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08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教育資源開發要求教師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需要具備相當高的職業素養和系統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有對待工作的積極態度和識別、選用教育資源的敏感性。農村幼兒教師大多數沒有受過專門的職前培訓,學歷偏低,專業不對口,對幼兒教育理論及相關課程教學
摘要:教育資源開發要求教師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需要具備相當高的職業素養和系統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有對待工作的積極態度和識別、選用教育資源的敏感性。農村幼兒教師大多數沒有受過專門的職前培訓,學歷偏低,專業不對口,對幼兒教育理論及相關課程教學理論缺乏系統的了解。即使部分熱愛幼教工作的教師有開發教育資源的想法,但也很難付諸實踐,想做而不知如何去做。愿意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但無奈自身力量不足,沒有理論基礎作為支撐,缺乏專業知識的指導,這是農村幼兒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普遍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育資源,教學發展
學前教育的發展處在社會大環境這個生態系統之中,如果沒有外界支持,僅僅依靠幼兒園或教師自己的力量去尋求發展,必然困難重重。農民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對幼兒園教育工作并不十分了解,傳統觀念濃厚,對新的教育理念很難在短期內接受。所以在教育資源開發過程中,對幼兒園或教師的某些做法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提出反對意見。此外,農村幼兒園資金有限,硬件設施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教育主管部門缺乏教育資源開發方面的引導和支持。這使得農村幼兒園沒有進行課程開發的優良的外在環境,因而難以持續有效地進行這一工作。
文化和自然是兒童生活環境的兩大層面,立足農村實際,以陜西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民俗文化資源、人際資源為土壤,在真實開放的大環境中積極構建適宜農村兒童的教學方式,使兒童在最純粹的自然環境之中,與環境互動、與人互動,以達到身心和諧統一發展,這是目前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可行思路。
學齡前兒童處于思維發展的具體形象階段,通過感知覺獲取經驗是兒童學習的最佳方式。大自然蘊涵著新奇、直觀、可感知的多姿多彩的事物,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去發現、探索和領悟?梢哉f農村幼兒天生具備與大自然對話的能力。教師可引導幼兒開展豐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動,提升幼兒的認知經驗。例如,可開展“家鄉的水果”活動,帶領幼兒進入不同的果園,觀察了解各種水果的外形、營養、口味、生長過程等,通過自制果盤,滿足幼兒動手動腦的愿望。鄉間的沙、石、水、土等自然物是開放的活動材料,通過觸摸、混合、疊加、傾倒、堆砌等過程,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和創造?赏ㄟ^制作植物標本、昆蟲標本、麥桿玩具、草編玩具等,豐富幼兒的科學認知和審美體驗。此外,冬天的雪、夏天的彩虹、春天的野花、秋天的莊稼,以及家禽、家畜等無一不是農村幼兒教育的“活教材”。引領幼兒徜徉其中,提供給幼兒最真實的環境,不僅有助于幼兒獲得最直接的感性經驗,也可不斷激發幼兒求知探索的欲望。
各地民俗文化具有獨一無二性,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必須植根于民俗文化,從中開發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彰顯陜西農村幼兒教育的特色。民間藝術蘊涵著深厚的教育價值,圍繞鳳翔泥塑、安康皮影、陜北剪紙、陜南茶文化以及秦腔藝術、民間社火、傳統食品等都可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例如,在鳳翔泥塑活動中,可帶領幼兒欣賞泥塑作品,了解鳳翔泥塑技藝的歷史發展,了解其制作過程,學習簡單的制作技巧。在剪紙活動中,可安排幼兒觀看剪紙表演,收集剪紙圖案,自己設計并完成簡單的剪紙作品,了解剪紙的作用和意義等。秦腔表演是關中地區農村常見的文娛活動,幾乎每個村落都有戲臺和業余戲班?山M織幼兒觀看秦腔表演,了解臉譜的含義,參觀戲臺,觀察戲服、道具、樂器的使用情況,讓有興趣的幼兒試學試唱等,從而豐富幼兒對秦腔藝術的感性經驗。此外,農村各種“過事”活動中飽含著傳統禮儀、風俗習慣等內容,其中的節日習俗、慶典活動都可成為幼兒教育的特色課程資源。如過年時掛燈籠、貼窗花、寫對聯、耍社火、舞龍獅、踩高蹺、蒸花饃、烙面皮、炒臊子等活動,都是幼兒身邊比較熟悉的事物,幼兒對此興趣濃厚,可以此為內容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讓兒童在直接感受與體驗過程中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使兒童在語言、社會、藝術等方面獲得熏陶。
意識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當缺乏某些方面的意識時,便不可能產生與之相適應的行動。因此,課程理念轉變的內容之一,就是要對課程有重新的認識與定位,將靜態的課程看作動態的可發展變化的課程,擺脫傳統的以書本作為課程唯一來源的桎梏,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將能夠利用的一切有利因素納入到教育過程中來,優化幼兒園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由單一走向多元。
追求特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與“同質化”辦學相比,特色課程越來越體現出自身優勢。而在追求特色的過程中,農村幼兒園不必刻意尋求所謂的“潮流”或“時髦”的課程模式,而是應當汲取城市幼兒園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積累的有益經驗,學習其課程開發的方式和手段,以農村本土課程資源作為開發利用的對象,將最具教育價值的本土資源轉化為課程,從而形成自己的發展特色。尤其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的人、事、物表現出許多新的氣象,幼兒園更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新的變化,要具有課程資源開發的敏銳性,建立起課程資源開發的有效機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
兒童的天性應在最自然、最真實的環境中成長,而農村的自然環境是最適宜兒童生活的,這種真實而自然的生活環境是幼兒教育的最佳條件。農村廣闊而純凈的天地是幼兒生活、學習的理想境地:碧綠的麥田、清澈的河流是幼兒嬉戲的場所;隨處可見的樹林、菜地、果園、碾場、戲臺等無一不給兒童帶來童年的歡樂;鄉村特有的沙、石、水、土、花、草、樹、木會給幼兒帶來無盡的樂趣;還有散落在各處的自然景觀、名勝古跡等等。這些是陜西農村再平常不過的東西,任何村落都少不了這些最常見的事物。但從課程資源開發的角度來說,它們是幼兒園可信手拈來的寶貴的教育資源,能夠給兒童帶來最直觀、最生動的學習經驗,如果積極加以開發利用,會極大地豐富當地農村的幼兒教育課程內容。
農村是“熟人”的社會,各家各戶保持著親近的鄰里關系,人與人之間靠感情維系彼此的關系。“一家有事,全村幫忙”的傳統在陜西農村屢見不鮮。這種親近的人際關系構成了兒童生活的社會環境,而蘊藏其中的人際資源是農村幼兒教育資源開發的重點。幼兒的家長、老師、親戚、鄰里,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威望較高的長者、傳統技藝的傳承者及民間藝人等,都是農村幼兒教育過程中潛在的人際資源,積極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不僅有利于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會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可以使兒童從小感受人與人之間親近的關系,形成積極的人際交往意識,發展兒童與人為善的品質。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