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產品形態與結構》模塊信息化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04-11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這篇信息化建設論文發表了《產品形態與結構》模塊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整合度越來越高,在高職教育中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通過三維形態設計的產品讓人們更加便利和舒適的來體驗,為高職產品造型專業的教學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這篇信息化建設論文發表了《產品形態與結構》模塊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整合度越來越高,在高職教育中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通過三維形態設計的產品讓人們更加便利和舒適的來體驗,為高職產品造型專業的教學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信息化建設論文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論文,產品造型設計,產品形態與結構

  一、高職產品造型設計專業特征與信息化教學

  (一)產品造型設計

  產品造型設計是一門以產品為設計對象的綜合性學科。在現代經濟和工業快速發展蛻變的當下,產品造型設計旨在融合藝術(Art)與科技(Science),尋求“人——產品——環境”三位一體協調統一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說到底,這個學科探求的是一種新的設計觀和方法論。具體到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的過程中,產品造型設計不只是傳統意義認知上給產品賦予一個好看的藝術感外形,它要處理不同條件下產品形態與產品的功能、結構、語義、材料、市場、用戶體驗等各方面的關系,從美學、科技、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出發進行產品的三維形態設計,最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給人們帶來更加便利、舒適、美好的生活體驗。由此可見,綜合性是產品造型設計學科的一大特征。

  (二)信息化教學

  近年來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信息技術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整合度越來越高,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教學輔助已經成為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各個層次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信息化教學可描述為:把信息技術引入教學,以信息技術為支持來輔助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發展的教學。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和手段只是輔助教學的方法,不能為了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更不能將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加以依賴。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學強調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不再以“聽、記、重復、練習”作為獲取知識的手段。在信息化的教學設計中,實現從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轉變。

  (三)高職產品造型設計專業與信息化教學

  自2010年以來,國家為推進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舉辦多項信息化教學大賽,從2010年僅有中職參加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和“信息化教學設計”兩項,到2016年中職組與高職組共同參與“信息化教學設計”、“信息化課堂教學”和“信息化實訓教學”,信息化對傳統教學提出了顛覆性的挑戰。尤其是高職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設計人才的培養需求。對于高職產品造型設計專業的學習,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應用勢在必行。產品造型專業綜合性的特征決定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課中的軟件技術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在互聯網浪潮下成長起來的95后學生對傳統講授模式教學早已不感冒,這就需要教師、學生共同聯手,將信息化方式切實有效地運用于課堂和課外教學,在高職產品造型專業的教學中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二、《產品形態與結構》模塊信息化教學設計

  “產品造型設計基礎”是高職產品造型設計專業的專業平臺課程,本文所引的案例《產品形態與結構》來自于本門課程。作為產品設計專業基礎課,課程實踐性和綜合性強,因此利用信息化教學提高學生的直觀認知與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以《產品形態與結構》為例,將從以下四方面闡述信息化教學的探索應用。

  (一)教學任務分析

  1.課程分析(如圖1)就像一棵大樹一樣,產品造型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平臺課,類似大樹的樹根,專業方向課,類似大樹的樹干,專業拓展課,類似大樹的樹枝,“產品造型設計基礎”是其中的專業平臺課程。為了對接學生以后的就業崗位,本課程旨在達成學生對于產品造型感知力、認識觀和方法論三個方面的作用。2.學情分析通過前修課程設計思維與方法,造型基礎,裝飾設計基礎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形式基礎和形態意識,但這種形式學習停留于純樣式層面,這門課需要將造型與產品設計直接聯系,學生在產品的設計意識方面更進一步。由于自身見識的主觀原因和學校地域問題的一些客觀原因,學生對于產品的見識和知識面還是偏窄,且能力參差不齊,這就需要繼續加強課堂產品認知拓展,帶領學生“走出去”,分組協作,以好帶差。3.教學目標“產品造型設計基礎”課程共四大項目,“產品形態與結構”選自其中項目二模塊四,講授2課時,實踐6課時。專業能力層面希望學生掌握結構的基本知識,加強對結構的認識,理解形態與結構、功能與結構、材料與結構的相互關系;方法能力層面希望學生提高對產品結構的感知水平,具備產品結構的設計、塑造能力;在社會能力層面培養學生作為產品設計師應具備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協作的能力。4.教學重難點本模塊的重點是結構的基本連接方法和結構模型的制作方法,難點是學生可以合理選取與運用相應的材料與結構來表達形態,展示功能,在實際產品設計實踐中提升對結構的把握能力。

