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及策略

發布時間:2021-12-15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 建筑業在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阻礙了傳統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作為建筑產業現代化核心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是一種典型的綠色建筑模式。 裝配式建筑是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綠色

  [摘 要] 建筑業在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阻礙了傳統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作為建筑產業現代化核心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是一種典型的綠色建筑模式。 裝配式建筑是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關鍵,對建筑工業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梳理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歷程,闡述其發展現狀,從綠色建筑的角度,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頂層設計落后;技術標準體系不健全,標準化程度低;產業不成熟,產業管理不完善;建筑工程成本高,前期投入大。 基于此,提出以下創新策略:制定、完善國家相關政策;構建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加強行業管理,優化產業管理模式;抓重點擴規模,降低以下裝配式建筑成本。

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及策略

  [關鍵詞] 裝配式建筑;現狀;問題;策略

  一、引言

  長期以來, 傳統建筑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矛盾及難題,如環境污染嚴重、建設周期長、生產效率低下、安全隱患眾多、質量監管力度不足、管理難度大等。 隨著 BIM 等先進技術的迅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傳統的建造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诖,要實現建筑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其快速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裝配式建筑就是極其重要的手段[1] 。

  20 世紀 60 年代,人們開始關注裝配式建筑,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做了先期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0 世紀 80 年代,隨著中國人口基數的增加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住房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裝配式建筑應運而生。 2016 年 9 月 14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 強調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服務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2] 。 同年 9 月 27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 2017 年 2 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出臺,明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力爭用 10 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 30%。 2018 年 1 月,住建部強調,要因地制宜、穩步推進裝配式建筑協調、有序發展。 2018 年 12 月 25 日,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明確把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作為 2019 年的重點任務和總體要求。作為一種新型建造方式,裝配式建筑具有生產速度快、 效率高、 減少勞動力資源、綠色環保等優點,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建筑成本偏高、構件搭接處質量問題,以及整體抗震性能低等。在裝配式建筑的推廣過程中,要清晰認識其基本內涵、種類及特征,發現其優點,指出其不足,積累、學習優秀先進經驗,引導綠色裝配式建筑健康發展。可以說,綠色裝配式建筑的推廣、應用,是一段時期內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 而如何把裝配式建筑效能發揮到最大,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建設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難題。

  二、研究綜述

  關于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國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 二戰以后,歐美國家大量采用裝配式結構體系。 在美國,裝配式工業建筑有著明顯的經濟優勢,主要體現在:原材料批量采購,節約材料成本;標準化設計,效率高、質量可靠,減少了生產費用;工期縮短,降低了時間成本[3] 。 他們的住宅產業化處于比較成熟階段, 尤其是在預制裝配式混凝土主體結構理論研究、實踐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如 Edward K.Ricel 對裝配式混凝土多層結構構件連接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總結了錨固方法;William LBrown 對裝配式結構墻體技術進行了科學總結; Melvin Zimmernian 對裝配式墻體結構進行了創新研究。在英國,把預制裝配式方式稱為非現場施工方式,其發展過程障礙較大,成本高。在德國,裝配式建筑成本也很高,主要體現為人工費用方面;建筑構件標準化、模數化程度較高,鋼材使用量大,大體量的預制構件工廠預制率較低, 運輸成本明顯偏高。 20 世紀 80 年代,歐美國家針對裝配式結構形成了許多專利,包括設計、施工及關鍵連接部位的力學性能等領域。

  從經濟性角度出發,著名學者 David Arditi(2000)和 Gul Polat(2008)對裝配式工業化建筑進行了廣泛調查、研究,認為只有各環節、各工種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才可能實現裝配式的經濟優勢[4] 。 以色列 Abraham Wars za wski、David Carmel (1984)通 過對傳統建造方式、裝配式建造方式直接成本比較認為,成本不受現澆、預制等施工方案的影響[5] 。 而 Payan (1996)、Mecalco 則認為, 與傳統的建筑體系相比,裝配式工業化結構體系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

