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06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與教師一起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了興趣,因此他們就會高度自覺、積極、主動,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這種動態生成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完全融于到課堂中,收到了意想不
摘要: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與教師一起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了興趣,因此他們就會高度自覺、積極、主動,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這種動態生成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完全融于到課堂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從學生的認知方式和生存狀態的視角觀察教師的教學現狀,發現不少教師習慣于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的個體學習建構過程。那么學生究竟應以怎樣的方式建構知識?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認知沖突的理論。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認知沖突會經常遇到,它是學習現象發生的前提條件,F在很多一線老師都提倡在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正確運用這些認知沖突使得學生更好的學習。如支玉恒老師講《只有一個地球》,于漪老師講《木蘭詩》,黃厚江老師講《黔之驢》,黃玉峰老師講《蘭亭集序》,秦曉華老師講《荷塘月色》等,他們都巧妙的應用認知沖突的理論,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轉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通過認知沖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通過課堂知識的拓展調動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的認知沖突的理論,筆者將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探討學生為什么要建構知識。
所謂認知沖突,是指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與所學新知識之間無法包容的矛盾。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頭腦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認知結構。在學習新知識時,他們總是試圖以這種原有的認知結構來同化對新知識的理解。當遇到不能解釋的新現象時,就會產生認知沖突。[2]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觀念出現了前后不一致時,也就是出現了所謂認知上的失調,這時他們的心理會出現紊亂或不安,就會力求通過重新組織或改變自己的觀點,以達到新的認知上的平衡。
教師應創設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產生矛盾,從而引發認知沖突。學生為消除這種認知沖突,進而產生一種積極的探究欲望。并帶著問題迅速的融入到課堂情境中來。例如支玉恒老師在講《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猜今天這堂課主要講什么?因為這篇課文是說明文,學生從原有的認知中提取信息,從“知識性”、“客觀性”、“科學性”等來分析,同學們興趣盎然,議論紛紛,課堂氣氛異;钴S。他們談到:地球受到了嚴重的摧殘,環境污染嚴重;地球很美麗,是我們人類生活的家園;喚起學生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意識等等。但是支老師搖了搖頭,這些內容文章里都很清楚了,老師再講有什么意思。這時,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激起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學生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學生產生的認知沖突可以幫助自我明確學習任務,確定學習方向,提高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針對性和指向性。
學生在新課學習的過程中,常會因一些新知識、新問題情景一時難以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而產生認知沖突,這些認知沖突往往使課堂生成偏離教學預設的軌道,課堂上出現意外的動態生成。這些意外生成是課堂上難得的動態生成性課程資源,這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的認知沖突,順著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讓課堂煥發出嶄新的生命活力。例如于漪教師在執教《木蘭詩》中,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木蘭在替父從軍的過程中,那些男軍們沒有發現木蘭的小腳,古代不是有纏小腳的習俗嗎?為什么他們沒有發現?這位同學的問題把老師難住了,把在場的所有同學難住了。學生新發現的這個問題情境與他原有的認知產生了沖突,這個沖突把學生們吸引住了。于是,于漪老師就和全體同學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他們了解到纏小腳原來是明清時候的習俗,在宋代并沒有這種規定。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