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地鐵給排水系統研究

發布時間:2022-01-27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 海綿型建筑是城市發展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對于解決城市內澇、治理面源污染和推進水資源綜合利用具有重大意義。文章詳細地闡述了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新型地鐵給排水系統設計理念,從系統基礎設備組成、給排水技術研發及其社會經濟效益實現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通過

  摘要: 海綿型建筑是城市發展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對于解決城市內澇、治理面源污染和推進水資源綜合利用具有重大意義。文章詳細地闡述了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新型地鐵給排水系統設計理念,從系統基礎設備組成、給排水技術研發及其社會經濟效益實現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通過構建“智慧排水”“生態蓄水”“綠色凈水”三合一的多功能地鐵給排水系統,促進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與城市建設互融共通。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地鐵給排水系統研究

  關鍵詞: 海綿城市; 給排水系統; 系統設計; 互融共通

  2012 年 4 月“海綿城市”概念在《2012 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首次被提出。在 2013 年 12 月 12 日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習近平同志就針對城市給排水系統的講話中強調: “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5 年 4 月 2 日,以通州區和延慶區等作為先行海綿理念示范區的 16 個城市開始試點建設。21 世紀以來,海綿城市理念先后在市區路面建設工程、公共公園、綠色植物園等中得到應用與發展。海綿城市有一定的先進性、獨特性和有效性,本質上海綿城市理念旨在實現回歸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在保障市區水生態圈安全的基石上,以最小能源損耗方式開發新型給排水系統的構建,改變過往城市建設的弊端與不完善的發展理念,推動新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從而實現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發展模式。海綿城市理念屬于新型城市在建設與實踐中衍生的新理念,也將成為我國近些年來解決雨水出路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由之路。

  隨著國家對城市交通建設投入力度的逐漸增大,國內地鐵車輛段建設數量、改建、擴建等工程也隨之增多。絕大多數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位于地面以下,運行線路相當于處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地鐵與外界連通的途徑只有通過風井、出入口及線路洞口等形式。一個地鐵區間隧道給排水系統能否正常運行,關乎到這一整段地鐵列車的安全運營。在城市發生洪澇災害時,洪水也將優先進入地鐵內部,并在外部地面條件未受影響的情況下,迅速波及地鐵整個連通區域,造成設備破壞等直接經濟損失,甚至人員傷亡。經調研發現,現存大部分城市的給排水系統,初期設計時未充分考慮地鐵排水系統與區間土建結構、軌道等相關專業的接口協調,且近乎全部的降水都依賴著市政排水管網,導致大部分的地下車站在投入運營后出現比較嚴重的結構滲水現象,甚至部分城市還出現市政水管破裂后,未能控制好車站頂板、側墻防水設施質量,導致車站站廳、站臺出現較大的滲水現象,給乘客出行帶來了不便。因此,在排水系統良好輸流條件的前提下,對地鐵給排水系統進行革新成為了當前地鐵排水系統優化設計的一個重要課題。

  1 現狀分析

  地鐵建設項目的給排水設計在整體上既有普通建筑工程項目的共性,又有其作為一種地鐵工程設計的特色。地鐵運營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且人員流動大,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一旦發生問題,搶救工作困難且人力、資金損失巨大。地鐵的給排水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龐大的系統,主要分為給水和排水兩個系統。

  1. 1 給水系統

  地鐵給水系統的主要作用是為地鐵提供日常所涉及的各種用水,主要由生活用水( 車站乘客、工作人員等日常用水) 、生產用水( 地鐵機器設備系統補水、水泵類用水) 與消防用水 3 大部分組成; 一般情況下,地鐵給水系統會將生活、生產和消防分成獨立的系統,3 個系統之間不會彼此進行交接。地鐵給水系統主要由具備市政供水條件的管網 ( 市政供水) 、不具備市政供水條件的管網( 自備井供水) 兩個供水網供水; 且在市政供水中,車站水源一般由兩路不同市政的管道供給,其中一路供給消防用水,另外一路分別供給生活、生產和消防用水,如圖 1 所示。