  在 成 本 對 策 研 究 方 面 , 美 國 學 者 Ahmed El Sayed、Mustafa Al Saudi(2007)對裝配式結構體系進行了評價比較發現,當到達一定規模,成本會明顯下降。 新加坡學者 Alireza Khalili(2013)提出了標準化、規;乃枷,以降低構件成本。經濟成本高,是預制裝配式結構發展初期大多數國家面臨的困境。

  除此之外,安全性、穩定性以及充分的抗震性,也是很多國家在建筑工業化、 裝配式過程中的又一難題。 前南斯拉夫 Branko zezely 教授經過多年研究,構建了整體預應力預制裝配式板柱體系——IMS 受力體系, 并成功用于工程實踐, 其建造產品抗震性能好,先后承受了 1969 年、1981 年兩次強烈地震的考驗。 針對強地震的新西蘭,著名學者 Sevket Ozden、 Ertas,Onur 等人,大膽創新,對螺栓節點、焊接節點、后澆帶整體部位以及現澆節點進行了低周、 反復荷載實驗,得出“螺栓節點和后波整體部位的安全性、抗震性與現波節點相同”的結論。 同時,發展了多種預制裝配式結構連接方式,廣泛用于民用住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雙十字型節點構件以及預制 T 型構件, 其表現出強大的抗震性能。 AliEmre Karahan 和 Kasim Armagan Korkmaz 等學者, 對預制裝配式結構的抗震性也進行了大量研究, 認為在減輕地震方面填充墻起著重要作用,且經濟實惠,并被廣泛用于土耳其的建筑市場。

  在國內,很多大型企業(主要包括萬科集團、長沙遠大等)對裝配式技術進行了創新嘗試,普遍反映裝配式體系成本高。 著名學者付超(2015)通過典型案例研究發現, 裝配式結構成本增加的原因主要在建造安裝環節[6] ;李穎(2016)對傳統結構體系與裝配式結構體系成本進行了比較;同樣,齊寶庫、馬博等人(2016)也認為裝配式結構體系比傳統建筑體系減少了現澆施工量,但構件生產、安裝成本明顯增加[7] 。尹珺(2015)以鄭州市住宅為例,分析得知裝配式實際建造成本明顯高于現澆建筑成本, 其原因主要為缺乏規模效益。李麗紅、付欣等人(2014)重點分析了預制裝配式結構的土建成本,得出“土建成本偏高是 PC 構件、現場安裝成本高導致”的結論。

  還有,從裝配式建筑預制率的角度,國內許多著名學者也對裝配式住宅的成本進行了分析。劉春梅、張程程(2015)分析認為,預制構件的預制率、生產成本、運輸成本等是影響裝配式建筑造價的主要原因。李麗紅、陳思琪等人(2015)以沈陽市多個裝配式工程為典型案例,綜合分析其技術經濟性,得出最佳的預制裝配率應該為 50%-65%。趙福順(2015)采用五棟結構相似的裝配式住宅,進行成本分析,發現鋼筋混凝土工程的成本主要取決于預制構件部分的用量,預制率與造價的高低成正比。

  在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的安全性、 抗震性能方面,國內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研究。李曉明(2011)強調裝配式混凝土技術先進,只要設計合理,具有很強的抗震性能,可以廣泛用于高層和超高層建筑中。 農寶世(2008)經過反復驗算,認為抗震設防 7 度以下可以大范圍使用裝配式建筑[8] 。 孟憲宏、劉偉等人(2015)通過對裝配式墻梁節點反復加載抗震實驗,設計出不同的剪力墻與梁連接試件,得出裝配式構件的最佳配筋及尺寸。郭正興、朱張峰等人(2012)通過對預制裝配式中間層邊節點進行抗震研究,證明裝配式構件與現澆試件抗震性能相當,只是鋼筋用量有所增加,主要體現在節點連接處。 從抗震性能方面分析預制裝配式建筑,對推廣住宅產業化具有重大意義。綜上, 國內外學者已對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經濟性、抗震性、安全性進行了較為深入研究,這將有利于我們進一步分析裝配式結構體系理論, 同時對制定降低成本、提高抗震策略有著引導作用。 但是,當前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 對裝配式建筑發展歷程研究不夠;大多強調裝配式結構體系成本高,對存在的問題缺乏系統分析,和綠色建筑、綠色發展的結合也有限。 為此,本文將結合相關研究基礎,從綠色建筑的角度,重點研究裝配式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策略, 這對推動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 綠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歷程

