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論文投稿建筑創作需要吸納和融合地域文化的精神
發布時間:2016-12-12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不斷創造、不斷發展的結果,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建筑論文 投稿:探究建筑創作中地域文化精神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1、引言 建筑是指供人們進行生產、生活或其他活動的房屋或場所,它除了具有
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不斷創造、不斷發展的結果,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建筑論文投稿:探究建筑創作中地域文化精神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1、引言
建筑是指供人們進行生產、生活或其他活動的房屋或場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外,還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建筑文化是人們的觀念形態在建筑上的反映或體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建筑具有時空性、地域性、人文性和社會性。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自然條件的不同,出現了地域文化的差異。建筑作為文化傳承的一種表現形式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中,與當地文化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建筑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既包含了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也體現了民族性建筑文化與世界性建筑文化的滲透。
2、地域文化與建筑
2.1地域文化的創作思潮起源
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域內文化的總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歷史狀況等的不同,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這些特征是動態的、發展的。建筑作為一個地區的產物總是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之中,建筑的地域性就表現在地區的人文歷史的環境之中,形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長期生活所積淀的歷史文化傳統。
1964年,伯納德·魯道夫斯基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轟動一時、名為“沒有建筑師的建筑”(ArchitectureWithoutArchitects)的展覽并展出了同時出版的著作《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以后,被人們忽略的地域文化被重新發掘出來。
2.2地域文化的內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和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在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綜合作用下,逐步孕育和形成的,主要包括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的特征一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地域性不僅是方位和區域的概念,而是包括了氣候、土壤、植被、資源等自然環境條件以及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人文精神,這些因素深刻地影響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環境。二是形成過程的長期性,各地的文化形態是在幾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點,并延續下來長期影響著這個地區的人們。三是具有相互滲透和包容性,地域文化并非狹隘的排他主義,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提取文化中更本質的東西,致力于把當地文化用先進的理念表達出來,一定條件下能主動與外來文化共生、融合。
2.3地域文化與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的建筑來源于人們適應了當地氣候、環境、地形、材料等條件下的產物,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著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響著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我國的西部高寒地區,人們用石塊壘砌,建起了各式各樣的山地建筑,滿足避風、擋雪、保溫、御寒的需要;黃土高原及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氣候干燥,人們利用山邊、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生土建筑;湖南西部地區氣候潮濕,盛產竹子,所以最典型的民間建筑是以竹子為材料的吊腳樓。這些地域性建筑因受到當時當地的地理、氣候、交通、經濟及政治等條件的制約,在建造時依山就勢,就地取材,建筑形式不拘一格,很好地融入大自然之中,顯示了一定的實用性、經濟性和生態性。
3、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缺失現象與應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巨大的建設量和建筑設計團隊,并沒有改變建筑品質的滯后現象。
經濟全球化帶來巨大經濟財富,同時也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隨著地域文化的影響力逐漸弱化,我國舊的城市建筑個性特色在不斷喪失,新城面貌越來越缺乏獨特的藝術魅力,空間結構混雜而繁亂,環境缺少新意。當下,我國建筑設計出現了兩種弊病,第一種是對西方現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既不講求民族和地方固有的文化內容的表現,也不講求在與周圍自然和人工環境的文脈繼承協調下的創造,更愿意接受一種流行的、由建筑師個人的喜好而定的某種形式的支配,淺薄地追求某些時髦的手法,建筑創作成了不能表達語義的華麗辭藻的堆砌。近年來,在建筑設計方案的評選中追求“崇洋媚外”、“攀高斗富”、“稀奇古怪”、“高檔氣派”的風氣愈演愈烈。以北京為首的“國家大劇院”、“中央電視臺”、“鳥巢體育中心”等設計方案均出自國外建筑師之手。
