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論文教師職業角色的動態演進研究
發布時間:2016-12-1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要素,并且對教育起主導作用,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教育職稱論文 :探究教師職業角色演進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摘要: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要素,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對于教師的研究一
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要素,并且對教育起主導作用,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教育職稱論文:探究教師職業角色演進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摘要: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要素,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對于教師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同時,有關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是教師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一直以來,關于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大多是針對教師職業角色在社會和教育活動中的定位展開研究,即多屬于靜態研究;對教師職業角色從古至今的演進做動態研究,進而發現在演進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和凸顯的特點,并基于此發現教師職業角色演進背后的本質,對教師職業角色進行歷史、現實的檢討和未來的展望,卻鮮有研究。本研究是動態演進研究的初步嘗試。
論文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研究緣起、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和相關概念界定等幾個方面。
第二部分是對教師職業角色從古至今演進的研究,把國內外的教師職業角色分為四個階段進行梳理:古代教師非職業化階段、近代教師職業化初級階段、現代教師職業化發展階段、當代教師職業化深入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將從當時的社會背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狀況、教師的地位等多個方面探討教師職業角色的歷史演進;谏鲜龅氖崂砗涂偨Y,剖析了教師職業角色演進的過程。
第三部分是對教師職業角色的演進進行思考,教師職業角色在演進過程中暴露的一些問題和其演進的特點。教師職業角色演進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是教師職業角色的工具性過強、教師職業角色過載、教師職業角色沖突和缺少自我;其主要演進特點是教師職業角色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展、教師專業素質綜合化、教師職業角色由單一演變為"角色叢".
第四部分是本論文的重點,通過前三個部分的分析和研究,這一部分將對未來教師職業角色進行設計。首先,要做一個有職業道德和先進教育思想的教師;其次,要做一個專業化的教師;再次,要做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師;最后,要做一個有專業自我的教師。這些設計對于未來的教師職業發展上將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本文的結束語部分,提出未來教師職業角色要走向專業自我,做一名有德性的專業化教師。
關鍵詞:教師,角色,教師職業角色,展望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緣起
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要素,并且對教育起主導作用,所以有關教師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師職業角色則是教師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目前關于教師職業角色問題的研究,大多是針對教師的社會工具價值,將教師定位于哪個角色,而關注教師自身存在、需要及自我層面的卻很少,本研究將試圖從教師職業角色的演進歷史中,總結出教師職業角色演進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及其演進的特點,從這些問題及特點中展望未來教師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人。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介紹本研究問題提出的緣由:
(一)學校的發展變化促使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
每個角色都處在社會關系網當中,并在其中占據一個特殊的位置。作為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如此。教師職業角色處于學校的教育教學關系當中,代表社會傳統、主流文化,傳承社會文明,承擔教育和培養人才這一職責的專門職業人員。教師的工作場所是學校,而教師的個人成長離不開學校的發展。學校從古至今的發展是由學在官府、私人辦學到現代的國家辦學。這期間,學校內部的組織結構在不斷地進行分工和整合。早期學校為官府培養能文能武、為國家效力的人才;而現代社會的學校要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些使得教師職業角色由早期的以吏為師的單一角色,發展為現代社會中專業綜合性強的多重角色,教師職業角色已經發展為"角色叢".因此,學校的內部結構和培養目標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這促使教師的職業角色也隨之變化。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速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
從20世紀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經驗來看,教育改革的成敗在教師,只有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高,才能使教育質量達到一定的高度。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已經不適應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世界各國都在普遍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因此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職業角色;A教育課程改革是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從而要求學生轉變原有的"死讀書"和"讀死書"的傳統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原有的教育方式,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授課過程的設計者和教育成果的評估者等多重職業角色。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速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