  (一)國外的發展歷程

  1.初期階段:建立建筑工業化生產體系。 19 世紀,歐洲開始出現工業化預制技術;20 世紀初,社會逐步重視,歐洲、日本、美國逐步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使得大批農民流向城市,城市化運動迅速發展,城市居住條件極為惡劣。 城市居住的需求促使了當時預制建筑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住宅破壞嚴重,而且勞動力嚴重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20 世紀 50 年代, 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大力發展預制裝配式建筑,建筑工業化得到較大的發展。采用工業化的裝配式手法大批量建造住宅, 成為當時的重要做法,不少標準的、完整的、系列化建筑住宅體系初步形成,并延續至今。 法國的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就是當時建筑工業化的典型代表。

  2.發展階段:提高預制裝配式產品質量。20 世紀 80 年代,住宅產業化發展有了新的變化,開始注意住宅產品多樣化、功能化,美國、日本、丹麥,法國是當時的典型代表。美國的結構學家巴克敏斯特·富勒極力推動構件工業化生產, 先后發明了輕質金屬房屋、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多邊最大限度利用能源住宅;成功設計出用輕質構件制造穹頂,主張在“城市中建滿這種房子”[9] 。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的建筑工業化迅速發展,預制裝配式住宅產品社會化、商品化、 專業化程度都很高, 深深影響著國民經濟各領域。高層鋼結構住宅達到通用化、標準化、干作業;獨立的木結構、鋼結構在工廠生產、現場組裝,總體實現干作業,具有種類豐富、功能多樣的室內外裝修材料及設備設施, 建筑材料品種齊全, 使用說明書規范。 住宅質量有保證、工業化程度高,是當時美國裝配式的重要特點。同時,亞洲的新加坡也積極發展裝配式住宅, 其建屋發展局開發的組屋體系都采用裝配式技術,可建 15-28 層的高層住宅。

  法國是世界上推行建筑工業化最早的國家之一,先后創立了“第一代建筑工業”“第二代建筑工業化”體系,實現了由“全裝配大板,配合工具式模板現澆工藝”向“通用構件制品及設備”過渡,大力發展 “通用體系”,積極推廣“構造體系”,努力實現向“通用建筑體系”的快速轉變。

  3.成熟階段:降低物耗,提倡環保,實現低碳化、個性化。在這階段,各國大力開發大型混凝土板預制裝配式體系,形成以通用部件為基礎的裝配體系,逐步探索實現裝配低碳化、個性化、綠色化。 瑞典在新建住宅中,通用部件使用率達 82%;單位建筑面積能耗較傳統住宅節約 25%以上。 在丹麥,其將建筑模數法制化,鼓勵標準化構件,降低消耗。在日本,政府大力支持裝配式建筑發展, 解決其住宅人均資源和能源貧乏的問題, 積極學習歐洲先進國家的 PC 技術經驗,實現“PC 技術產業化、規;”“PC 技術新型工業化的開發”向“迎接新挑戰,PC 深化發展”的過渡。 20 世紀 80 年代,日本又將預制裝配式住宅向精細化、壽命持久化方面發展,構建了“百年住宅建設系統(CHS)”[10] 。 在美國,預制混凝土協會(PCI)積極研究、推廣預制建筑,相關標準、規范非常完善,尤其在結構預制構件和建筑預制外墻,實現預制構建大型化和預應力相結合, 優化主體結構配筋及構件連接,使制作、安裝工程量大大減少,減少了消耗,加快了建造進度,推動了預制裝配式標準化、工業化和技術經濟化。目前,新西蘭、日本、美國等國都形成了完善的預制裝配式技術規程, 美國的工業化住宅建設和安全標準 HUD 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在政府的政府支持下,眾多專家學者努力研究,預制裝配式各項技術逐步完善, 裝配式建筑日益實現低碳環保、綠色發展。

