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22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工程職稱論文發表了“以人為本”的居住區公園設計,居住區的公園建設是為人們提供一個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最好能夠感受到大自然,所以在很多公園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自然要素,水體和綠化是不可缺少的,論文探討了公園設計中的那些不可缺少的設施。
這篇工程職稱論文發表了“以人為本”的居住區公園設計,居住區的公園建設是為人們提供一個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最好能夠感受到大自然,所以在很多公園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自然要素,水體和綠化是不可缺少的,論文探討了公園設計中的那些不可缺少的設施。
關鍵詞:工程職稱論文,環境設計論文
進入新世紀,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業時代,高節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緊張和壓力,希望有個能放松心情、恢復體力、舒適健康的環境,有一種“回歸自然”,“還璞歸真”的內在需要。而居住區環境是人們生活的一種客觀的外界環境,它改變和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慮鄰里間人際交往和感情溝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間場地,滿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和審美要求出發營造居住區環境。
作為居住區中最大開放空間的居住區公園,它不僅有大片的綠地空間,還要有游憩活動的設施,是群眾性文化教育、娛樂、休息的場所,對城市面貌、環境保護、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著重要作用:可以改善人居環境中的自然環境,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引導人們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從而改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藝術環境、文化環境)。同時由于居住密度的增大、能量消耗的高漲,居住區公園中的公共開放空間將會得到重新評價,成為人們接近自然、改善生活質量、體現“以人為本”為出發點的重要場所。具體設計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引入自然要素
當人們游玩于自然山水之間,在審閱自然美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精神品質的自然升華,有助于人格的健全發展,這也是古人的至高追求——天人合一。如今對于城鎮居民來說卻成為可望不可及幻境,越來越多的人們從不斷城市化的居住環境中逃離出來,這一現象可以在周末開往郊區的車流,假期涌向風景區的人流中被每一個人親身體會到。這反映了我們居住環境中自然風景的缺失,同時由于城市綠化的缺失,也導致了城市熱效應不斷加劇。居住區公園,被人們認為是鋼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綠洲”,是居住區的“綠肺”,公園中自然景象如樹木、山水以及四季的輪回給人們視覺上的放松,提供了人們接觸自然的有效場所。因此為了營造親切宜人的環境,要在設計中有意識地引入自然要素。而在居住區公園設計中常用的自然要素是水體、綠色植物、陽光等,所以在具體設計時可以有如下考慮:
1.1 水體
“水為萬物之源”,有水才會有生命。在居住區公園中水體的設計就應表現出人與水千絲萬縷的感情:首先尺度上應與居住區整體環境相協調,比如位置關系恰到好處、空間大小關系適中;水體各要素的關系,水池、噴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間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屬要素很好襯托主體;人與水體的尺度關系即人的親水程度,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淺和形式。簡單的嬉水池在設計水深應在30cm以下,池底作防滑處理,同時盡量設置過濾裝置以防止兒童可能飲用池中水。其次,形態上有動靜之分,平靜的水常給人以安靜、輕松、安逸的感覺;流動的水則令人興奮和激動;瀑布氣勢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細水,讓人歡快活潑;噴泉的變化多端,給人以動感美……。
1.2 綠化
作為居住區中最大的開放空間,居住區公園的綠地結構上的一般視野開闊、樹種搭配多樣、空間變化豐富,能夠較好地展現自然之美和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首先綠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鋪底、喬遮蔭、花藤灌木巧點綴"的綠化特點,同時量化上盡量使其能發揮最佳生態效益。其次,樹木的種植方式上應由隨場地的規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賞樹木的姿態應孤植;利用樹木劃分空間,引導視線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戲場地可以利用樹木圍合成獨立的空間,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區域可種植滿足遮陽隔音的樹種等等。再次,樹種選擇上,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做到“適地適樹”。即根據氣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條件來選擇能夠健壯生長的樹種,通常的做法是選用鄉土樹種和地方品種。最后,在空間布局上體現點、線、面相結合,注意再生空間的綠化等等以達到模擬自然,創造鳥語花香之意境。因此,環境綠化不再是簡單的種樹栽草,而應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落葉喬本、常青灌木、常綠草坪高低參差、交相輝映,充分滿足崇尚田園生活的現代人的審美情操。
