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01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是憑借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感情美、藝術美、語言美等于一爐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表現出來的。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呢? 《語文教學之友》雜志1981年1月創刊,河北省教育廳主管,廊坊師
摘要: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是憑借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感情美、藝術美、語言美等于一爐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表現出來的。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呢?
《語文教學之友》雜志1981年1月創刊,河北省教育廳主管,廊坊師范學院主辦,月刊,辦刊宗旨:本刊服務于中等以上學校的語文教學,始終嚴格遵循貼近教學,為師生提供教學參考的辦學宗旨,努力堅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書育人放在首位。
一、加強誦讀,激發美感
正確地誦讀是視覺、聽覺與情感、思維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學生從優美的韻味和流動的氣脈中產生妙不可言的感覺。
如讀《為了忘卻的紀念》作者寫聽到五位青年被殺害的消息一段,用帶著深深的掛念、關心、希望和低緩深情的語調讀“天氣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然后快速讀“偶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中了十彈”,停頓后一字一頓讀“原來如此!”較長停頓后,再用低沉悲憤的語調慢讀“在一個深夜里……這樣的幾句,”最后吟詠“慣于長夜過春時……”這首七律。不管教師范讀,還是指導學生自讀,兩三遍后都能感受到:用兩個問句是為了傳達出深切的掛念,為下文的轉折蓄勢;用“但忽然”表現事情的出乎意料;“原來如此”四字恰好表達了大難大悲突然降臨時內心的震驚和無語;七律正是痛定思痛后的長歌當哭。 中華勵志網||www.zhlzw.com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誦讀從審美層次上認識課文。特別長于感情的表露、氣氛的營造、意境的復現,不僅能觸及學生的理解,同時也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完善了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
二、披文人情,陶冶情操
文章是用來表達感情的。劉勰說得好:“著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見情”?梢“情”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美的形象中去尋找美的因子,使美的情感震撼心靈。教師恰到好處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愉悅中不露聲色完成語文的學習訓練。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因此教師在分析課文時,必須巧妙地利用各類文章的不同美點,去傳授知識,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教材中的名篇佳作,無不是作者“情”的結晶!毒G》描繪了梅雨潭醉人的綠韻,使學生油然產生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堕L江三峽》傾注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蘊含著作者對崇高美的追求,課文中感人形象處處可見,如追求真理的哥白尼,憂國憂民的杜甫,敢于反抗黑暗的劉和珍等愛國青年。還有集百丑于一身的形象如葛朗臺、別里科夫、魯四老爺等。通過對這些形象的分析,學生可以領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審視自己,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由此可見,尋找美的因子是審美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教師準確 把握,積極引導學生披文人情,即可將凈化思想的內容轉化到欣賞者的潛意識之中。
三、辯論明理,造美修身
語文教學的“立足點”,應該是寫。學生能品嘗作品的感情美、意境美,在此基礎上應激發他們的創造美,這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中華勵志網||www.zhlzw.com
如教完《項鏈》一文,可引導學生對路瓦栽夫人這一形象進行評價,使他們明確:路瓦栽夫人既是資產階級思想的體現者,又是資產階級思想的受害者。我們既要批評她愛虛榮的庸俗,又要同情因愛虛榮而不幸的遭遇,作為現代文明的基本要求,我們不能教育學生惟利是圖,更不能向學生滲透見利忘義的感情。其中的道理在有關課文中必須認真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比較。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具有更強的深刻性與批判性,又可以讓他們明辨是非、提高審美判斷能力。
羅丹說過:“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而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就是通過學生對課文的學習,逐漸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悟力,啟迪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創造,由此提高學生的文明修養,塑造一個美的自我形象,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