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當前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研究

發布時間:2020-10-20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講,學習法律對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法律知識的教授,使學生法律意識逐漸得到提高。針對目前的情況來講,我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比較薄弱,這一情況的出現對法律教育的有效開展造成

  摘要: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講,學習法律對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法律知識的教授,使學生法律意識逐漸得到提高。針對目前的情況來講,我國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比較薄弱,這一情況的出現對法律教育的有效開展造成了不良影響。本文就對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進行深入探討。

當前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研究

  關鍵詞:高校;法律教育;問題;對策

  法律教育是大學教育重要一環,是高等學校針對所有學生進行的關于法的理論和法的應用以及其相互關系等進行教育以形成基本法律觀念的實踐活動。在我國走向依法治國的新世紀里,加強高校學生法律教育十分重要。

  1、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由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這個目標的實現在有賴于全體社會成員法律素質的提高。《中宣部、司法部關于在全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計劃》中也將“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作為普法教育的目標之一。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主要的后備力量,其法律素質一定程度上將決定全民的法律素質,其法律素質對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具有十分重大的的影響。因此,高校法律教育將直接影響我國法治目標的實現。第二,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自黨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形成和走向完善。而市場經濟要求法治,良好的法治狀態是發展市場最好的催化劑。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使他們學法、懂法、守法,依法、用法保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對于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重要意義。第三,是提高全民法律意識的需要。自古以來,我國有著人治的傳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君權神授的思想深入我華族內心。雖然自辛亥革命以來,王權體制被打破,法治思想不斷傳播,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法制不斷健全,但人治思想依然在國民心中留有很深印跡,國民法律意識較為淡薄。高校學生是國家的未來的希望和支柱,其法律意識的牢固與否,對于全民的法律意識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對高校學生實施良好的法律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意識的有效措施。

  2、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的影響要素

  2.1社會歷史原因的影響

  在當前高校教學中,學生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法律教育實效性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歷史原因的影響,而其主要體現在人們法律信仰的缺乏和文化發展的嚴重不足。公民文化是法律發展的重要條件,文化的質量會對社會法制水平有重要影響,而公民文化主要是從主要是從思想環境與社會制度中產生,并且和民主政治文化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公民的法律信念是在長期的實踐和學習中形成,是對法律的一種崇拜感和信服感。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經歷的歷史較長,封建社會距今結束也僅僅是一百多年的時間,傳統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傳統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也對人們有重要影響,要想使這種現狀得到有效改變,就需要做好法律教育工作。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雖然共鳴的思想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扭轉,但是人們對權利的渴望仍然十分巨大,有著權大于法的思想。因此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幫助公民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增強其法律信仰,為高校法律教育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

  2.2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幅員遼闊,社會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高校在進行法律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有較好社會環境作為支持,在這種狀況下才能使教學質量得到保證,學生的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就高校的法律教育來講,其實效性和道德環境之間有較大聯系,道德環境的好壞會對學生三觀的形成造成最直接的影響,而不好的道德環境,則嚴重影響法律教育的正常開展。隨著改革進程的逐漸推進,我國涌入了越來越多的外來思想,傳統的思想理念正遭受嚴重沖擊,在外來思想中,除了一部分優秀思想之外,也存在著大量的腐朽思想,這嚴重阻礙了高校法律教育的有效開展。同時我國的法律環境中也有很多問題,其中主要表現在立法與執法上,立法與執法在一定程度上和社會發展存在脫節,腐敗現象嚴重,人們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證,人們對我國的法制化建設逐漸失去了信心,影響了法制建設的整體進程,同時因為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施帶來了不良影響,學生在學習法律時的積極性不高。

  3、高校法律教育的有效方法

  3.1努力提高高校法律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對于一名剛進入法律領域、對法律幾乎一無所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像是黑夜中的指路燈,引導著自己逐漸走向光明。那么,如何提高法律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第一,對高校原有的法律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提高考評標準。高校原有的法律教師是提高法律教育水平的基礎。學校要組織人員對法律教師進行定期專業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授課能力。除了定期培訓之外,學校應該針對課程設置提高原有的教師考核評價標準,規定教師授課必須具有創新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創新性是指對授課方式和內容進行改革創新,不采用舊有的套路,將自己總結的新思想、新內容融入教學中。理論性是指教師授課必須嚴格規范,傳授給學生的知識要有學術性。實踐性是指教師要將課堂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將理論知識與具體案例相結合,不能空談理論。第二,引進優秀法律工作者。學校應列出滿足法律教師需求的招聘要求,提出優厚的待遇條件,吸引更多優秀的法律工作者前來應聘。

  3.2豐富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

  現行的“思修”教材比較偏理論性,而高校開展法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有豐富的法律知識儲備,更要具備能夠把所學法律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而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之上的。事實上,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用法能力的途徑有很多,例如:開展法律知識有獎競答活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幫助提高學生的找法能力;組織“模擬法庭”活動,由老師指定案例,學生通過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可以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通過模擬庭審現場可以提高自身靈活運用法律的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法制宣傳、法律援助活動,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在豐富閱歷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其與人交流的能力。學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堅持學法與用法相結合,是學生法律素質提高的表現,也是當前高校法律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

  3.3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作為大學生法律教育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場所,高校應堅持依法治校,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保證高校各項活動有序進行。首先,在規章制度制定過程中應廣泛征求學校師生意見,尊重和保障師生的知情權與參與權,體現依法治校的民主性。然而,只是制定了規章制度還不夠,還要確保它們能夠得到貫徹執行,真正落到實處,實現人人都嚴格照章辦事,不搞特權。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校園監督機制,實現信息公開,將學校各項活動、信息等暴露在陽光下,保證實現師生對學校工作的有效監督。再次,要完善校園糾紛解決機制,可以在校內設立法律援助中心、學生維權中心、心理咨詢中心等,并配備相關專業教師及時解決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更好地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最后,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還應定期在全校范圍內舉辦法律知識與法律素養培訓活動以及校園法制宣傳活動,尤其要重點加強關于教育法、行政法、勞動法以及教師法等與教職工教學工作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教育。

  相關知識推薦:提高論文發表幾率技巧

  4、結語

  經過以上分析,教師可以得知,在當前大學法律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優化提升,通過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可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豐富現代大學法律教學體系。作為大學教師,要認清現代教育存在的問題,不斷深入探尋,積極反思法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滿足現代法律教育發展需求,提升大學生的法律學習活力,引領現代教育發展,真正實現教育效能的全面提升。——論文作者:嚴偉岐 鄧靈勇 李昶基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