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11-2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任務驅動型教學是將教學知識結構分為幾個任務,完成任務就可完成教學目標,但是當前任務驅動型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教師對于任務驅動型教學缺乏必要的認識、教學目標片面化、任務驅動擴大化、教學評價太過于簡單等。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將階段性的
摘要:任務驅動型教學是將教學知識結構分為幾個任務,完成任務就可完成教學目標,但是當前任務驅動型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教師對于任務驅動型教學缺乏必要的認識、教學目標片面化、任務驅動擴大化、教學評價太過于簡單等。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將階段性的任務評價作為補充,對于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效果構成直接評價,且提供了可觀且可靠的效果信息。將確立整體性的任務評價作為核心,對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的成果進行定量分析,能夠有效地確定其影響因素。高校把目標性任務分析作為發展重點,為高校心理學的教學方向整體把控奠定了基礎,把握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重點、難點,推動教育心理學良性發展。
關鍵詞:任務驅動型;教育心理學;應用原則;應用措施
引言
伴隨著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逐漸受到關注。任務驅動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學習環境,教師可通過為學生分配任務,督促學生展開學習,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通過批改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問題并檢查學習效果,有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與狀態,以此來構建較為完善的學習體系。任務驅動教學如能在教育心理學中進行應用,便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質量,教師在檢查學生任務完成情況時也可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掌控,并根據學生完成情況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本文通過探究任務驅動教學與教育心理學進行結合與應用,以期為學校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提供相關參考。
一、任務驅動教學介紹
任務驅動教學把教學知識用科學的合理方法進行任務分配,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任務作為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與任務進行結合,任務分配給學生后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教師以服務者的身份出現并引導學生完成任務,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以改進教學方法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和積極性。學生在完成任務中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在教師幫助下解決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習能力,也掌握了課堂知識,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此種教學方式,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集中注意力,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并注重能力培養,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
二、任務驅動教學應用原則
(一)任務契合性
如今教學改革提倡在實際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以服務與引導者的身份出現,這對于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分析學生具體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在進行課堂任務設立時,要熟知學生的心理規律與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任務制定,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這樣才可以發揮此教學模式的優勢,鍛煉學生在實際學習中根據任務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主動發現問題并思考與研究才能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同時也能在教師提出的任務中獲得新知識與新能力。
(二)學生差異性
在運用此教學模式時還應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學生的家庭環境、教學背景、基礎知識都不同,教師在設定教學任務時應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化任務設置,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完成情況進行課程計劃與內容的改進。還要熟知學生完成任務的進度,及時更改計劃與任務。另外,還應對學生的表現與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利用教學心理學知識輔助教學任務的開展,只有關心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所謂結合教育心理學,即要時刻關心學生心理的變化情況,在任務驅動教學實際應用中,任務的制定是希望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從而掌握基礎知識與提升學習能力。但由于學生心理變化不同與任務完成度不同,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情緒,教師在將心理學融入任務課堂中應時時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況,在完成任務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任務完成情況與學生心理變化,對于產生懈怠情緒的學生應采取相關措施緩解其心理壓力,引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
三、任務驅動教學與心理學結合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健康人格
將心理學知識融入任務驅動教學中能幫助師生提高課堂效率,還可進行針對性教學,有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運用此類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特點與認知規律,從而革新教學內容。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任務時要具有思維高度,系統全面地思考教學問題,并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提升基礎知識與學習能力,還可建立個性化學習檔案。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接受知識程度與快慢的不同,很容易出現不良情緒,這將會嚴重影響課堂效率與學習進度。因此,心理學與任務課堂的結合可有效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創造良好學習環境
要想順利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就要建立良好的教學環境并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教學環境可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教師要活躍課堂氣氛可將心理學應用于任務課堂中,在制定教學目標時,結合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符合學生心理狀態的目標設定,能夠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課堂活躍度,可在完成任務時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活動,通過做游戲來增強課堂趣味性,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
(三)融洽師生間的關系
將心理學融入任務課堂教學中還可促進師生間溝通,由于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改革應注重構建師生關系,師生關系的融洽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在任務課堂中應結合心理學營造師生間良好的關系,引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教師除了應完成課堂任務與知識講授外,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并建立良好師生關系。通過實際行動感化對自己有偏見的學生,讓學生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營造良好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充分了解班里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背景與能力差異,利用教學心理學知識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并開展學習指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難度應適中,學校對于教學效果要予以保證,給予教師一定的壓力,提升教學的效果,對于學習進度也應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規定,將教育心理學充分融入教學過程中,從而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相關知識推薦:論文發表期刊選擇(技巧分享)