二、文獻綜述
從古至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到了21世紀初期,國內外的課程改革進一步推動了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
近年來,關于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多種多樣,中國古代教師角色的轉變及教師稱謂的變化研究、中國近代陶行知教師角色理論分析的研究、中國現代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外國古代教師職業角色研究、外國近現代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等等。其中,對于我國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職業角色轉變的相關研究卻占據了教師職業角色研究這一主題大部分。因為研究者意識到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并且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職業角色,以適應課程改革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一)不同背景下教師職業角色轉變的研究
近年來,對教師職業角色轉變的問題,研究者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在以終身學習、新課程改革等不同的背景下,分別對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進行研究和分析。在國際21世紀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1]
因此,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教師職業角色的定位,是學校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黃雅莉提出:"教師角色需要新定位,教師必須成為學生未來成長的參謀與顧問、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等等。為達成上述職業角色的轉化,教師職業角色的定位,應具有專業化的價值取向。"[1]本文以終身學習社會為背景,對傳統的教師角色不能滿足終身學習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學校和社會要進行變革,教師也就成為了變革的中心。這種背景下,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職業角色,以適應終身學習型社會的發展。在教師轉變為新的職業角色時,不能一味地要求教師扮演新的職業角色,還要注意教師專業化的發展,以成為適應時發表展需要的合格教師。
黃雅莉是在終身學習社會的大背景下來談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無論是在社會時代的要求下,還是從教師個人發展情況來看,要做一名終身學習型教師。教師要面對終身學習,其壓力很大,但是作為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育觀念,并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適應當前時發表展需要的合格教師。
孟美穎對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轉變教師職業角色,以適應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需要。"[2]研究者認為,"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內容,也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而師范院校是培養未來教師的搖籃,新課改的實施也要求師范院校的課程進行調整以適應未來的教學工作。"[2]
本文站在師范生的角度,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新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但是在轉變教師職業角色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劉麗群以新課程改革為背景,對教師職業角色轉變過程中會出現困境的原因進行分析。當前,教師職業角色轉變的困難,既可能源于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有限的水平,也可能是對教師的培訓不到位。但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師自身對其傳統職業角色所產生的路徑依托,這使得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陷入了預定的低效,有時甚至是無效的狀態。在新課程這復雜的改革背后,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教師職業角色轉中變出現的問題及原因。這些原因在表面看來是教師自身和教師教育有關,但其實質上原因并非如此。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在路徑上的依賴,其原因是很難被發現的,但是教師如何跳出這個路徑,并且實現路徑的創新,那才是教師職業角色轉變的真正突破口。
以新課程改革為視角來看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是研究者們近幾年關注的焦點,對新課改以來教師角色轉變的研究也比較全面。研究者們不僅從在職教師,而且也從師范生入職前的教師開始著手,來轉變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改的順利進行。研究者不僅從教師的角度來研究教師角色的轉變,而且還從學生的角度去研究。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是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因此,新課程改革也要著眼于學生,以學生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其實教師職業角色轉變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其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對于問題教師還是要從自身出發,沖出傳統教育方式的束縛,才會解決這些問題。
