內裝飾自發打造的。微景觀的大小并無嚴格的規定,室內桌面、墻壁、陽臺、屋頂、庭院等都可以成為微景觀造景的區域,從而滿足人們近觀、細賞的需求。
2.植物素材及表現形式豐富
植物是微景觀營造的基礎,用于展現自然之美,打造清新雅致的空間。自然界中的許多植物都可以成為微景觀的素材,主要包含巖生植物、多肉植物以及一些經過矮化處理的微縮植物等。微景觀所使用的容器和表現形式十分豐富,隨著季節變化,不同植物的色彩和質感也會有所變化。許多微景觀設計師不局限于使用傳統的種植容器,如陶瓷、玻璃器皿,造景形式也不局限于真實地再現自然,而是在作品中融入個人的理解及運用豐富的材料,以空間為載體,制作出標新立異、內涵豐富的微景觀作品。
3.場景微縮,以小見大
雖然微景觀在制作方法、制作材料、藝術形式、培養技術、應用方式等方面以現代新形式出現[3],但其造景理念及手法依然蘊含著古意,如將植物、山石、土壤、水等作為材料,通過藝術創作與技術栽培,形成微縮的自然景觀,就像中國古典園林通過藝術造園手法將大自然的廣博風光濃縮于小而精的園林中一樣。微景觀的“微”是個相對概念,桌上的苔蘚瓶相對居室尺度來說可以稱為“微”,大型公共建筑在室內運用各類視覺技巧,通過微縮造景手法置入自然山水打造的室內觀賞景觀可以稱為“微”,每個人對微景觀都有不同理解,大小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觀者熱愛自然并參與營造的心境[4]。通過感知微景觀所營造的景象,觀賞者開啟所觀與所想之間的對話,并以景物為媒介傳達精神審美及觀念思考。
(二)微景觀設計的發展困境
1.國內傳統盆景藝術傳承發展存在困難
盆景藝術是現代微景觀設計的重要類型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但近年來的發展不容樂觀,隨著老一輩的盆景藝術家相繼離世,深諳盆景藝術精髓的人才捉襟見肘,盆景行業從業者技術水平良莠不齊,如北方盆景基地江蘇沭陽就面臨這樣的發展困境。沭陽國際花木城的店家表示,其盆景制作技藝主要通過學習網絡上的教學視頻獲得,仿照市場受歡迎的樣式進行盤扎,未受專業培訓[5]。國內許多商業化盆景企業為了提高盆景的產出率,購買半成品樹木樁材進行二次加工,通過嫁接的方式縮短盆景成型時間,這樣的制作方式也導致盆景藝術性同質化嚴重、藝術水準降低。在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國內一些盆景愛好者更傾向于選擇品種、造型豐富且有收藏價值的日本高端盆景。
2.現代微景觀設計概念局限,形式單一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微景觀設計使用的材料和手法較為單一,造景多由傳統媒介如植物、山石、人物、小品組合而成。雖然在造景元素上有更多進口植物如國外多肉植物、熱帶雨林植物等可供選擇,容器的款式造型也豐富多樣,但從市場上熱銷的微景觀商品來看,多按不同的主題場景搭配組合固定的植物和人造配件,以成品或半成品的形式銷售,然后由消費者自行組合拼裝,最終在呈現方式上未能突破與傳統盆景相似的在盆器內造景的固定程式,缺少特色。
3.缺乏與現代社會相匹配的精神及文化內涵
傳統盆景藝術的起源與古代山水文化的盛行有關,其含義不僅是自然的微縮,更重要的是創作者寄托在其中的思想情感與人生哲理。微景觀的內涵也不僅限于微縮景觀,在信息化社會,人們推崇科學技術和理性至上。傳統盆景、園林藝術中表現的自然形態的“山水”及其代表的文化觀念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如何應用當代的材料及觀念,在微景觀設計中創造出一種新的山水、自然意象,從而引發觀者對于當下現實生活的反思,體現其在現代社會的文化內涵和理念,實為研究關鍵。
二、裝置藝術觀念及材料語言概述
(一)裝置藝術觀念的傳達與闡釋
裝置藝術觀念分傳達與闡釋兩個方面。
一是傳達。采用現成品作為藝術的表達方式打破了以往人們對藝術認識的限制,形式和美不再是首要的評價標準,強化了藝術的價值在于思想的觀念。有學者認為:“裝置藝術的審美影響力在于它被觸發的藝術潛能,使得觀眾在對特定環境的反映中,延伸自己的親身感受。”[6]這時,藝術家的價值不再體現在對客觀材料的創造上,作品的美學思想和價值也由現實物品被組合后所呈現的觀念來體現。如果說盆景一類的微景觀是一種模仿自然的藝術,那么裝置藝術作品則是對當代人類的模仿,與傳統盆景和園林藝術模仿自然類似,這個模仿并不是單純復制的模仿,而是加入了藝術家的個人理解,用真實的環境和真實的物品來模仿抽象的內容,如當代社會的狀況、當代人的精神狀況、當代人的心理狀況等。自然景象山水在古代能引發聯想、寄托情感和表達哲思,而現代,山水的概念被藝術家用于反思工業社會的生存空間,如藝術家展望用不銹鋼餐具堆積成城市樣貌,構建現代社會的人造山水景觀;姚璐的“中國景觀”系列作品,遠看是一幅古代的青綠山水畫,近看則是由建筑工地上遮蓋建筑材料的綠色防塵布構成。“山水”的含義在當代社會不再等同于傳統的理解,并用于反思現代生存空間,被賦予了新意義。
