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08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要避免課堂的單一性和枯燥性。因此,我們應該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使得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更加新穎,讓小學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要避免課堂的單一性和枯燥性。因此,我們應該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使得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更加新穎,讓小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更多樣化,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質量和效率,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現代化、信息技術
隨著科學文化技術的迅猛發展,隨著學生知識面的迅速拓寬,單一化的學科教學模式已很難適應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學科教學決不能游離于各相關課程之外。“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更好的處理好教學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優化教與學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信息技術能夠使教學內容變的形象化,因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去創設一些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這樣做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熱情,從而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板書+口頭敘述”的方式開展教學,這種枯燥且單調的方式不僅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信息技術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對圖片、文字、視頻等內容的控制,進而能創設出生動形象且極富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而這些情境往往能給學生的感官帶來極大的刺激,從而使其學習的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舉個例子,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月球之謎》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利用全景為學生展示月球的全貌,然后再利用視頻為學生播放紀錄片《日月星宿-月球》的解說版(時長只有六分多鐘)。這樣一來,學生必然能對月球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基于此,教師再去進行課文講解,勢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釋疑解難,突破教學難點
現在小學課堂語文教學時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學生學習效果就不太理想。如果教學用信息技術課件,能夠讓學生們在生活觀察中,得到最直接的知識接觸。比方說,教師在教授《看月食》課文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月食變化的自然景觀,能夠讓學生們融入到這種自然的環境中,然后通過課文的深入講解,讓學生們了解課文的精髓。本身這篇課文也是有著自然科學規律體現在其中,這種教學方式更能夠讓學生們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當教師在教授《鵝》詩歌時,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學步驟:
A、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大白鵝“曲頸”的動畫。
B、在前面的基礎上,借助于鵝的叫聲闡述詩歌中的“曲項向天歌”。
C、接下來可以通過大白鵝浮在水面上的靜態畫面闡述“白毛”的詩歌意境。
D、然后播放大白鵝在水中游動的動畫闡述出“浮綠水”的詩歌意境,著重體現在“浮”的狀態。
E、讓學生們觀察大白鵝撥水的聲音和狀態闡述“紅掌”的詩歌意境。
F、在總結該詩歌時,教師通過動畫的場景,讓學生們能有擁有更加直觀的生動印象,讓學生們可以在此種環境或者此種狀態下,通過豐富的聯想以及多元化的思維展現出詩歌的內涵。這也是非常輕松快樂的學習方式,借助于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能夠在客觀上起到強化學習的促進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講為主,教學過程變成了知識的灌輸過程,這種方法抑制了學生的獨立思維,現在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示知識,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其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地探索知識,研究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在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使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在進行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分析、自動控制思維活動,找出相關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從而得出創新的信息。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以攝人為主轉向以對知識的分析、判斷、選擇和創造性地運用為主。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為了使學生對當年圓明園的輝煌景觀有個大致的了解,我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圖片、音像等,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選擇,歸類出有關圓明園的布局、文物、景觀等不同的資料,通過不同方面很清晰地體會當時圓明園的獨特的布局,優美的景觀和珍貴的文化。從而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的輝煌。學習古詩《登鸛雀樓》時,課前引導學生查出有關詩人王之煥的資料及詩,在理解寫景的詩句時,出示落日西沉、大河歸海的錄像,請學生觀看畫面進行描述,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
四、借助多媒體技術,豐富學生想像力
學習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需要想象的支持,才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但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些課文配有圖片,而有些課文沒有圖片,即使有也是有限的表象其形象也是單調與貧乏的。而我們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圖像、動畫、視頻等,讓學生從生動有趣的畫面展開聯想,從而豐富他們的想象能力,而又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關期刊推薦:《教育觀察》鼓勵學術探討和學術爭鳴。注重學術性、理論性,讓教育有識之士在這里研究教育問題、交流教育思想、進行教育反思和討論教育熱點。主要關注點有教育理論研究、教育政策評析、教育熱點討論、教育問題調查、教育改革實驗、國外教育動態、高校教學改革等。稿件應積極探求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范式,關注教育改革的進程,深入探索教育各層面的實踐。本刊努力為高校師生搭建一個展示與交流高等教育領域研究成果的平臺。
例如,學習《月光曲》一文,對于《月光曲》的內容、意境及表達的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而文中僅有一幅圖片,即使教師再深情講解,學生再深情美讀,也很難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似乎也難于很好的把握貝多芬情感的變化,而顯得枯燥乏味蒼白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CAI課件再現“貝多芬情感的變化”:“夜色朦朧,月亮正從水天相連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再配上那動聽迷人的音樂,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里通過有趣的畫面,盡情地發揮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和作者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過多種途徑有意識的誘導學生去體會、觀察比較,以儲備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發揮。
五、借助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圖、文、聲、像是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這個特點把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動聽的音樂背景搬進課堂中,讓學生在美學的學習環境中,耳聞目睹,主動探究美、發現美、感受美。
例如:教學《鳥鳴澗》一詩時,首先對字詞的簡單的理解,再投影一幅靜夜春山景,畫面中月光似銀水、桂花飄落、月出尾梢、鳥驚叢林、鳴徹山澗。再配一段古箏演奏的低沉古曲音樂,進行朗讀或敘述,使作者的詩意與音樂的感染、課件的意境等,融合在學生的情感之間,使學生也猶如身身臨其境,置身于山林中,身披銀光,靜聽桂花飄落,心聆鳥鳴,一種淡泊寧靜、清新自然之感油然而生,心情也變得無比平靜下來,從而達到了性情陶冶之目的。
總之,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音形兼備,具有獨特的優勢,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多媒體輔助教學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信息技術及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有了它,小學語文教學變得更加有效,課堂變得多姿多彩。——論文作者:聶玉利 蒲向東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