(二)有關教師"角色叢"的研究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教師職業角色早已經由過去單一的角色,演變成了具有多重角色的"角色叢".
美國高校教師教育協會指出教師職業角色轉變的原因在于全球化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終身學習的要求。研究者在全球的大社會背景下,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教師"角色叢"形成的原因,在這三個原因推動下,這就要求學校進行變革。有關的部門要進行教師教育的工作,為教師進行培訓。這些措施勢必推動了教師"角色叢"的形成。
上述是在全球的背景下對教師"角色叢"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羅超從社會的角度進行分析。教師在社會中占據一定的地位,發揮著他們在社會中被安排的社會功能,為社會的發展而生活,當下對教師角色的認識更多地是從社會角度予以衡量。研究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教師在社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就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并獲得認可。但是在社會中,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教師,他還扮演著文化的傳承者、生命的呵護者、個體生命的發展者等角色。教師要擺脫社會傳統認定的角色,從生命發展的角度去轉變角色是必要的。
MilenaValencicZuljan回到教師自身和學校變革的要求來分析教師"角色叢"形成的必要性。MilenaValencicZuljan指出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傳遞者,是學校改革的重要因素,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看待知識的方式。
研究者從學校變革的角度分析了教師"角色叢"形成的必要性,學校變革的過程中,教師既然是成敗與否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師自身就要轉變傳統角色,傳統角色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學習變革。
教師"角色叢"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從大的背景來看,全球化和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學習的空間范圍擴大;其次,社會上教師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師的作用更不可忽視,教師必須要得到社會上的認可;再次,學校課程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需要改變,就必須改掉傳統的教育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最后,從教師自身發展來看,傳統的教書匠的角色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教師轉變為多重角色勢在必行。
多方面對教師職業角色轉變提出的要求,教師已由過去單一角色轉變為"角色叢".RMHarden從六個維度對教師職業角色進行了12種角色定位,信息的提供者、角色的模型、學生和課程的促進者、課程的計劃者、資源的提供者。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納爾森和貝利,把現代教師的職業角色歸結為教室環境打造者、課堂教學管理者、授課過程設計者、教育成果評估者、讀寫文化倡導者、學生學習指導者、各種關系協調者、外界溝通實踐者、終生學習進步者這九個角色。李斌認為,"教師應當提高自身的認識,要創造條件,做好學習的指導者、行為規范的示范者、心理健康的輔導者、未來的設計者、班集體活動的領導者、教育與教學的研究者以及學校與社會的溝通者等多重職業角色。"[3]
從以上的研究中分析,研究者從教師的教育教學、教師自身的角度對教師職業角色進行定位,其定位更具體、更有實踐性。從教師扮演的職業角色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教師具體的任務?梢,現代教師的職業角色研究在國內外教育理論界已成為熱門話題。公認的結論是現代教師扮演了多重角色,教師角色已經發展為"角色叢".對于新世紀的教師來說,應正確認識現代教師的功能作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每一種角色在教師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扮演好教師的多重角色。
教師職業角色雖然已經演進成為"角色叢",但是這些角色之間卻存在著沖突。教師職業角色沖突對于教師的教育教學以及心理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果,因此,關注教師職業角色沖突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李中國指出,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職業角色轉換混亂無序且被動等現象出現。這是由于教師職業角色內涵性特征缺失。研究者也是從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職業角色需要轉換角度去研究。教師職業角色具有創造性、主體性等特征。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職業角色內涵性特征缺失,導致了很多的問題?v觀這些研究發現,對教師職業角色沖突的研究大多都是在新課程改革以來出現的,也就是在教師"角色叢"出現以后。這對研究教師職業角色又增添了新的意義。
周艷等人研究認為,社會對教師職業角色期望太高,然而教師卻難以適應其提出的職業角色要求,F在社會和學校追求高升學率,教師還要面對學校等上級部門的各種考核,壓力在無形中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教師已經力不從心,教師對多種角色還難以適應,這就導致了教師職業角色沖突。
除了外來的壓力導致教師職業角色沖突,還有教師自身的原因。李斌認為,現代教師一人身兼多種角色。對于許多教師來說,由于經驗方面的原因,無法同時滿足這些角色所提出的要求,從而導致角色沖突。研究者從教師自身的問題著眼,這也是導致教師職業角色沖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從上述研究發現,教師職業角色沖突的原因主要分為外部和內部。外部主要是由社會和學校的壓力,內部原因則是教師自身在新課改以來身兼多角,使心理等各方面壓力過大,導致教師職業角色沖突。
因為教師職業角色沖突是由外部和內部兩個原因導致的。所以,作為教師,要想解決教師職業角色沖突,當然就是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從外部來看,楊岳指出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應該積極轉變工作的原有思路,為教師營造一個寬松而和諧的心理氛圍。這些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幫助教師成長,使教師能夠順利完成職業角色的轉變,從而減輕教師壓力。研究者從社會方面來解決教師職業角色沖突的對策,社會應正視教師所處的社會地位,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避免對教師產生不切實際的角色期望,以緩解由此產生的心理沖突。