  (二)國內的發展歷程

  1.學習起步階段(1953-1975 年)。 國內的裝配式建筑起步來源于蘇聯建造經驗。第一至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向蘇聯學習裝配式建筑的構想。當時生產力低下,國家提出工業復興計劃,建筑行業推行標準化,發展預制構件,大量建造工業廠房。 小型的建筑構件、磚混結構是當時的重要特征,限于計劃經濟體制,未能提出“建筑產業化”的概念,當時只能稱之為“建筑工業化”。 而且受技術、管理水平影響,建筑技術水平普遍低下,工業化范圍非常小,僅僅追求主體結構預制裝配化,產品規格單調,缺乏靈活性,而且成本較高,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非常有限,建筑工業化的綜合效率不明顯。 同時,外墻的防滲、 防水技術落后, 業內對預制技術缺乏積極研究,裝配式建筑發展十分緩慢。

  2.積極探索階段(1976-1995 年)。 20 世紀 70- 80 年代, 高層住宅樓裝配式試點工作在北京展開,主體結構采用現澆混凝土和預制裝配相結合, 其他細部構件采用預制結構,如外墻板、內隔墻等。 試點項目竣工后,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建筑工業化,為裝配式建筑在各大城市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

  3.逐步發展階段(1996-現在)。 20 世紀 90 年代,裝配式建筑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受運輸不便、成本偏高影響,加上安全、防水、抗震等先天不足,這些問題未能很好解決,制約著裝配式建筑的推廣[11] 。 直到 2015 年,隨著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加上國外先進人才的涌入以及成功經驗的交流,裝配式建筑在北京、深圳、上海等特大城市開始發展起來,逐步占據一定市場比例。

  當前,我國裝配式建筑雖然發展迅速,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市場占有率仍不足 5%(見圖 1)。 2016 年 11 月,住建部明確提出:到 2020 年,我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達 20%以上;到 2025 年,要達到 50% 以上。有政策的支持以及技術的保證,我國的裝配式建筑市場必將進入快速工業化時代。

  四、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發展現狀

  1.國外發展現狀

  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較快,預制裝配式建筑發展迅速,其建筑體系較為成熟,在設計、生產、構建運輸、施工安裝等整個過程都有十分完善的技術標準和安全質量體系。在美國,住宅建設有獨特的發展路徑,重點以低層木結構、輕型鋼結構模式為主,強調多樣化特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同時政府積極推動,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支持裝配式建筑發展。在瑞典,裝配式建筑技術體系比較完善, 預制裝配式構件的標準化已逐步納入國家工業標準。 政府在政策、資金方面,給裝配式建筑產品工業化通用體系、專用體系建設巨大支持,在建筑模數協調的基礎上,構建了“瑞典工業標準 SIS”體系,實現部件規格、尺寸、連接方式的通用化、標準化,減少資源浪費。在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制定了系列鼓勵政策,構建裝配式住宅性能認定制度。建筑產品工團和民間企業, 是日本裝配式建筑的兩類主導機構。 前者主要研究預制產品標準化技術,鋼結構、木結構以及混凝土結構建筑產品的研制試驗, 機械化施工工法等;后者則主要包括大成建設、大和房屋等,主要負責預制裝配式工程的具體建設。隨著技術體系不斷成熟,日本形成了“都市再生機構骨架+填充住宅建筑體系”(KSI)裝配式建筑體系[12] 。

  除此以外,新加坡,法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也非常重視預制裝配式建筑發展, 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技術體系及規范標準,廣泛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據相關資料統計, 截至 2018 年底,美國預制裝配式結構占混凝土結構總量的比例為 52%; 日本的預制裝配技術及管理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其預制裝配式結構占混凝土結構總量的比例為 78%; 瑞典預制裝配式結構占市場總量的比例 76%;新加坡、法國、丹麥、英國分別為 47%,49%,51%,45%, 具體見圖 2。