四、任務驅動教學在心理學中應用措施
(一)加強情感培養
將教育心理學納入任務課堂中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教師應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進行重點關注,任務驅動教學課程可以幫助教師通過分配教學任務提升學生的情感觀念與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心理認知,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將教學任務進行重新分配,且任務驅動教學注重學生的體驗感。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真切感受實際情感,通過任務的完成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升華自身心理情感并建立正確情感認知。將心理學與任務驅動教學進行結合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認知,讓任務課堂發揮更大的實際價值。如教師講認知與教育這一理念時,要對于認知方式與概念進行介紹,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考慮問題時的認知方式,并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分享,教師再對學生的認知方式進行客觀評價,將優秀認知方式告知學生并引導他們吸引借鑒,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綜合素質。對于學生的情感培養方面要列為重點培養目標,在教學與心理學中對于情感的培養是重要內容,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使學生樹立明確的價值觀念,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分配教學任務,將體驗式教學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情感心理的變化,形成正確的情感觀念與認知角度,將心理學與任務驅動教學進行合理融合,充分發揮其最大價值,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應用目標任務
要使學生的身心健康處于良好發展態勢,便要制定較為長期的教學目標,擴大學生心理認知范圍,可以采取調查問卷、心理溝通等方式掌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且應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身健康狀況并能樹立正確認知,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教師還要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制定解決問題的措施幫助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制定長期教學目標可以指明教育心理學教學方向,保證此教學模式可持續發展,還要對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如教師講預防心理學知識概念時,對于學生的長期任務的分配內容應包括了解自身心理狀況,并依據實際的生活環境探討怎樣預防身心疾病發生。學生根據教學任務制定有效策略,并將較為良好的策略進行實驗應用,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水平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身心健康進行嚴格把控。最后,教師還應對預防心理學這一概念與策略進行詳細講解,并就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引導家長回家與學生進行交流,提高家長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視程度,以防止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出現心理問題。教學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將心理學看得較為片面和單一,沒有對教學壓力、難度和任務有正確的認識,且對于心理定義的范圍不夠明確。因此,實施任務驅動教學還要對于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充分分析成果與任務之間存在的差異,將心理學正確融入其中,對于教學內容與效果進行修正,提升教學滿意度。
(三)設定整體任務
在進行實際教學中還應保障任務的實際性、客觀性與時間性。實際性體現在在教學中要有一定教學壓力并對學生的心理轉型期望較高;客觀性體現在因教學背景、生長環境等原因構成較為復雜,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學難度;時間性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進度要求不應過高,要循序漸進,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應給予綜合評價并應用心理學知識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科學合理地對教學成果進行評價并對任務完成程度進行檢測。心理學與任務驅動教學的結合,可為實現教育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在心理學角度看,整體任務包括對檢測出有不良情緒的學生進行及時糾正,對形成心理問題的學生制訂好治療計劃幫助其回歸正常軌道。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有充分的掌握與了解,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上課的行為與表現,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記錄與分類。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教學任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積極預防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存在心理方面問題的學生重點關注,如在學習外部因素這一概念時,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后,對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提問并科學合理評價學生的答案,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積極性,以幫助學生排除不良情緒與心理問題,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回歸到正常軌道。
(四)制定教學方向
對教學方向上進行整體把控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積極影響,應擴大學生心理認知范圍,實時評測學生心理狀況并普及心理學知識,幫助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制定教學方向與目標,可幫助心理學教學可持續發展,教師在實際制定教學任務時會遇到挑戰和困難,對于學生心理不能很好認知與把控,對于教學壓力、難度與任務認識較為片面,因此可通過規劃教學方向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正確認識身心健康問題。對在完成教學目標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正,豐富教學經驗,保證教學任務可以圓滿完成,且應對教學成果進行科學判斷與評價,明晰教學方向與任務,把控教學時間與過程,盡量做到教學任務與目標吻合。正確的教學方向,對心理學整體發展具有指引作用,應根據教學難點與問題進行探討,及時制定解決方案,關注學生心理變化狀態,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的具體認知,提升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結合具體生活實際與學生探討如何釋放不良情緒、預防心理疾病,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教學方向,才能不斷提升教學水平。但也要注意在任務驅動教學中設定目標不可太過片面,容易出現對于技能訓練過度重視,而對于知識內容忽略,部分學校對于學生的考核評價僅僅注重技能方面的考核,籠統的評價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不能將任務進行無限擴大,在整個實際教學過程中將任務擠滿課堂教學時間,很容易造成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忽略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任務完成度下降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不利于課堂教學。
結束語
教育心理學作為高校的重點學科,高校應重點關注此學科對學生產生的深遠影響,將任務驅動教學與心理學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目標與任務,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與感情目標,為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把教學任務分解為不同的任務目標,并結合心理學知識推動教育心理學良性發展。——論文作者:劉南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