  在車站每一個供水網上又分為生活水管網、消防水管網兩大部分,生活水管網在車站內布置成枝狀分布,消防水管網在車站與其車站區間內形成一個環狀網分布,如圖 2 所示。

  1. 2 排水系統

  地鐵排水系統的主要作用是將污染水源從地鐵地段中排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污水( 衛生間與澡房污水) 、機組設備廢水、天窗雨水及地鐵站臺滲水,可分為排泄污水系統、機組廢水系統與站臺雨水系統 3 部分組成,采用遞進式排水方式。在地鐵站臺雨水系統中,車站會設置有相應的雨水泵房、地面排水口與排水溝等雨水處理設備。地鐵雨水通過站臺排水溝直接排放或者經由排水口集聚后,從排水管道流入道心,再流入排泄污水系統或站外溝渠; 雨水經管道進入雨水泵房后,通過市政排水管道進入市政污水泵房。在機組廢水系統中,車站常設相應的廢水泵房、排水口與站外壓水井等廢水處理設備。工作原理: 各項符合條件的廢水均由地漏匯集,經排水管道網進入污水泵房,再經過廢水加壓井加壓加能進入其它管道網。在排泄污水系統中,車站常會設有相應的污水泵房、站外壓水井、化糞池與聚水池等污水處理設備。各項符合條件的污水均會通過管道進入污水泵房,由污水壓力井加壓加能進入其它管道網,如圖 3 所示。

  在污水系統、廢水系統中的廢水與污水進入不同的排水管網,分為以下 2 種情況: ①具備市政條件。廢水: 車站廢水由車站廢水泵及局排水泵排至車站外的壓力廢水井,再經檢查井后匯入市政污水管道網。污水: 車站污水由車站污水泵排至站外污水井,后流入站外化糞池,再匯入市政污水管網。②不具備市政條件。廢水: 車站廢水由局排水泵排至站外壓力廢水井,后經檢查井流入站外溝渠。污水: 車站污水通過重力流匯入站外化糞池。

  2 給排水系統優化設計

  2. 1 系統設計部署

  地鐵給排水工程建設重點在于“全”,在注重整體工程的同時,也囊括到設備間最大限度使用率工程、水資源保護專項工程等,將給排水系統、注意事項與過程數據進行數據可視化體現,集全部數據進行統一處理、信息交互協作等功能于一體,輔助地鐵工程建設單位管理設計與決策,促進各路工作全面有效落實。具體設計部署如下:

  ( 1) 空調專業負責處理設備用水量、排水量與給排水標準。

  ( 2) 房屋建筑設計專業負責用房面積設計與給排水及水消防設備布置。

  ( 3) 給排水專業負責地鐵地段區的排水口、廢水泵房、雨水泵房和污水泵房的地漏處與車站雨水溝槽的位置、尺寸及坡度。

  ( 4) 機電、配電等專業負責電線至各用電點控制柜處,給排水及消防設備電纜及數據電纜的布局擺放。

  通過地鐵工程建設管理分配,搭建多單位協作平臺,以數據統一匯總分析為紐帶,把握地鐵各線段給排水工作重點,清單化管理需落實的事項,按體系梳理措施實施情況,高效協作完成地鐵給排水系統的建設工作。

  2. 2 系統運維控制平臺設計

  系統運維控制平臺按照 GB 50015—2019《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RFJ 02—2009《軌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設計規范》、國家或地方其他標準規范要求,依托于精密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為設計導向,充分整合虛擬化資源與基礎給排水設施資源,以虛擬運維平臺為核心,從環境可視化、設施可視化、配線可視化、容量可視化、管線可視化等多種視角為數據中心全方位構建三維可視化運維服務管理體系,實現水生態可持續發展、能源最大利用化以及數據中心日常運維工作的電子化、規范化、流程化,使管理者在系統運維控制平臺中心能夠隨時追蹤整個系統與各個管線的運行狀態,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監測數據與智慧城市綜合管理平臺的信息交互,實現地鐵新型給排水系統全過程分析和響應。