從內部來看,就是從教師自身方面。為了緩和教師職業角色沖突,其關鍵在于教師的主觀努力。教師要學會職業角色調整,這就是對教師的一種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教師對職業角色的一種適應,這是是積極的職業角色的自我調適,這樣教師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職業角色的心理沖突。研究者分別從社會、學校、教師自身三個方面去解決教師職業角色沖突問題。這三個外面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學校和社會不給教師減輕壓力,教師再努力也是沒多大用處的;社會和學校給教師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教師也要從自身去努力,這才是解決教師角色沖突的關鍵。
(三)總結
當今世界各國,在大家重視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的職業角色也隨著改變;谶@樣的背景,我國眾多學者紛紛加入了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當中。但是大多數的研究集中在我國現代,也就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對于我國古代和近代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特別少,特別是我國近代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就更少。不但研究的數量偏少,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很欠缺,比較膚淺、零散,影響力也需要進一步提高。
對于外國教師職業角色研究的文獻更少,大多數也是集中到外國近現代教師職業角色的研究,而古代的研究少之又少?偟膩砜,大多數研究者是對某一階段教師職業角色進行研究,而并沒有對國內外教師職業角色的整個發展過程進行研究,這也是研究的薄弱之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職業角色新的定位和轉變,就變得越來越有研究的價值。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教師的角色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發生著變化。即使在古代,教師職業角色的轉變也并非按著教育家所設想的方向發展,因此對教師職業角色發展的研究也日趨多樣化。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本文將對國內外有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搜集與整理,對有關教師職業角色的一些相關問題進行歸納和梳理,并從整體上把握當前相關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對所研究的問題有總體的認識和把握,吸收眾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并選擇適合的觀點和方法,用于拓展自己的研究思路。
(二)歷史研究法
本文是研究教師職業角色的歷史演進的相關問題。我將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教師職業角色的演進進行研究。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對已存在的資料進行深入研究,追溯教師職業角色演進的軌跡,探究教師職業角色在發展過程中的暴露問題和規律性的特點,最后通過這些規律展望未來社會教師職業角色的發展。
四、相關概念界定
(一)教師
"教師"一詞,曾在我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韓愈的《師說》中提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4].可見,早在古時候,學者就對"教師"做過解釋。1994年1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其第三條中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對"教師"這個詞進行了解釋:"'教師'這個術語主要是指在學前、初等、中等、技術和高等教育機構從事教學的人員。教師可以從事教育規劃和管理、教師培訓、教育材料的準備、教育研究和科學研究或職業指導等工作。"[6]
綜上對"教師"一詞的解釋,基本是對教師的功能和作用等方面進行理解。
以上對于"教師"的理解我是贊同的,因此我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教師"解釋。廣義上的"教師"是指,能夠傳遞知識和技能的人,這都可以稱作教師。狹義方面,"教師"是指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職業學校、高等教育學校等教育機構中從事教學、管理、科研等工作的專業性人員。在本論文中,將采用狹義方面的定義。
(二)角色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米德認為:"角色是個體在社會舞臺上的身份及其行為。"[7]此后,這一概念又被運用到
心理學和社會學當中,最后進入到教育學領域。[8]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角色'指演員扮演的劇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種類型的人物和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根據以上對"角色"的定義,我認為角色就是處在社會某一特定的環境中,有著相應的社會地位和身份,并能按照一定的社會期望履行職責的一類人。
(三)教師職業角色
上文對"教師"和"角色"這兩個詞分別進行了解釋和分析,其他學者對"教師"和"角色"的解釋我是贊同的。因此,我認為"教師角色"就是傳遞知識和技能的一類人,他們在社會中有一定的地位,并履行著社會所期望的職責。
"教師角色"和"教師職業角色"是有很大區別的。"教師角色"是教師處在自己的社會地位上,履行著社會所期望的各種職責。然而"教師職業角色"是教師處在教育機構中,并履行社會所期待的職責。因此,二者所履行社會職責的范圍不同。前者是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后者是在社會的教育機構中。
綜上所述,"教師職業角色"是處在社會的教育機構的環境中,履行社會成員所期待的職責,并且他們在教育機構中從事教學、管理、科研等專業性的工作。
第二章教師職業角色沿革
著名的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職業角色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學校的發展而演進的。教師為社會各方面的穩定、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社會歷史發展中一個重要的職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教師這個職業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的分工與進步的必然產物,更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因此,每個歷史時期,教師所處的社會地位、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教師職業角色演進的過程中,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經過粗略地劃分,都經歷了古代教師非職業化階段、近代教師職業化初級階段、現代教師職業化發展階段、教師職業化深入發展階段。
