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4-14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教育論文征稿發表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本質和價值,為了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推動學生就業,高校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教育改革措施,既滿足了國家的需求,有促進了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從而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這篇教育論文征稿發表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本質和價值,為了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推動學生就業,高校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教育改革措施,既滿足了國家的需求,有促進了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從而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育論文征稿,創新創業教育,教育內涵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畢業生創業就業,提升國家及地區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與一般意義的創業活動不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邏輯重點和鮮明特色在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既要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求,又能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1]。
一、“創新創業教育”觀念的偏頗理解
科學界定創新創業教育概念,準確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與內涵,防止在實施層面出現認識和實踐上的偏頗,致使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走入誤區,十分有必要厘清社會上對創新創業教育觀念的幾種偏頗理解。
(一)過分追求創新創業教育的功利性價值
由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功利性評價,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權宜之計,將就業指導與服務、職業培訓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將大學生就業率作為衡量創新創業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培養科學家、發明家,是科技創新,這些創造或發明勢必會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可以立即帶來經濟效益的商業活動,能夠有力地推動國家及地方的經濟發展。過度地強調創新創業教育的功利性價值,局限了大學生的視野,認為這只是少數人的創業實踐和就業行為,忽略了創新創業教育在提升人的綜合素質、能力及職業品格塑造方面的本質作用,創新創業教育尚未真正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中。
(二)過于注重“創新創業教育”項目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在認識上存在一些誤區,片面認為開幾門創新與創業課程、組織師生參加幾項競賽、申報科研項目立項或者開辦一家公司企業就是在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這種片面認識容易造成教師忙于應付賽事、課程、項目申報,忽略加強自身創新創業的系統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而學生則認為這只是少數優秀學生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僅僅依賴創業大賽、項目立項等這些形式是遠遠不夠的,學校創辦科技園、孵化園呈現出的冷清態勢,正是師生參與積極性不高,項目立項后激情有余、后勁不足的表現。
(三)游離于專業教育和知識教育之外
目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大多數采取校內講座、選修課、“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第二課堂的形式,尚未正式納入學校必修課程和專業教育,大部分學生根本沒有時間認真學習和思考,而是急功近利,盲目跟風,為了學分而學分,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項目而項目,沒有將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游離于專業教育和知識教育之外。
二、創新創業教育價值的本質回歸
重新審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首先必須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進行科學界定,厘清核心概念,辯證創新與創業之間的關系;其次從教育對象、教育目的及教育過程三個方面重新闡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明確其教育內涵與教育價值;再次現代大學的創新服務功能客觀上要求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要以適應高等教育系統自身的發展需要為根出發點,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落腳點。
(一)創新、創業與教育的有機融合
最早的創業教育開始于美國,我國在創業教育基礎上,融入創新要素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創業是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內開創新的事業、新的企業或者新的崗位,強調行動層面的創造;創新是不拘現狀、勇于開拓、樂于嘗試、善于變化的精神和態度,包含更多的思維層面的創造。”[2]創業的本質是創新,是創新能力在社會生活實踐操作層面的價值體現;創新是創業的原動力和本質,推動著創業者銳意進取、與時俱進、不斷突破,追求新的思路、方法和模式,拓寬創業視野,獲得創業成功。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高等學校通過更新創新創業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目的是通過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一大批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業能力、創造精神,善于將創業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素質人才,使大學培養的人才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回歸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將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進行簡單相加,其本質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為其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其創新創業的意識,增強其創業就業的能力。它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大學生以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培育大學生勇于創業和敢于創業的職業精神,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能力。作為一種育人模式,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教育對象來看,創新創業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在國務院頒行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強調了“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的基本原則。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改變精英教育的運行模式,既不是只針對商學院的學生,也不是只針對想要創辦企業或是參與創業計劃競賽的少數學生,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從教育目的來看,創新創業教育是強化對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以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創新創業教育不是簡單地將學生參加了多少創新創業活動、開展了多少科學研究、從事了多少創新或創業項目、獲取了多少的大學生創業實體的數量相加,旨在不斷促進大學生以創造性思維和創業就業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大學生能夠像企業家一樣具備將來從事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特質,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3]。從教育過程來看,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漸進性過程。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指向育人,關鍵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富有遠見、勇于面對挫折、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創造能力。教育的指向及本質屬性決定了它的漸進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受教育者創新思維的開發,創業能力的錘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三)創新創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需要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4],F代大學的創新服務功能客觀上要求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要以適應高等教育系統自身的發展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落腳點。威斯康星大學的范海斯校長說過,“大學校園的邊界就是國家的邊界”,與世隔絕的大學走出象牙塔,承擔起除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職能外,開始與政府、企業合作,為社會發展提供創新研究的服務功能[5]。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轉變教育觀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適應高等教育系統自身發展的根本需要。大學的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在為推動社會發展中所需要的創新思想、創新知識、創新技能、創新人才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知識經濟的生產者,是人類思想和知識創新的源泉,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能力、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滿足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需要。
三、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選擇
創新創業教育僅僅依靠高校實施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統籌整合學校、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等校內外各方優質資源,搭建校校、校所、校企協同育人平臺,通過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體系
高校要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從人才培養方案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構建科學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學科競賽體系、實踐教學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靈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是期望學生去做科學家、發明家,畢業后去創業,希望是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品質,塑造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格,在心中種下創新創業的種子,培養學生的核心知識和能力,如辨別生活中機遇的能力、創業和管理新企業的能力、富有遠見和具備判斷思維的能力。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了解創業知識、體驗創業過程,使大學生能像企業家一樣行為,具備將來從事不同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特質。
(二)加強高等教育系統自身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構建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注重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加強課程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構建一套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教學方式上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課堂教育、模擬訓練和創業實踐的有機結合;組建優秀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團隊,擴大教師資源庫,既從校內選拔教師專門從事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又鼓勵和引導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社會資源、人力資源的企業家、政府人士擔任校外兼職導師,對大學生創業提供指導與咨詢。積極開展學科競賽等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在競賽比拼中磨礪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大學生堅定的自信心、頑強的意志、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等優良素質和與時俱進的創新創業品格。對大學生實踐創新活動進行項目化管理,通過項目化的活動、競賽,遴選創業實踐項目。學生通過申報、立項、經營、結題的方式,提高參與項目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行動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三)加強高校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等外部要素之間的合作
大學生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長期性、系統性、重要性,決定了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協同行動,政府為主導者,高校為主要承擔者,企業為參與者,以“產、學、研、用”為合作手段,構建“校、企、政”共同參與的協同創新聯動機制,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高校的知識配置和知識運用能力。政府應加大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資金支持,加強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指導,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建設,制定完善的激勵政策,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造良好的平臺。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合作,與企事業單位共建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利用企事業單位的資金和技術優勢,促進大學生科研成果的孵化、轉化,為大學生成功創新創業提供師資、項目指導、咨詢服務等有利條件。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其核心是育人,是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要將這種教育理念貫穿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去。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加強高校系統自身改革,而且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力量以及企事業單位的共同努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者,高校為主要承擔者,企業為參與者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作者:柳亮 李孟璐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教務處
推薦閱讀:《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首都師范大學主辦的社科類雙月刊。其前身是《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隨校名的變更改為今名。欄目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史學、哲學、法律、教育等領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