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29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新應用管理中的新方向有哪些呢,如何來推動現在數學新改革發展呢?文章是一篇數學論文。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現實與課堂往往是兩回事,只有將所學知識恰當、靈活地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價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新應用管理中的新方向有哪些呢,如何來推動現在數學新改革發展呢?文章是一篇數學論文。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現實與課堂往往是兩回事,只有將所學知識恰當、靈活地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價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具操作,突破教室的四面墻,突破學校范圍的狹小空間,把把學具操作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的廣闊天地,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鼓勵他們用自己獨特的眼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摘要:少年兒童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有必要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學具。學具操作中,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最強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學具操作中,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規律的現象,學會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概念和知識。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直觀性,這樣不僅擴展了數學教學直觀手段的內涵和外延,而且有助于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多種心理因素的優勢形成合力,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因此,學具操作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學好數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法。下面筆者就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談幾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數學論文
一、利用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由于學生對操作實踐活動有濃厚的興趣,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思考、探索的環境,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使他們從動手的過程中獲取新知,發展思維,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其對學習數學、愛好數學的興趣。這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僅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還能提高課堂40分鐘教學的效益和質量。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時,上課前,讓學生制作了不同厘米長的小棒;上課時,分小組讓學生用這些小棒搭三角形,并分為能搭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角形兩大類,記錄每次3根小棒的厘米數,同時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長短關系;操作結束,通過學生小組討論、教師積極組織引導、師生探討總結,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規律。然后鼓勵學生質疑活動,論證不能搭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長短關系。這樣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牢固靈活地掌握了知識,又幫助學生掌握學了學習方法和規律,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數學論文:《數學的實踐與認識》(半月刊)1971年創刊,本刊主要刊登數學的最新的理論成果,及其在工業、農業環境保護、軍事、教育、科研、經濟、金融、決策等工程技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應用成果、方法和經驗,主要任務是溝通數學工作者與其他科技工作者之間的聯系,推動應用數學在我國的發展,為四化建設作貢獻。
再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為了把 “圓周率”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形象的、有利于學生理解、有利于學生記憶的知識,課堂上充分利用學具盒中的圓、直尺、測繩等,先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分別測量圓的周長和長度,老師引導得出“圓的周長是圓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樣一個規律。通過測量面積不相等的圓得出大致相同的結果。這樣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規律,得到啟發,在大腦中形成牢固的概念,把枯燥的數據為形象的表象,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使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提高了學習的自信心,促進了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能只靠老師的“一言堂”,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同桌、學習小組互相觀摩,互相啟發,手、腦并用,并逐漸形成一種互相交流的多渠道的信息傳遞方式,養成一個人人動手、個個動腦的良好習慣,形成一種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一課時,老師首先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拿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兩個直角,或者兩個鈍角,或兩個銳角),教學中讓學生拼成一個已知的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學生用拼成的四邊形的圖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最后得出結論:三角形的面積等于三角形的底與它的高的乘積的一半?v觀整個操作過程,不僅使學生每人當了一次“小發明家”、“小創造者”,而且品嘗到成功的甘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小養成了敢于創新,善于思考,對新知識、新問題的探索能力。
在充分利用學具的基礎上,還可對有些學具進行大膽的改進,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契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時,現有的學具對于學生的思維起了明顯的定向作用,學生拿起學具,幾乎不用思考、討論,就可以順利的得到我們所期待的結果,這樣做盡管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但卻有礙于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讓學生運用畫平行線的方法作出一個標準的平行四邊形,然后剪下來,就利用手中的這個沒有任何輔助線的平行四邊形,放手讓學生大膽想象、討論并動手操作,使學生在不斷地操作、失敗再操作的過程中找到了多種轉化的方法,實現了知識的遷移。當然,有的小組最后會以失敗而告終。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所面對的這些孩子們大多是在親人們的無微不至的呵護中長大的,幾乎經受不起任何的挫折和打擊,小小的失敗反倒有易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
三、利用學具,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利用學具,不僅對新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有一個良好的從抽象到表象的過程,而且能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所以,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智力活動,需要一定的知識;同時它更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創設條件以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皮亞杰告訴我們:“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發生、發展,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重視兒童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教師就要通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就可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就可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再發現”,就可通過操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如:認識正方形,教師可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想辦法知道正方形的特點,看誰的方法多。有的學生通過測量發現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通過沿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用一條邊與其他三條邊分別相比,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將相對的兩條邊重合,再將相鄰的兩條邊重合,說明四條邊一樣長……這樣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既發現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利用學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米和厘米的認識”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動。調查測量分四部分進行:1、測量自己的用品,包括課桌、文具、書本;2、測量自己家的家具、陽臺、房間等的長寬高;3、觀察家里人什么時候用到米尺;4、到商店或集市的布匹市場、成衣市場調查售貨員運用米尺量衣服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數學知識時刻發生和運用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著密切關系。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學具操作,并引導學生正確、適當地操作學具,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綜合素質。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