2、創造交往空間
世界上任何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人是居住區公共空間的主人,而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歸屬是通過相互間的交往實現的,鄰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今天人們隨著社會的發展、壓力的增加,鄰里之間的交往機會極少,人們的孤獨感與日俱增,人際間的交往就越顯得迫切。居住區公園就是最適合的鄰里交往的場所,所以設計者促進鄰里交往的努力,應該從提供綠地等公共場所各個細部的交往空間著手,具體可以有以下幾點。
2.1 空間邊界的處理
空間的邊界可以是堆出來的地形、護墻、臺階,還可以是長椅的靠背,一個可以讓人以不同高度上的環境是最好的,這樣既可以被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盡管公共場所里的許多活動是事先約定的,但設計者同樣應該關注那些偶然發生的活動。因為綠地中的公眾活動應該讓路過的人、住在附近的人能夠觀察到活動進行的情況,以決定是否加入,所以綠地的邊界不能過于封閉,在適當的地方應該開敞。
2.2 座位布置
在設計時坐位的安排應以滿足人們希望的社交方式布置。兩把垂直布置的長椅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一條放在另一條的后面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對面放置,近則容易產生壓迫、局促感,遠則易割斷彼此間交流,不利人們交往。
2.3 道路引導
創造一個交通系統,可以引導人們經過潛在的交往區域,而不會強迫留下來。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問題上希望有選擇的自由,所以道路允許人們緊貼這些場所經過,而不是直通或止于交往可能發生的地方。
3、配置環境設施
居住區公園的空間環境是環境主體(人)的行為和客體(物質環境)的統一。在公園中設置各種活動、運動場地以滿足人們運動、游戲的需求,使人們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社會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園空間的人氣,充分體現其親和力和人性化。
3.1 老年人活動區
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區中的老年人活動區在在社區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等城市,很多 老年人已養成了早晨在公園中早練,白天在公園中活動,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公園散步、談心的習慣,因此在居住區公園內老年人活動區的設置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在設計中宜考慮分為動態活動區和靜態活動區; 動態活動區主要以健身活動為主,比如一些簡單的體育健身設施如單杠(高度宜低)、壓腿杠、球網、教練臺等。在活動區外圍應有林蔭及休息設施,如設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動后休息。這類空間不需太大,小空間更能增強私密感和親和感。靜態活動區主要供老人們曬太陽、下棋、聊天、觀望、學習、打牌、談心等場地的布置應有林蔭、廊、花架等,保證夏季有足夠的遮蔭、冬季有足夠的陽光。
3.2 青少年運動場地
在居住區公園中應設置相應的運動場所,這些場所是青少年常來光顧的地方。如籃球場、羽毛球場甚至足球場,這些場地的設計要滿足相應要求。把比賽場地設在公園邊緣,這樣產生的噪聲和擁擠不會干擾安靜區。在場地周圍為觀眾設置長椅,如有可能可以把場地設置在緩坡下面,以便觀眾可以看清整個場地。這些場地應遠離兒童活動區,場地周圍布置掛外衣設施。場地周圍避免栽植大量揚花、落果、落花的樹木,以減少對運動場地的不利影響以及場地的清掃工作。
3.3 兒童游戲設施
兒童是現實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是需要我們去指引、幫助、關愛的,這是所有人的共識。因此我們在為他們提供精美的食品、完善的學習環境的同時,還要為他們創造優美的休息娛樂園地。居住區公園是他們光顧最頻繁的場所,設計好他們的娛樂舞臺有以下幾點:了解兒童的需要,這一點很重要,兒童有權利游戲,在游戲中見到令人愉快的顏色,體會游戲的愉悅和從中獲得知識的幸福;確定游樂場將會為哪些年齡組的兒童服務,這一點對于規劃一個游樂場很重要,因為要建立一個功能齊全的游樂場,就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兒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們所處的發展階段;界定游樂場的面積和邊界,特別注意會影響游樂設施放置的那些客觀因素,如下水道,障礙物,燈柱等;游樂場的選址必須考慮周圍的交通狀況,是否方便在游樂場內騎自行車或滑板,是否方便攜帶嬰兒車或輪椅的進入;場地的顏色對兒童的影響很明顯,明亮愉悅的顏色會帶給兒童愉快的情緒。
3.4 休息及服務設施
居住區公園“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要求居住區公共環境要為居民提供休息場所及服務設施。如適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場地及停車場、洗手間、飲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務設施在居住區公共環境中都有較高的利用率。
4、體現人文景觀