  一般情況下,系統收集風亭、車站進出口的雨水及區間隧道滲漏雨水,經沉淀后,通過水泵泵至地面出水口,再經過濾槽過濾后,灌溉地表層植被。如遇火災,可通過高壓水泵泵入區間消防管或地面出水口,實施滅火作業。如遇暴雨、大暴雨天氣,降水量超出市政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時,地面降水可通過裝有雨水篦子的進水口流入地鐵新型給排水系統,并暫時積存在系統的蓄水沉淀池內,直至達到警戒線后關閉進水口,待強降水過后將存積水泵至市政雨水管道或地面綠化帶。如遇洪水涌入地鐵,可通過高壓水泵將涌入地鐵的洪水直接泵出至地面。工作原理及基本架構如圖 4、5 所示。

  2. 3 出水口裝置設計

  地鐵現有給排水系統無法實現對城市水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本文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后,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結合地鐵智慧給排水系統特點設計了一種新型出水口裝置,如圖 6 所示。

  出水口裝置位于地面綠化帶內,通過管道連接地鐵泵房,運維平臺根據監控信息判斷旱、澇及火災情況,將地鐵內泵房水泵至地面用于灌溉、排洪或消防。主導管配有加壓裝置,發生洪災或火災時可通過加壓將泵房內的水排出地面; 雨水淡季或干旱時,泵房內的積存水通過主導管延伸出的側管泵出,進入小型蓄水容器,再經過內外壁夾層中陶粒對水中顆粒懸浮物的吸附凈化,形成灌溉水,滿足地表植被生長的需求。出水口裝置連接地鐵給排水系統實現“智慧”排水,泵房積水通過凈化處理用于灌溉,更好地貫徹了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裝置耐用、維護簡單,后期損壞易更換。

  2. 4 輔助排水系統設計

  為保證地鐵排水系統在洪澇、漏水等特殊時期下能正常運行,在地鐵排水系統項目設計中補充同層次的輔助排水系統,提升排水效率,其工作流程如圖 7 所示。

  輔助排水系統是基于地鐵新型給排水系統的系統運維控制平臺設計研發的一種新型排水系統,包括設置于地上的污水監測器以及安裝于所述污水檢測器上端的太陽能電池板、設置于地面的地漏; 地漏內安裝有控制地漏孔開啟與閉合的控制組件,控制組件受控于地上的污水檢測器、設置于地下的排污器、太陽能蓄電池、污水加壓器以及安裝于污水加壓器的水箱,水箱側面均與排水管道連通,頂端開口與污水加壓器連通。該輔助排水系統在運作期間,通過地上的污水監測器進行運作或關閉。排污器開啟時,可經位于地面的智能地漏對地面污水產生一定的吸力,加快污水由地漏進水孔流入排水管道,再通過污水加壓器對污水加壓,由排水管道出 口進入市政排水系統或者地鐵排水系統,加速后的污水廢水能一定程度上解決排水管道常常出現的堵塞問題,保證市政排水系統的通暢。輔助排水系統能起到將地面污水快速排掉及疏通市政排水管道的效果,具結構如圖 8 所示。

  新型地鐵給排水系統的蓄水沉淀池采用磁電凈水技術,選用新型納米級帶磁性混絮劑,通過改變原水中雜質膠體性質后,促進雜質以磁介質作為核心進行凝聚結合,在絮凝劑、攪拌等作用下使晶體聚集增大,而后進入最后工藝。強磁分離凈水磁電凈水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水中的沉淀物及一些有害物質。實 踐 應 用 表 明,對 TR 的 去 除 率 可 達 到 40% ,對 COD 的去除率可達到 45% ,對有害物質的去除率可達到 95% ,相比傳統凈水工藝,直接處理成本降低 35% 。此外,該磁電凈水技術所用的吸附劑可以重復回收利用,符合海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地鐵排水系統的污水廢水在初沉池進行初步處理后,經增壓泵作用下開始進入磁電凈水的第一道工藝,通過加藥區提供的帶磁性物質與帶新型納米級帶磁性混絮劑,在攪拌機的機械攪拌下,雜質與帶磁性物質形成微磁絮狀晶體; 含有微磁絮狀晶體的水再次在增壓泵作用下進入磁電凈水的第二道工藝強磁分離機。在磁性物質回收系統的強磁吸引作用下,目標水源將會實現一種固液分離現象,含有微磁絮狀晶體的污泥通過排泥管道處理回收,重新投加、重復利用,其余分離出來的液體則進入磁電凈水的第三道工藝,在最后一個砂濾池中進一步處理過濾后,排放到市政管網或者地鐵管網。

