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職稱論文范文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問題及先秦儒家思想的啟示

發布時間:2017-01-12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義利關系是先秦儒家極為關心的問題,它直接決定了當時人們的價值選擇,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職稱論文范文 :探究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問題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近年來,我國社會轉型和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同時伴隨著多元文化的影響、家庭教育的缺失

  義利關系是先秦儒家極為關心的問題,它直接決定了當時人們的價值選擇,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職稱論文范文:探究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問題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近年來,我國社會轉型和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同時伴隨著多元文化的影響、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原因,使得部分大學生有性格壓抑扭曲、價值觀功利化以及學習生活作風浮躁等現象出現,這不僅影響到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也會影響到社會發展的和諧、秩序的穩定。

職稱論文范文

  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這些思想家在幾千年前提出的“內圣外王”、“仁、義、禮、智、信”等觀點和規范,在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后,依然對后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也具有著不可泯滅的價值。

  一、中西方文化對“人格”的不同理解。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對“人格”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西方文化中,“人格”一詞最早是在羅馬法典中出現,意思是“作為權力主體的奴隸主、自由公民和法人的特定法律權利和義務”,[1]到了公元六世紀,波依悉阿斯給人格下了定義:“人格是真正的有理性的個人的本性。”[2]

  而在英語中,對人格的解釋,十分強調個性,并經常把個性等同于人格。在漢語中,“格”最原始的意思是方形的框子,后來引申為規范和標準,所以對人格的解釋就是“做人的標準”.據張岱年先生考證:“在中國古代沒有‘人格’這個詞,但有‘人品’、‘為人’、‘品格’這些詞。在中國古典哲學中,有獨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個獨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勢力的壓制。”

  中國近代,梁啟超提出:“忠孝二件,人格之要件也”,把“忠孝”等同于人格,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從德性和倫理的角度對人格給予的界定。

  二、當代大學生人格養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其中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

  從中可以看出,黨和國家已經關注到大學生的人格養成問題,并預見到大學生沒有健全的人格對行為進行支配和約束,“在未來的生活中就很難把學習到的知識、品性和行為服務于有價值的人類目的。”

  現將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簡要整理和梳理:

  (1)崇高理想的失落。市場經濟中,物欲橫流,很多大學生在生活中一切向錢看,以花錢多少衡量身份地位,以能不能掙錢、能掙多少錢作為實現理想和價值的標準,只顧享受、盲目攀比,失去了對崇高理想的追求。

  (2)道德層次較低,情操不高尚。一些大學生道德意識不強,道德行為不良。比如:在寢室、教室、廁所,大學生們的信手涂鴉隨處可見;寢室內部經常臟亂不堪;一些學生談情說愛不顧場合,網上聊天語言粗俗,趣味低級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也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的缺失。

  (3)心理承受能力差,F在很多大學生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沒有遠大理想和信念,平時自視甚高,張揚跋扈,而一旦遇到挫折,就消極頹廢,一蹶不振,否定自己,否定他人,否定社會,乃至走向極端,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4)價值觀念混亂,重利輕義現象突出。不少大學生在生活中時時盼實惠,事事講條件,經常拒絕參加集體活動,即使勉強參加也要反復商量報酬如何。更有甚者為物欲蒙蔽雙眼,參與傳銷、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最終走向毀滅。

  三、先秦儒家思想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啟示。

  先秦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儒家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這不僅僅是先秦儒家諸子對人的思想要求,同時也可以理解為是他們一直在追求的完善人格的具體行為規范,即使放在當代,對大學生的健全人格養成也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1、有利于大學生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說“仁”的意思就是愛人,這個人不僅指親人,也包括朋友、鄰居等其他人。這個理念會使大學生在與宿舍其舍友、班級同學溝通交流時,奠定和諧的交流基礎,因為,他們彼此都是“愛”著其他人的,這是思想上的基礎。在行為的規范上,孔子還提出“兄道友,弟道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克己復禮”的要求,意思分別是年長的對待年幼的要像朋友一樣,年幼的對待年長的要時時處處保持恭敬,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或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制別人或讓別人去做,以及克制自己依禮而行,這些行為規范無不有利于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2、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義利關系是先秦儒家極為關心的問題,它直接決定了當時人們的價值選擇。義,指精神利益,或道義;利,指物質利益,或功利。孔子認為“君子義以為上”,孟子指出“義,人之正路也”,可以看出,先秦儒家認為義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進而把義看作是人之為人的根本進行追求。當然,先秦儒家并不反對人們求利,不過他們主張人們在求利時應以道義為先,以義求利、以義制利、見利思義、舍生取義,這些無疑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3、有利于大學生良好氣質和行為規范的形成。

  春秋前期,思想家管子將“禮、義、廉、恥”確定為“國之四維”.先秦儒家把禮作為立世治國的根本,將禮義并稱?鬃犹岢“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要博學各種知識,再用禮節來約束行為,就不會離經叛道;他還認為人應當“興于詩,立于禮”,將禮作為人立于世間的行為規范。荀子提出“君子者,禮義之始也”、“君子之于禮,敬而安之”,把對禮的了解、尊重和踐行作為一個人能否成為君子的重要標準。應該說,先秦儒家把“禮”作為“德”的外顯形式,包含仁、義等方面,對當代大學生來講,先秦儒家思想家們對“禮”的理解和要求,也是大學生塑造自身良好氣質和養成良好行為規范的思想和實踐指南。

  4、有利于大學生養成博學勤思的良好習慣。

  智,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不僅指人具有的知識和認識能力,也指人在學習中的態度和理念,更把“智”提升到人需要具備的道德之一的高度。孔子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是講生下來就有知識有智慧的,是上等的;通過學習而具有知識和智慧的,就要差一些了;困到困難才想起去學習來解決問題的,就又次一等;而遇到困難還不知道去學習的,只能是作為底層混跡在社會之中了,這也表達了孔子對“智”的解讀和重視。他認為學習是一個需要一生不斷積累知識來提高自己的過程,提出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并主張要善于學習,他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這樣的思想有助于大學生養成博學勤思的良好學風。

  5、有利于大學生誠信意識和誠信人格的形成。

  《說文解字》中記載:“信,誠也,從人從言”.先秦儒家思想家將“誠”作為一個人能否被認定為君子的必要條件之一。所以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荀子認為“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是說君子以沒有修養為恥,而不以被人污蔑為恥;以沒有誠信為恥,而不以不被人信任為恥。誠信是當代大學生欠缺而不可或缺的必要品德之一,而先秦儒家思想家們對“信”一字的理解和要求,在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中具有重要價值。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道德文化中的精華,對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當前我國文化體系、道德觀念等方面正經受著西方思潮的不斷沖擊,因此,高校教育更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來塑造大學生健全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古羅馬)阿庇安。羅馬史(上冊)。謝德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2004.8.26.

  [3][5]李力紅.青少年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9.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