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18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科舉制作為東亞文明的一大標志, 深刻影響了東亞各國與西方世界,有人甚至將科舉制稱為中國西傳的第五大發明?婆e學的研究也是學術研究界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在介紹科舉制度傳播的進程,科舉制度傳播的媒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科舉制對世界的影響與
摘要:科舉制作為東亞文明的一大標志, 深刻影響了東亞各國與西方世界,有人甚至將科舉制稱為中國西傳的第五大發明。科舉學的研究也是學術研究界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在介紹科舉制度傳播的進程,科舉制度傳播的媒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科舉制對世界的影響與意義,以及這一意義對我們的啟示。
關鍵詞:科舉;傳播;世界影響
科舉制度作為古代中國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自其創立之始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后來隨著科舉制的進一步傳播,東亞各國與許多西方國家也借鑒科舉制度,建立了自己相應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孫中山先生指出:“ 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根朔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1]由此可見,科舉制度對于世界許多國家選拔人才制度的建立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其的研究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而科舉制度的西傳可以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6 世紀初到16世紀末。這一階段主要是西方人開始了解到遙遠的東方有著在他們看來如此美好的政治制度——科舉制。在這種制度下, 士子們在公平競爭、公開考試、任人唯賢的原則下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1517年葡萄牙人來華, 1575年西班牙人來粵,隨后, 荷蘭人、英吉利人、法蘭西人以及美利堅人紛至沓來。原初, 他們來華的主要是一些商人和傳教士。他們來華的目的是為了貿易謀利,傳教士則是為了向東方人介紹西方的所謂“科學”, 以至西方的禮儀風俗。然而從客觀上說, 他們也起到另一重要作用, 那就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的各方面情況——政治制度、經濟情況、文化水平和風俗習慣,這之中就包括科舉制。[2]
第二階段大體處于17 世紀至18 世紀。這一階段,西方學者開始大量地翻譯和寫作關于中國考試制度方面的書籍,潛心研究這一制度在西方國家運用的可行性。第三階段是爭論階段,從18 世紀開始一直持續至19世紀中葉,各國學者以及政治家們相互就是否應該在本國采用這種來自東方的考試制度展開爭論。在支持者看來,中國所以能歷久不衰,應得益于其政治的修明,而政治修明又在于起用了賢能之士,這些賢能之士則來源于科考制度,因此采用中國的考試任官制度是一件明智之舉。但是由于從學?荚囇莼鴣淼奈墓倏荚囦浻弥朴|犯了貴族的利益,必然會招來他們的非難。第四階段是改革確立階段, 起于19世紀中葉,一直延續到二戰后。西方文官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君主專制的恩賜制時期、資產階級權貴個人恩賜制時期和政黨分贓制時期。到19世紀中葉, 英國率先對其自身的委任制加以改革,從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中吸取精華,逐漸確立了新型的文官制度。其后,法國、加拿大、美國等西方國家紛紛步其后塵,一時出現了資本主義各國爭相效仿科舉制的局面。第五階段是成熟階段, 二戰后文官制度在西方國家已經漸趨成熟。在這一階段,各國都將理論運用于實際當中,對不適應的地方加以修正,最終形成完備的現代文官制度體系。不僅如此,各國還在此基礎上略有創新,建立與之相應的紀檢和監管制度,從而克服了科舉制本身所具有的弊病。[2]
相關知識推薦:教育考試與評價能發表論文嗎
在經歷了這五個階段之后,在英、法、加、美等國建立了以科舉制為基礎的現代文官制度體系?婆e制度能得到西方國家的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18世紀以前歐美各國紛紛選用文職官員,實行政黨分肥制。這種制度不可避免地會讓裙帶關系肆意發展,政府機構被貴族階級子弟所充斥,行政官員極其無能,嚴重影響行政效率。比之當時西方的文官選拔制度,科舉制度追求“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平等擇優”的考試精神無疑是先進的。而且,科舉考試“公開、公平、平等”的理念也契合了當時西方文明所崇尚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內核。因此,雖然科舉考試存在諸多弊端,但西方人還是高度贊揚科舉制度。
科舉制對東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東亞科舉文化圈的形成。在東亞文化圈中,科舉以一種制度文明的形式,延伸著傳統的儒家思想。經過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的引進仿效,東亞國家逐漸形成了基于科舉制度的共同文化屬性及文化特征,從而促進了東亞科舉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日本是仿效中國科舉最早的國家,但同時也是實行科舉時間最短的國家。公元7至8世紀之際,日本引進中國的律令制度,實行唐朝的貢舉制度。但日本只學于制度形式而非精神。“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平等擇優的精神”并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平民化缺失,貴族化明顯,以致11世紀以后,完全為貴族所把持,科舉制度異化。朝鮮是除中國以外實行科舉時間最長、最完備的國家。公元958年,朝鮮高麗王朝仿效唐宋科舉制度,經李朝進一步推行達至興盛。直到1894年廢除。比之日本,朝鮮不僅設有進士及狀元,同時彰顯公平精神,其對中國科舉制度的仿效程度具備了形式與精神的相對統一。[3]
由此看來,中國的科舉制度對東方的影響較大。并且在東方,科舉制已不僅僅是制度上的影響,同時也促進了東亞許多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但東亞各國對科舉制度的模仿仍舊流于表面,甚至于全盤皆收,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實質上,科舉制度的核心乃是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平等擇優的精神。從西方學習科舉制度而后成功建立現代文官體系,我們還可以獲得許多啟示,這對我們現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對科舉制的學習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因此在對文官制度有所改革前,各界對科舉制度的原則、內容和作用已經相當熟悉,為以后借鑒科舉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西方知識界在宣傳、介紹科舉制過程中,對改革的決策者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而推動了改革的深入發展。同時,各國政府的改革也吸取了知識界關于中國科舉制的研究成果,使得整個改革方案更加科學化、理性化和合理化。歐美各國借鑒中國科舉制,創建文官考試制度,基于不同的現實條件,但卻殊途同歸,這也說明了科舉制度核心內容的普適性。在西方對中國科舉制的借鑒采用了“去粗存精,推陳出新”的原則,即不是盲目地照搬中國經驗,而是批判性地吸收了科舉制公開競爭的原則,摒棄了其中八股文等落后迂腐的考核形式,并且更加注重文官候選人的現代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工業化時代資本主政治、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需要中國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實質上是一種擇優錄用官員的人才競爭機制。英、法、美三國文官制度改革的成功,也受益于引進這種人才競爭觀。在文官制度改革過程中,按照一定標準經過考試,錄用社會上的第一流人才,使他們參與政府管理,一方面順應了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經濟競爭、人才競爭的社會潮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進人才,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官員的素質,從而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論文作者:高婉琦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