二是闡釋。裝置藝術在創作方法和觀看方法上有別于傳統藝術,觀者如果依照舊有的對傳統藝術的審美方法去理解,會產生迷茫。這時如果繼續追問,觀眾內心對作品無法言表的意緒會得到激發和升華,并產生微妙的甚至有覺悟的感受。藝術家朱青生認為:“現代藝術從來不把觀眾當孩子,我們得在精神上自己走,自己探索,使內在的智慧自由地升起。這就是現代藝術最高價值的體現。”每個觀眾的生活經歷不同,觀看作品時會感受到不同的意象,這種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掌握。因此,受眾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這也使得裝置藝術作品的表達具有很大的張力,迫使觀者在觀看和思考中放慢生活節奏,也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二)裝置藝術材料語言分析及分類
裝置藝術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藝術語言,通過藝術家有目的地對生活中的現成物進行篩選,通過變換場地、變形、扭曲、伸縮、拼貼等手法對物體進行分割與重組,這也是藝術家思想融入物質的過程,也是物體要成為藝術表達的載體進行語言轉換的過程[7],F成物運用的是來源于人們生活中的材料,不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肌理、形狀、硬度都不同,材料來源的豐富性也為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近年來,裝置的語言表達又進一步擴展,不再滿足于現成品的挪用,隨著影像、燈光、網絡、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手段的融入,成為新媒體互動裝置藝術[8],觀者的參與使作品的內涵進一步延伸。筆者將裝置藝術常用的材料分為兩類,第一類為自然材料,第二類為人工材料(表1)。
微景觀設計目前在學術上沒有明確定義,筆者認為當代微景觀設計的發展可在轉變現有形式的基礎上結合人工合成材料,使微景觀設計呈現更多可能性;或是從非再現的角度出發,改變傳統造景元素的組合方式,呈現出一種抽象的境,引發觀者思考。觀眾在思考中加深了對于該作品的記憶,而藝術作品通過觀眾的不同解讀也加深了其自身所能表達的含義,隨著時間的變化,其含義也會發生改變。借此進一步拓展微景觀設計的邊界,滿足現代人多樣化的生活需求。
三、裝置藝術材料語言與微景觀設計的交融
(一)多類型材質的選用
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的微景觀課程,開展了許多微景觀設計實踐嘗試,如學生燒制陶瓷器皿種植植物的設計;使用瓷器與木材或皮革與木材兩種不同材質的結合進行微景觀營造設計,后者在設計加工過程中還使用各種現代電動、激光雕刻工具設備。因材質的形態和設計者想法的不同,微景觀設計作品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化氣質,營造出現代環境下的意境。如藝術家楊光常將生活中廢棄的電子元件作為材料,創作出生態雕塑系列作品。他的《新盆景系列》將不銹鋼嵌入樹木當中,隱晦地表達了現代工業與自然的關系。
在第五屆北京國際花植設計節上,設計師EMI的作品《永恒的漩渦》,采用懸掛的方式,使用布條與植物從非再現自然的角度出發,呈現出一種抽象的景觀。觀眾面對這樣的作品時難免會產生疑惑,進而引發對創作者傳達內容的思考。對設計師來說,這不僅是一次通過花植表達自我的過程,也是一次與自己、與觀者對話的過程。
(二)與新媒體材質的結合
在當代藝術展覽中,有多位藝術家在裝置中使用傳統園林或是盆景微景觀元素,結合現代多媒體材料、技術設備,從受眾的感官感受出發,進一步營造出既可選擇充分進入,又可以選擇靜觀、“可居可游”的現代微景觀,借助這樣的方式探索“傳統與當代”文化轉型的可行之道。