一、中國教師職業角色沿革
(一)中國古代教師非職業化階段的教師職業角色
1.長者為師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第一個階段,這也是人類教育史的起點,更是教師這個職業發展的萌芽時期。這個時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生產關系特別簡單。人們共同勞動,共同生產,沒有等級觀念,沒有階級。這個時期,父母、兄長、部落首領、長者,他們有著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和社會生活技能。他們通過口耳相傳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經驗和技能傳授給新的成員。[9]
新的成員接受年長一代傳給的經驗和技能,并能將其繼續延續下去。在這個階段,教育并沒有從勞動生產當中分離出來,長者為師,所以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也沒有專業的教育人員,更沒有教師這個職業了。
2.以吏為師、官師合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奴隸社會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整個生產力水平在不斷提高,勞動產品就出現了剩余,并有了私人占有的現象出現。因此,出現了階級和等級的觀念。農業技術進一步發展,文字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這些為學校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和文化基礎。有了學校,專門從事教育的人就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這也是最早的教師。
在我國奴隸社會時期,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上,等級制度特別明顯,因此,統治者對教育高度重視并壟斷。教育要按照統治者的意愿進行,教育出來的人要為統治者服務,政教合一,這便形成了"學在官府"的局面。
統治者選擇有學識的官吏去擔任學校的教師,這便形成了"以吏為師"、"官師合一"的局面。這些教師,不但要精通"六藝",他們的德性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不但要進行教學工作,為國家培養所需要的人才,還要幫助統治者管理國家。因此,教師在當時社會中占有一席之位,受到人們的尊重。[10]
但是,這些教師沒有獨立的身份。不同階級的學生去不同的學校,嚴格按照等級去學習。教師根據文字的記載傳授知識,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在學校中對學生進行"六藝"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這種"官師合一"的局面,不僅在奴隸社會中長期存在,而且影響了我國漫長的封建集權制度下的教育。
3.私學教師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中國的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在不斷發生變革。農具更新換代,灌溉技術的發展,這使得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產關系也隨之發生變化,出現了土地私人占有制,奴隸制不斷瓦解,封建制逐漸形成。
這個時期的中國,戰亂紛紛,打破了奴隸主和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導致"禮崩樂壞","官學"教育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要求而衰落下去。然而,掌握一定知識和文化的人員流落到社會的底層,他們成為了私學教師。由此,私學教師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私學逐漸興起。雖然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但是一些人為了登上政治舞臺,在經濟上有所發展,他們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識。私學的創辦又為他們提供了教育的條件。[11]
所以,私學的興起,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私學遍布整個大地,私人講學之風盛行。這時期,孔子是私學教師的代表。他的私學創辦時間長,規模大,經驗豐富。他倡導"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主要進行知識和道德教育,要把人培養成德才兼備的君子和賢士?鬃幼钪匾氖怯兄卯數慕逃椒,而且教學內容符合當時的時代需求,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世界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4.學者為師
封建社會,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是一個既漫長又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鐵器等生產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所以生產關系發生了新的變革。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但是具有很強的封閉性,是以自己自足的獨立的封建經濟為主。這時期出現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地主成為統治階級,他們剝削農民的經濟。政治和經濟都高度集中在統治者手,具有明顯的階級性。
教師職稱期刊推薦:
《中學生理科應試》是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辦的科普類期刊,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辦刊宗旨《中學生理科應試》面向高中學生,旨在“增強應試能力,提高考試成績。”《中學生理科應試》主要欄目本刊設有復習指導、思路點撥、錯解剖析等欄目,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鞏固“雙基”,內容覆蓋“教學大綱”中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綜合等重點知識內容,介紹實用的解題方法和新穎的解題技巧,指導學生復習。另外還設有高考評析、考點研究、應試指南、試題選登等欄目,介紹考改動態,研究考題 類型、命題特點和解題要求。提供考前復習資料,使考生能系統把握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適應3+X考試的命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