  (二)教學過程實施

  1.課前準備學生已完成了上節課花器語意設計草圖方案,按照要求利用信息化媒介手段提前預習“形態與結構”,如市場調研、微信公眾號、設計網站、手機APP應用等。信息技術的預習手段,符合95后大學生的愛逛街、愛上網、愛手機的個性特征。2.課堂教學本模塊的課堂教學共分為回顧復習——新課導入——課堂講授——項目實踐——評價與小結五大部分。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復習上節課“形態與語意”的基本知識,利用投影儀和視頻展臺邊點評邊修改作業,實時展示,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接著,基于學生課前預習對《榫卯》APP(圖2)的使用體驗,教師引出“結構”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作用,自然過渡到本模塊的新課講授。手機APP首次成為信息化教學工具,成為課程導入的新手段。課堂講授帶領學生厘清結構的基本概念,結構與強度,以及本模塊的重點——結構中材料的基本連接方法,其中榫卯連接知識點較難。榫卯部件種類繁多,零件煩亂,課堂實物直觀展示不方便,我們利用《榫卯》APP進行信息化模象直觀,增強學生對結構連接和結構功能的理解,解決教學重點。在課堂講授結束后,教學進入項目實踐部分——花器的形態結構,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要求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和結構方式,根據自己之前的花器草圖方案,制作結構模型。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們分“三步走”。第一步(如圖3)教師利用犀牛軟件三維建模舉例演示產品結構,對比實物圖講解結構模型制作方法,此手段動態、直觀,學生對于結構的制作方法理解不再困難。第二步教師和每組學生一對一討論,確定結構設計方案。討論過程中,對于結構計算難度大的方案,教師輔助犀牛軟件模擬、計算數據,使復雜模型直觀顯示。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本,教師轉變為合作者角色。很多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軟件學習愿望,即后續的學習期待,這是我們很愿意看到的現象。第三步即學生分組完成結構模型制作(圖4)。課堂最后,我們再次利用投影儀和視頻展臺對學生作品進行展示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課程結束后的展覽評價,信息化設備參與課堂評價,改變原有教師評價的單一評價模式,提升學生、公眾的參與度。3.課后拓展課后,學生自行查找產品結構創新設計的案例,總結個人觀點,制作PPT。利用超星學習通,復習鞏固,與學習小組成員、老師在線交流互動,轉變傳統娛樂社交為學習社交。4.課程反饋整門課程結束后,我們利用教務系統反饋、師生互評反饋和公眾評價反饋等信息化反饋機制,進行課程反饋評估。特別是公眾評價反饋,設計專業最具代表性的評價方式,本次課程將傳統的實體展廳展覽進行改良創新,不僅可以實體展廳看展,而且可以在網上展廳觀看留言。信息化與課程反饋有機融合,更具科學性和創新性。

  (三)教學效果反思

  縱觀我們產品造型設計專業進行信息化教學的探索,本次課課前準備充分自覺,利用了95后學生喜聞樂見的預習形式;課堂學習積極、合作、創新,移動終端成為課堂導入新手段,APP輔助和三維建模軟件輔助高效解決結構學習的重難點,師生互動增強,課堂氣氛活躍,多元評價體系建立;學生的課后拓展個性化,學生對后續課程具有學習期待,變傳統娛樂社交為學習社交,這是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成功嘗試。

  結語

  著力進行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它將為高職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過程賦予全新的理念、手段和內容。產品造型設計是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環藝系的新專業,新課程改革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全方位多角度融入教學過程,并考慮到學科的通用性和特殊性,課堂模式新穎,實現充分的師生互動,有效打通課內外,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作者:張世煒 單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前身是《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學報創刊于1987年,由廣東青年職業學院主辦,是全國社科學報青年類重點期刊。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