在居住區環境中體現居住區的文化脈絡,也就是保持和發展了居住環境的特色。失去文化的傳承將導致場所感和鄰里關系的消亡,并會由此引發多種社會心理疾患。伊利爾﹒沙里寧曾經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而居住區公園正是人們了解一個居住區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是居住區文化的載體,在設計時應充分突出公園的人文信息內涵。在公園中盡量設置一些科技或其他信息的藝術要素區域,比如壁畫的使用合理、雕塑品的尺度怡人、具體小環境設施的功能合理性等等,有懷舊的心理,喜歡回憶過去;人們還常常通過與歷史的對比“憶苦思甜”,展望未來。又如藝術景墻、科技走廊等,以及一些雕塑小品的設置,環境小品是傳達人文精神的主要元素,傳統庭院設計中有很多優秀的手法可以借鑒,現代居住區公園設計也應重視利用書法、篆刻、詩詞、楹聯、匾額等傳統造園形式來增加小品的功能性與趣味性,提高環境的文化意境。例如美國以巴西公園設置了史前區、化石墻,使得兒童在游戲、娛樂同時獲得相關知識。同時在公園中用盡量詳盡的標牌來說明植物的種類習性。人們來公園欣賞美景的同時,更希望獲得一些相關知識,介紹標牌顯然滿足了人們此方面的要求,也使公園增加信息含量。
5、考慮無障礙設計
無障礙設施問題的最初提出在20世紀初,由于人道主義的呼喚,當時建筑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建筑設計方法——無障礙設計。它的出現,旨在運用現代技術履行環境,為廣大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的空間,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因此在居住區的公共環境中無障礙是必不可少的設施,其對人的關懷應設計應體現到細部的處理上,因為身體障礙者更需要享受戶外運動的樂趣和舒適使用的環境空間。比如說在臺階和坡道側設置扶手,高者為高齡者和身體障礙者使用,矮的為坐輪椅者和兒童使用;臺階設置應防止疲勞,每隔1.2米設休息平臺;在公園里座椅的擺放位置、數量甚至其冬暖夏涼的要求,遮陽、避雨的設計,防滑設計,照明設計,公側的設置,電話亭設計等;為了顯示道路和高差的不同靈活采用路面材料,一些高差變化前給輪椅以足夠的回轉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障礙設施也是為明天的我們準備的,我們善待殘疾人、老年人,也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作為殘疾人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有緊迫感和為殘疾人服務的責任感。從殘疾人的立場出發,呼吁整個社會都來關心無障礙建設。
6、發揮公眾參與設計
公眾參與機制的引入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是一種讓群眾參與決策過程的設計,使群眾真正成為公園建設的主人,公眾參與的倡導者主張設計者首先詢問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居住區公園作為現代人們的重要生活環境場所和精神寄托場所,必然受到更多關注和觀念賦予,公眾參與的結果必然大大提升公眾自身的園林審美趣味與欣賞水準,反過來影響設計師與建設者進一步提高園林創作水準,創造高品質的園林景觀,使環境和人的關系更契合、更和諧。也就是說,只有社區中的居民才知道什么是最需要的,設計者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他人。人們對于自己參與的公園容易產生認同感,并且更愿使用和愛護它,也真正地體現出“以人為本,物為人用”的原則。
7、結語
居住區公園是人與人交流的地方,一個供人分享、同歡、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為歸屬的地方。公共空間或景觀不是讓人參觀、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離開了人的活動、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間景觀便失去了意義。在現代居住區公園規劃與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原則,充分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公共空間環境規劃設計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華怡建筑工作室。 住宅小區環境設計。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02
2、馬建業。 城市閑暇環境研究與設計。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02
3、賈建中。 城市綠地規劃設計。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第一版,2001
4、杜肇銘。 論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的規劃設計原則。 嘉應學院學報。 2004.(8)
5、袁 青 ,冷紅。寒地城市廣場設計對策 .規劃師。2004.(11)
6、韓秀琪,楊軍。當前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值得探討的幾個問題。 建筑學報。2001.(7)
7、姚雪艷。 從美國小型居住區開發建設看景觀規劃設計之價值。國外城市規劃。1999.(2)
8、沈益人。 世紀之交的居住環境。住宅科技。1999.(1)
9、肖蘭, 路嘉。 居住空間環境設計。 建筑學報。1998.(11)
推薦期刊:《城市質量監督》辦刊宗旨:堅持以質量,質鑒為中心,標準、計量為基礎;堅持緊貼經濟,緊貼生活,緊貼市場;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城鄉,面向質監,面向企業,面向消費者用戶;堅持為經濟發展服務,為質量技術監督服務,為企業服務,為消費者用戶服務,為廣大群眾服務。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