微景觀中通過人工制造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刺激,增加其吸引力及受眾的注意力和參與度,強化了觀者的感官體驗。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劉冠在“巖中花樹”當代藝術展中展出的“微園”作品,在一個透明的玻璃空間內營造了一個竹林微景,觀眾走進園子聽到雷雨的聲音,感受到微涼的霧氣。而雷聲是使用音響播放,雨聲是使用穿孔水管使水從玻璃上流下的聲音來模擬,加上霧化設備營造的人工云霧,營造出空谷幽蘭之感。知名藝術家鄧國源的作品《諾亞花園》[9],裝置內設置了多盞白色頂光,通過鏡面的反射制造出了一個介于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六角形“花園”(圖1)。觀者在裝置里移動,鏡中的擬像也隨視點的變化而變化。觀者以往從傳統園林中獲得的視覺意象被藝術家以一種陌生卻和諧的方式重新組合在一起。該作品的巧妙之處在于將人們習慣了的視覺空間以現代媒體的方式重建,使其煥發出新的意義。
微景觀與影像媒體的結合,使觀者置身于亦真亦幻的情境當中,進而提升作品創作概念的情感表達及空間傳達性。藝術家徐冰的裝置作品《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通過扁平狀的山石,刻意營造出介于二維繪畫與現實之間的效果[10]。裝置中的陶房安裝了特制的LED屏幕播放房內人們活動的動畫,動畫中的人物是借鑒網絡和手機中符號抽象化的人,觀眾觀看過程中在以山石植物表現的傳統山水符號動畫與現代網絡抽象符號化的人物動畫之間來回切換,讓人產生一種想介入又無法介入的感覺,借此引發觀眾對理想中“桃花源”的情感投射和思考。數字景觀團隊 LightHouseLAB的作品《數字山水》,使用3DMapping(數字映射技術),將虛擬的動態城市影像投射在真實的山水微景觀中。投影后的假山石出現了城市夜景:霓虹燈、城市高樓的燈光,還有從山頂飛流直下的光影瀑布;瀑布像是照相機在延時攝影模式下拍攝城市車流的效果。作品中的每一個彩色光點都象征著城市化的意象,美麗的背后也折射出藝術家對野蠻工業化現象的反思。
另外,還可以與網絡媒介連結。如藝術家肯·格登貝格和約瑟夫·山塔羅馬納的作品《電傳花園》,由網絡、遠程通信、機器人等綜合技術共同創作,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可以通過網絡遠程控制機器人手臂,觀察和照料裝置中的植物,觀眾的參與可以影響植物的生長進程,還可以跟其他各地同時照顧植物的觀眾討論交流。此時,參與的觀眾完全進入到了作品的創作當中,跨越時空局限進行交流、表達。這種時間與空間的延伸和擴展,也為觀者創造出多維時空的互動體驗。
結語
現代微景觀設計以傳統園林藝術為依據,在特定的容器中或小區域內營造自然之感,是室內空間設計中必不可少的裝飾手段,F代微景觀設計一方面可以吸收我國傳統盆景、園林藝術的文化精髓,對其進行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融入裝置藝術的觀念,借助現代的材料、技術設備,實現微景觀設計創新發展,并使其成為在高建筑密度的城市空間中能夠讓自然景觀回歸現代化城市環境的一種努力和嘗試。微景觀設計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相關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論文作者:盧婉婷 劉冠
參考文獻:
[1][3]吳曉霞.微景觀設計與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9.
[2]徐淦著.裝置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4]張毅,閆麗娜.室內綠化及微景觀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 [5]葛夢婷,劉冠.當代微景觀設計發展現狀研究——以沭陽縣盆景藝術市場為例[J].藝術教育,2019(8).
[6][7]王霄.試論裝置藝術的當代性[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
[8]韋艷麗.新媒體交互藝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7.
[9]邵亮.視覺空間的詩學探索——觀鄧國源裝置作品《諾亞花園》有感[J].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5(4).
[10]靜恩德凱.徐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J].美術研究,2013(1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