究其原因從整體上看,一方面是我們的設計水平和國外建筑師比,特別是執業精神確實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不自信,建筑創作缺乏地域文化的支撐,因而缺少了創造的源泉。
反過來,某些西方文化成為了建筑設計中的潮流,西式風格建筑被當成了一種文化產品不斷的進行著復制和傳播。第二種是對中國古典建筑形象的簡單模仿,建筑師對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豐富性和它的卓越成就缺乏深入的甚至基本的了解,獨立創造的意識和超越的意識淡薄,雖然喊著“民族化”的口號,但在什么是傳統,以及傳統如何與現代相結合的問題上,并沒有進行過深入的研究。
針對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種問題,中國的建筑師們應該深刻反思,一要積極應對外來建筑文化的沖擊,勇于探索現代建筑設計的新理念,既要自覺繼承地方建筑文化傳統,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遺產,正確把握外來文化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要在現代建筑的共性中體現地方個性,整合自然環境中的建筑語匯,設計出能延續人文傳統特征的建筑空間和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三要自覺吸收地域文化優秀傳統,深刻領悟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比如,對于中國古典建筑,孤立的單體建筑一般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筑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的組合序列來取得;中國建筑藝術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建筑物質性、功能性的形體本身,更多的是建筑所蘊含和傳承的民族的、國家的思想、情感、觀念、意識等精神性的中國文化的精髓。
4、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表達原則
4.1以人為本、因地制宜
現代建筑設計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還應該借鑒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考慮各個地域、各種文化背景、各個層次人群在空間中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求,處理好人、自然、建筑之間的和諧關系。因地制宜強調的是建筑與場所的和諧關系,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的地形地貌,實現建筑內外空間的和諧統一。
建筑師應選擇來自于傳統民間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間形態、建筑形態、構造方式、及細部等方面的形式或構思來進行創作,在滿足現代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表現地域特色及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4.2承載人文精神、體現民族文化
人文精神源于深厚的地域文化,人們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宗教、積淀成的習俗等,共同構成了影響建筑發展的一種本質力量——人文精神。我國傳統文化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成為我們探索現代建筑設計民族化、地域化的一個重要資源,也是體現設計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基礎。建筑師應關注地域文化,延續傳統文化精髓,探索地域文化與現代設計的交匯點,將當地的人文、風俗、生活習慣、地域特色等軟文化要求與建筑人性化設計進行有機融合,以此表達人文精神。
4.3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地域性對建筑的影響是一個建筑與環境不斷推進、優化的探索過程,它們之間存在著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互相推動向前發展,只有主動適應時代需求和不斷地創新,地域性建筑文化才能長久的延續和發展下去。因此,現代建筑創作應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實現地域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讓設計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增強創造性。現代建筑設計可以在地域性建筑形式的基礎上通過概括,變體,解構,重構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異性轉變”,從中激發新的創造性,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
5、地域文化的發展
5.1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一些國家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出現了“國際式”文化取代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現象,傳統文化受到嚴峻考驗。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有著許多特點,如建筑群的總體布局因地制宜,富于變化;建筑造型豐富多彩;空間分隔靈活多樣;室內裝飾講究內涵;色彩運用五彩繽紛;庭園綠化含蓄活潑,變化萬千,內容及形式十分豐富。從歷史的角度看,在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對立的,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和互動的過程。在現代建筑創作當中強調創新和時代精神,并非排斥傳統和地區特色,弘揚的目的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又必須在原有的文化根基上發展。因此,建筑師應重視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優秀傳統,努力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按現代建筑的功能要求,探索和追求適應人們生活發展的新方向,促進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和而不同”。一方面以現代化的設計手法“取其形,延其義,傳其神”為原則,使建筑既簡潔、明朗、注重功能、強調環保、減少污染、形式與功能高度統一;另一方面將傳統設計因素加以提煉和簡化,讓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因素更加完美的結合,創造出體現中國形象和意境的現代建筑風格。