  2.國內發展現狀

  1999 年,國務院首次提出建筑工業化;2013 年初, 國務院轉發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將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2014 年 4 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 “強力推進建筑工業化”的要求;2016 年 9 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2017 年 2 月,李克強總理強調,深化建筑業“房管服”,推廣裝配式建筑。 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為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地方層面,北京、深圳、上海、浙江、江西等 30 多個省市區先后出臺政策, 從金融、 稅收等方面支持、促進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各種財政補貼方式,包括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扶持,利用節能專項資金扶持,減免城市建設配套服務等; 二是在土地出讓環節明確建筑項目產業化面積比例;三是通過稅收政策給予扶持,包括將構件生產企業納入高新技術企業, 享受相關財稅優惠政策,給予信貸扶持政策等;四是在住宅建設領域,大力推進新建住宅裝修完備,鼓勵產品交付;五是重點以政府投資項目為主,大力推進產業化項目建設。

  試點帶動效果越來越明顯, 相關技術標準越來 越完善。為響應國務院要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設立國家住宅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 也成立了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同時,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施工技術、生產工藝日趨成熟,相應規范、標準先后出臺,比如:《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公共建筑設計規程》《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結構技術規程》等,這一系列技術標準形成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的標準體系,指導著裝配式建筑持續發展[13] 。

  產業聚集效應越來越凸顯; 一大批預制混凝土構件廠先后建成投產, 同時大量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住宅建筑也順利完工。遠大、萬科、龍信集團、寶業集團等一大批企業積極開展裝配式建筑研發與實踐工作。 以湖南、遼寧、江蘇為典型,新建了近 50 家 PC 構件廠,引進了國內外自動化生產線及設備,加快了構件的工業化生產。 據初步調查統計, 全國 2014- 2015 兩年建成的裝配式住宅大約在 8000 萬平方米,2016-2017 兩年全國裝配式住宅建成總量超過 1 億平方米,2018 年累計達到 2.6 億平方米。

  (二)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經過各級政府、各大企業的大力推進,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在技術標準、施工方法、施工工藝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此同時,受各種因素影響,其發展也遇到一些瓶頸。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頂層設計落后

  近年來,為了鼓勵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也進行了一些城市和產業基地試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看,有些政策包括金融、稅收等,對裝配式建筑發展并非十分有利,比如:稅收方面,作為預制裝配式建筑中的最主要元件——混凝土構件,被認定為一種商品,征收 16%的增值額,比普通建筑工程施工材料 4%的稅額高出很多, 同時裝配式建筑具有設計、生產、運輸及施工安裝各環節的整體協調性特征,不同于傳統的現澆結構體系。 由于生產工藝流程的差異,在設計、生產、施工、監理等環節,裝配式結構體系都產生了移位,從而導致各參與主體的業務范圍、責任權限發生了較大變化[14] 。 現行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對設計、生產、施工安裝分開獨立管理,缺乏對設計、生產、運輸、安裝一體化經營模式的政策體系設計,客觀上阻礙綠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2.技術標準體系不健全,標準化程度低

  作為一種新的建筑模式,無論是設計、生產、運輸環節還是施工安裝、竣工驗收過程,都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各參與單位對裝配式技術的認識、掌握非常有限,缺乏熟練的應用操作技能。雖然有部分國有大型開發公司和施工企業對裝配式建筑的未來充滿信心,但目前絕大多數承包商如設計、生產、運輸、施工安裝單位根本不具備研究、掌握、應用預制裝配式建筑技術的能力。 和國外發展國家相比,我國的裝配式建筑標準十分缺乏,急需大力研究完善。

