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2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就目前情況看高校擴招的實施使得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專業分化過細也造成了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單一。這一情況使得現代大學生缺乏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因此,現代高校教育必須加快改革的腳步,構建科學的高等教育體系,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摘 要:就目前情況看高校擴招的實施使得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專業分化過細也造成了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單一。這一情況使得現代大學生缺乏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因此,現代高校教育必須加快改革的腳步,構建科學的高等教育體系,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促進我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
《高校教育管理》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注重學術性、理論性、現實性、實用性,以開放辦刊的思想,不斷加強與全國高等教育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堅持學術質量第一的辦刊原則,突出體現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研究的辦刊特色,讀者對象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員、教育學專業教師和研究人員、研究生以及高等教育主管部門。
關鍵詞:高校教育改,問題,對策,高校教育管理
一、我國高校教育現狀
科技的發展,推動著學科領域內的進一步延伸和綜合學科、交叉學科等新興學科的不斷產生。與這種情況相適應,高等教育各學科間理論、思想和方法之間的相互借鑒與遷移也日益加強,學科發展的綜合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學科之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類的相互交融,必然引起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等方面的重大變革。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了長足的進步,教育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大學生從整體素質上仍有不少弱點,集中表現為缺乏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較低,這與我國高,F有的教育模式有關。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存在著很多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方式死板。傳統的教學靠的是講臺、講稿、黑板和粉筆。占用了大量時間,但傳播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卻不大。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單調的教學形式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適應現在的學生需求。
第二,評價體系落后,高校對學生的評價仍然停留于應該教育模式,考試成績仍是學生評價的唯一標準。對于大學生的考評基本上都是根據學習成績來的,“綜合測評”主要以智育為主,學生獎學金的評定、各種評優活動都與學生的學習成績直接掛鉤。在這種大背景下高校素質教育只是一紙空談,無法落到實處。
第三,激勵機制不健全。這里所講的激勵機制不只是對學生的激勵,也包括對教師的激勵機制。對于學生來講學習成績是學生們唯一追求的目標,這就導致了學生們死讀書、讀死書。缺乏主動探索的精神,慢慢喪失了主動學習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又談何創新?對于教師而言,學校也沒有的相應的激勵機制,老師們也只是不停地重復舊有的知識,知識得不到更新換代或更新較慢,在教學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也導致教師疏于從教學內容的個性化和教材的多樣化方面進行思考。
二、高校教育改革思路及對策
現代高校應根據我國的社會人才需求以及人才能力要求進行相應的教育改革,以此建立良好的教育機制及合理的人才結構。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一)高校改革的核心問題始終是教學問題。
是否能夠培養出符合新世紀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要求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是評價高校教育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新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是一套符合現實需要,體現創新和競爭意識的全新的教學體制。恩格斯曾經這樣贊嘆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時代”,而我們的高教體制改革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出盡可能多的巨人。
要想取得這樣的成果,需要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使教師由知識輸出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學校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為首要目標。積極建立各種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教學內容的個性化和教材的多樣化。同時積極推進教師探索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同時高校也要制定并采取各種有利于檢驗學生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方式,使大學課堂成為各種新觀念、新思想萌生、涌動、碰撞、交流的場所。
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從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科技創新的指導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著眼點更多的是放在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重視學生使用信息與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給出一些結論和答案。
在網絡信息時代,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具有博古通今、圖文并茂、聲影兼備的特點,如果能夠有效將之用于課堂,必將使授課形式多樣,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將逐漸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促使學習信息來源多樣化、學習方法個性化,這樣使得學生的學習時間有了更大的靈活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展現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社會的現代化關鍵是人的現代化,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應該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充分發展、和諧結合的人。要培養造就這樣的人才,應試教育不行,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質教育才能擔當此任。
(二)加強國內及國際間的交流
高等教育水平是評價一個國家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處在社會發展前沿的高校也要面對開放的要求。國內高等院校區域化、“閉門造車”現象十分嚴重,院校間學術交流活動也不夠充分。反觀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教育,我們不難發現,在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影響下,發達國家的優秀高校學術交流活動十分頻繁,學術氛圍十分活躍。學術交流活動和學者間的互訪為學術思想的交流提供了契機。不同流派和觀點相互碰撞融合推動學術思想的快速進步,從整體上推動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為學生提高學術素養、開闊眼界、活躍思維、增強創造力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從而為人才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環顧國內,很多院校僅滿足于某一方面或某個特長領域,很少借鑒其他院校的先進思想,不重視院校間的學術交流。這種“閉門造車”的現象嚴重制約了高校學術思想的進步,不利于發現自身不足并進行持續改進,更不利于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學術之路,不進則退,一個院系乃至一個學校如果從學術上碌碌無為,早晚會在競爭大潮中淹沒。
“入世”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提供擴大開放的良好契機,我們應當充分抓住并利用這一機會,增強同國外高校的交流,學習他們的先進的辦學和教學經驗,吸收利用優秀的學術成果,加強自身實力,提升辦學層次,拓寬辦學途徑,充實競爭力量;同時加強與國內高校之間的合作,打破傳統觀念和學術壁壘,互通有無,交流研究成果。
(三)教師作為高校教育改革的實踐者要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教師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實際承擔著,需要積極提升自己的綜合業務素質,從工作能力方面來講,高校教師有別于以傳授基本知識為主的中小學教師,在高等教育階段,筆者認為稱職的高校教師應具備以下幾個能力:一是通過不斷的自我學習,擴充知識面和知識容量,并將繁雜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教授給學生,從而節省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時需要耗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提高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效率。二是教師本身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并通過交流互助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成為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引導者。三是不計較功名利祿,真正的潛心鉆研學術,為國家的基礎理論進步做出實質性的貢獻,從而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和更高層面上推動高校教育的發展。
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未來社會發展的水平和高度,而高校最直接為社會輸送棟梁的場所,高等教育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因此現在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和探討對我國人才培養、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發掘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固有優勢,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高校教育改革之路。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