  3 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 1) 互融共通。利用地鐵沿城市主干道布設的特點,將地鐵給排水系統和海綿城市建設相結合,通過采用保護性干預技術,對水資源進行綠色處理、分散蓄滯、緩釋慢排和合理利用,實現綠化、排澇、消防的功能,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 2) 信息共享。地鐵運維智慧智能海綿城市系統通過地鐵運維數據網絡平臺對各個地鐵監測點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和綜合分析,將這些地鐵實時數據信息都上傳至完全可視化的海綿城市地下地鐵管線上并綜合利用運營社會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地鐵信息實時數據采集,使之更加有效地綜合優化了地鐵資源配置,節約了地鐵社會管理費用和運營成本,提高了地鐵信息基礎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 3) 有機結合。在切實確保我國城市地下排水和防汛安全的基本條件前提下,充分與蓄水沉淀池、系統運維控制平臺等其它基礎設備“有機結合”,來管理和組織地表排水與調蓄功能,綜合有效地調配地鐵資源配置,使之達到最大使用效果,從而改善我國城市水環境污染和達到節約能源高效率的目標。

  4 結語

  系統部署設計能大幅度提高地鐵新型給排水工程的設計精度及覆蓋度,全面并有效地解決地鐵水資源的流量與水壓力的均勻分布問題,進一步提升地鐵設施的最大使用率。出水口裝置、蓄水沉淀池、輔助排水系統設計與系統運維控制平臺的設計應用,有效解決傳統地鐵給排水常見問題,清除地鐵生活污水排放堵塞現狀,杜絕污染廢水的再次污染,提高地鐵日常運行質量。本文提出的地鐵新型給排水系統將推動地鐵工程建設與城市建設工作的深度融合,推進海綿城市理念朝軌道交通建設方向發展,助力未來智慧城市建設。——論文作者:羅立娜,吳 鋒,張智鑫,譚 磊,林燦城,李榮智

  參考文獻

  [1]楊開偉. 海綿城市發展歷程及展望[J]. 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 2017( 6) : 76-77.

  [2]蔡殿卿,于磊,潘興瑤,等. 北京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實踐[J].建設科技,2019( Z1) : 92-95.

  [3]沈鋼. 地鐵給排水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 18) : 52-53.

  [4] 王曉宇. 杭州地鐵 3 號線星橋車輛段給排水系統設計及思考[J]. 建材與裝飾,2019( 7) : 239-240.

  [5]段東亮,張曉遠,鄭國權,等.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建設管理系統設計及應用[J]. 水利技術監督,2021( 9) : 23-27.

  [6]張靜. 地鐵給排水工程與相關專業接口設計及配合[J]. 建筑技術開發,2021,48( 14) : 93-95.

  [7]馬宇,王淑偉. 遼寧省水資源現狀分析及保護措施研究[J]. 水利規劃與設計,2015( 11) : 42-44,60.

  [8]車躍龍,曾國保. 地鐵給排水接口設計與管理[J].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3,16( 8) : 152-154.

  [9]張鶴清,吳振軍,呂志國,等. 絮凝快速分離水處理技術簡介及發展趨勢[J]. 環境工程,2018,36( 7) : 56-61.

  [10]陳立,湯嵩瑜,邱明全,等. 磁介質混凝沉淀技術磁回收設備性能評定方法[C]/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工程分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19 年科學技術年會: 環境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分論壇論文集( 三) . 2019.

  [11]熊祖平. 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J]. 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1( 11) : 158-159.

  [12]趙豐昌,章林偉,高偉. 海綿城市理念下城市內澇防治體系構建的探討[J]. 給水排水,2021,57( 8) : 37-44.

  [13]張書函,邸蘇闖,趙飛,等. 從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到海綿城市建設: 近 30 年北京城市防汛排水科技支撐巡禮[J]. 北京水務,2021( 3) : 52-57.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