傳統建筑風格的當代表達最突顯的案例當屬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東方之冠”(見圖1)。國家館以整體大氣的梁柱結構、斗冠造型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時也兼顧了現代建筑科學,簡約化的裝飾線條,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東方之冠”作為一種視覺產品,既有創新,又有與藝術性、地域環境、人文環境以及風格相結合的美學價值,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5.2西方文化的吸收與借鑒
不同的建筑模式總是與不同的文化模式相對應,在中國“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等傳統觀念影響下,建筑講究與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側重以群體組合塑造空間;而傳統西方文化則以理性、和諧、秩序為美,突出單體建筑的形體美,追求規則的幾何形和標準的尺度。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西式的建筑風格已經成為當今的流行趨勢,中國傳統的建筑設計理念正逐步被邊緣化。為此,當代建筑師有責任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繼承發揚優秀的地域文化傳統,在吸收與借鑒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將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強調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并非排斥外域的優秀文化,相反,在建筑設計中建筑師要有意識地汲取西方先進文化的精神、吸收它的科技性,在發揚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利用地域文化優勢、借鑒外域文化精華滋養自己,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的同時,又不失去自己的精華。
建筑師進行建筑創作可在現有文化的整體感覺中尋找靈感;在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及地域性中夯實基礎;在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積淀中吸收養分;在傳統審美意識與現代審美意識相結合中不斷探索;利用當代科技手段及科技觀念拓展建筑創作的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有時代感和民族性的嶄新的現代建筑。
SOM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見圖2)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金茂大廈塔樓平面雙軸對稱,提煉中國“塔”的形意,外形柔和的階梯韻律,勾勒出剛勁有力的輪廓線。設計并沒有簡單復制中國古代密檐塔的建筑形式,而是汲取了中國古塔的神韻,結合當代的審美需要與技術要求,把密檐塔建筑形式以元素符號形式加以創新和重新組合,從傳統中提取滿足現代生活的空間結構,從更深層的圖2-金茂大廈圖3-北京香山飯店文化美學上去尋找交融點,用吸收與借鑒的理念以及精良的做工和完美的尺度來表現歷史文化和現代精神。
5.3地域性文化的挖掘與提煉
有意識地保留地域性文化傳統,將使得建筑設計更富有民族的地方的風格。傳承地域性文化不是簡單地就設計中的形式、色彩和空間形式等方面對地域傳統文化的模仿,而是要研究和認識形式所擁有的設計思想和藝術精神,真正理解地域文化的本質內涵,結合現代材料和地方特色材料,構建一個體現民族地域特色的空間,創造出既有地域文化底蘊,又有時代感的建筑和空間環境。建筑師在設計中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包括氣候、環境、資源等因素,盡可能地順應、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創造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美好環境;二要對各地不同民俗文化、地域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各種文化遺跡、建筑進行整理,提煉出獨具特色的造型。三要對地域的物質形態和精神文化加以凝練,將某種形式語言進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并進行一定的夸張和變形,使設計給人以新感受。
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香山飯店(見圖3)獲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尋找到了中國建筑文化的基因要素,并把它們提煉、整合,與現代建筑有機融合成為貝氏特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香山飯店試圖利用一個現代化的建筑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貝聿銘先生用簡潔樸素的、具有親和力的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將西方現代建筑原則與中國傳統的營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國氣質的建筑空間;運用空間序列的連續性,又營造出中國傳統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學表現,表達出一位當代建筑師對中國建筑民族之路的思考。
6、結語
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不斷創造、不斷發展的結果,地域文化也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建筑文化的發展必將呈現多元化和兼容并蓄,建筑創作提倡時代性、民族性和實用性的統一,因此,建筑師只有從文化的層面來審視建筑的內在價值和意義,透徹理解和領悟地域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才有可能創作出不愧于時代的真正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齊放.城市地域性文化與建筑設計[J].魅力中國,2010,12:392.
[2]何鏡堂.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J].建筑學報,1996(3):10.
[3]鄒德依,劉叢紅,趙建波等.中國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學報,2002,(5):4-7.
[4]唐瑤,賈尚宏.地域文化在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中的表達[J].四川建筑,2011,31(2):45-47.
[5]付云松,金永超,蔣正躍等.對中國建筑方針的再認識[J].中外建筑,2013,(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