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19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課堂提問中,教師不僅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選取不同的角度,還要根據課堂教學情況變換角度,使問題新穎、有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同時,教師設計問題時,還要注意難度適當,所提問題的難度應與其具有的水平相適應,根據內容設計出一些若隱若現、可望
摘要:課堂提問中,教師不僅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選取不同的角度,還要根據課堂教學情況變換角度,使問題新穎、有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同時,教師設計問題時,還要注意難度適當,所提問題的難度應與其具有的水平相適應,根據內容設計出一些“若隱若現、可望可及”的問題,使學生能夠跳起來摘到果子。本學選自:《體育學刊雜志》創刊于1987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的惟一體育學術刊物,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國內外公開發行,宋盡賢、楊文軒、李元元擔任編委會主任,廣東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文軒教授任主編。本刊為月刊,主編:楊文軒。國內統一刊號:CN44-1404/G8,國際刊號:ISSN1006-7116。
運用情境教學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感受性。這類問題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手段,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實物展示情境,以圖畫、錄象、多媒體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以語言描述情境。而想象是知識基礎優化的源泉,是活躍思維的重要因素,積極的思維活動必須借助于想象。
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解答問題,教師的語言都應力求親切柔和、感情豐富,能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指令性與強制性的語言有時會使學生感到壓抑,產生叛逆的情緒。教師提問的語言要力求明白簡練、干凈利落、恰到好處,使學生能迅速領悟教師提問內容。在解答問題時,教師尤其要注意語言節奏的合理運用。該快則快、該慢則慢、該停則停。
體育教學設置的問題一般是面向全體學生,問題的設置既要考慮一定的難度和跨度,同時還要注意到學生的認識水平,所設置的問題應該能讓多數學生經過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因此,教師提問時要注意把握問題的“面”,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不同層次的提問對象,并注意用適當言語提醒其他學生認真聽、看,如“現在請某某同學來回答,其他同學注意聽看他的解答是否正確和完整,然后談談自己的看法”,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機會和責任。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提問,可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發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教學關系。
教師要通過提問激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讓學生知道自己是行動的主體,誘導學生圍繞問題收集材料,整理材料,進行論證,爭取正確的結論。問題提出后,教師應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循循善誘,層層激發,通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探索。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往往期望學生的回答與所謂“正確”或“標準”說法一致,當學生的回答不一致時,就打斷學生的回答,然后讓其他同學回答或自己把正確的答案全盤說出。其實學生的回答與正確思路、標準答案南轅北轍是難免的,教師要正確對待。即使學生的回答完全錯誤,教師也應聽完后再給予評析,可能他的這種思想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有些學生的回答聽起來荒誕不經,但其中往往隱含著別出心裁的想法,富有創造性的思路、解法,教師如輕易否定或置若罔聞,就把創造之花、異想之苗窒息扼殺了。所以在提出此類開放性的問題時,應允許學生作出多種可能的解釋,并讓學生自己再提出新課題,來促進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教師設計問題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動機,使問題有吸引學生的力量。一般來說,能引起學生認知矛盾的問題,一是在新舊知識的聯系處,二是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處,三是在底層次知識與高層次知識的聯系處。教師如果在這些地方恰到好處地提出問題,就會在學生的認識中引起已知與未知、理論與實踐、低層次知識與高層次知識之間的矛盾,使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思維水平處于“鄰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他們去積極探索,讓學生通過努力達到“跳一跳,摘桃子”。同時,問題的設置應疏密相間,提問與練習相結合,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多進行身體練習實踐,不能破壞體育課堂結構的嚴密性和完整性。提問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提問使學生加深對動作、技術的理解,更快地掌握動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