  3.產業不成熟,產業管理不完善

  一個完整的預制裝配式項目的成功實施,離不開科學的設計、合理的生產、可靠的運輸、熟練的施工安裝以及完備的后期服務。 預制裝配式結構全過程整體協調性的特征, 客觀上要求參與企業具備優越的資金條件、高超的技術研發應用能力以及科學的管理水平。當前,能達到這樣要求的單位數量十分有限,僅限于國有大型設計院及開發公司,產業配套缺乏,相互配合度非常低。受傳統建筑生產方式的影響,其特有的利益主體早已產生,并形成了固定的利益鏈。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包括前期的研發與設計、 中間的生產與運輸以及施工安裝與調試,到后期的運營維護,其參與單位有研發單位、建設單位、設計公司、生產廠家、運輸企業、施工安裝單位等,所有的參與單位、所有的經營活動構成了一條有機的產業鏈, 而現行的裝配式建筑市場產業發展不充分,管理不完善,產業鏈不成熟。

  4.裝配式建筑工程成本高,前期投入

  大企業在初期沒有完全掌握好先進技術, 沒有專業化的人員隊伍,缺乏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 同時,預制構件加工廠、基地一次性投資額高,單個構件攤銷費高,這些都導致裝配式建筑工程成本高。 而且,與傳統的現澆建筑結構相比, 裝配式建筑在項目研發、設計、生產制作、運輸管理以及施工安裝等環節協同配合難度較大,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其成本。據相關資料統計, 預制裝配式技術比傳統結構體系每平方米增加建設成本約 600-700 元[15] 。

  五、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策略

  (一)制定、完善國家相關政策

  針對預制裝配式建筑市場現狀, 尤其是 PC 構件生產廠商、材料供應商等各參與主體,國家應盡快制定完善相關政策,包括設立專門部門負責裝配式建筑推廣、完善。 加強工程造價計價管理,規范經濟指標,維護正常市場秩序。 同時國家應鼓勵裝配式建筑發展,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在土地供給、資金配套、人才引進、容積率等方面給予傾斜,調動各行業、各大企業的積極性,使裝配式建筑良性、可持續發展[16] 。 教育、人才管理等部門應成立專門人才建設工作指導組,出臺專門人才培養、引進政策,完善人才保障體系,創新綠色裝配式建筑人才管理模式,為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行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構建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

  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的預制裝配式起步晚、發展緩慢,缺乏符合自己國情的裝配式技術結構體系。應積極研究、開發出符合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情的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包括主體結構、廚衛構件、設備設施、圍護結構等,逐步實現配套化、系列化、標準化體系建設。重點研究、開發、應用符合建筑工業化生產要求的裝配式結構體系, 如輕鋼結構體系、框架-框剪結構體系等。 完善建筑和部件之間的模數體系,實現裝配式構件產品成套集成,使裝配式建筑產品結構體系和部品結構體系協調統一;構建完善的裝配式技術標準體系。

  (三)加強行業管理,優化產業管理模式

  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離不開科學合理的產業管理模式。 裝配式建筑生產經營活動, 有其固有的規律,也有其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包括研發、設計、生產加工、運輸、施工安裝、后期保養等過程,整個產業鏈中,各參與單位必須充分協作、積極配合。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有資源優勢的國有大型企業,在行業產業中處于主導地位,充分發展其核心作用。 同時,關注上下游各類型企業,加強管理,建立共贏互利機制,形成共同的研發團隊,實現整體效益。 可以通過組建大型建筑企業集團的方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行業產業發展水平。積極推廣全方位、全過程工程咨詢, 包括裝配式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總體規劃、勘察設計、構建生產、施工管理、造價咨詢及項目運行維護等環節。

  相關期刊推薦:《企業經濟》雜志是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 的綜合性經濟月刊,創刊于1980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探索企業改革與發展之路,研究企業經營謀略,及時反映國內外經濟動向及重大事件。設置以下欄目:觀察思考、經營謀略、管理縱橫、財會信息、三農對策、WTO論壇、資本運作、大家風采、公司報道、財富奧秘、區域經濟、崛起鴻猷、環球頻道、商務在線、環保視野、商界警示、商海鈞沉、金融論苑、證券經緯等。

  (四)抓重點擴規模,降低裝配式建筑成本

  國家應加大對綠色裝配式建筑的推進力度,促進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 落實國有資金建設領域綠色裝配式建筑的普及力度。 政府應在醫院、學校、保障性住房等公共建筑領域,制定相關政策,優先采用裝配式建筑,擴大其市場規模。 實踐證明,綠色裝配式建筑成本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 PC 構件成本高所導致。因此,要控制裝配式建筑成本,PC 構件成本控制是關鍵、是重點。 在生產環節,要制定合理生產計劃,統籌考慮,科學安排各生產周期,充分均衡利用各種資源,減少預制環節廠房的占用。加大機械設備、預制構件模型模具的周轉速度,降低折舊及分攤成本。在運輸環節,合理布置預制構件的生產基地,精心選擇各種構件的供應商,降低預制構件的運輸成本。根據各預制構件的重量、形狀、尺寸等特點,靈活選擇各加固工具及運輸工具;在運輸線路上,要充分考慮各公路、橋梁的限載、限高、限寬等因素,降低運輸成本。 同時,應選擇正規的物流運輸公司,控制額外可能增加的成本。加強施工現場管理,避免二次搬運,減少現場二次搬運費用。 在安裝環節,其成本包括安裝人工費、機械費用,安裝需要的連接件等材料費以及垂直運輸費用。加強安裝技術人才培養,嚴格做到持證上崗,降低安全質量事故,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合理使用安裝機械以及垂直運輸機械,加強機械臺班管理,降低安裝機械費用;控制安裝材料用量,減少浪費[17] 。

  六、結論與未來發展方向

  (一)結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裝配式建筑行業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涌現,促進了建筑業的大發展。綠色裝配式結構體系, 實現了施工現場與構件工廠的科學轉換,改善了作業人員的生產環境和工作條件,促進了建筑業農民工向產業工人的積極轉型,大大提高了建筑業勞動生產率。 伴隨著綠色裝配式建筑規;a業化的成熟,現場勞動力投入必將大幅度減少,使建筑業由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實現集約管理。

  (二)未來發展方向

  盡管本文的研究、探索有一定的創新性,研究內容及結果對裝配式建筑發展理論與實踐有一定啟示,但仍存在不足,需要未來持續、深入探索。

  1.強化政府宏觀調控。 綠色裝配式建筑,作為一 種新型建筑體系, 其發展過程中肯定存在各種制約因素,政府應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制定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加強宏觀調控,指導其健康發展。 政府應在稅收、金融、科技開發等方面予以支持;在綠化率、容積率以及建筑面積上制定優惠政策;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周期,促進行業完善、成熟。

  2.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 建筑工業化與建筑信息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BIM 技術可實現生產、運輸、安裝等環節的數據共享,有利于安全、質量、進度、成本的協調管理。 不斷完善、創新 3D 打印技術,減少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縮短建設工期,大大提高裝配式行業的整體效益。在統一規范的指導下,融入 BIM 和 3D 打印技術, 必將實現傳統建造方式大轉變。

  3.深化建筑市場配套改革。 當前,我國綠色裝配式建筑處于起步階段,從政策出臺、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到工程實際,有一個發展過程。同時,綠色裝配式建筑有其自身的固有特征, 其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原則上優先采用總承包模式。要深化建筑市場配套改革,完善招投標制度,改進、細化評標細則及辦法。

  4.打通全產業鏈,構建大型企業集團。 當前,裝配式行業項目策劃、可行性研究、勘察設計、構建生產、運輸及施工安裝分別由不同的企業主體完成,企業間專業溝通有限,管理協調難度大,無法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也實現不了行業、企業的“做大做強”目標。 必須從技術、管理等角度,從根本上打通裝配式全產業鏈,扶持、壯大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從而實現策劃、可研、設計、生產、施工安裝和綜合管理一體化。 一體化、專業化、大型集團化是未來裝配式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之,研究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歷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系統分析,有利于裝配式建筑相關產業的繁榮。當前,裝配式建設工程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如何從宏觀、微觀角度,多方面、多維度出臺相關政策,健全相關體制,改進相關做法,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重要課題。——論文作者:廖禮平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