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22所屬分類:護理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對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的病情治療情況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將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廣泛性焦慮門診患者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另進行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2月后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對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的病情治療情況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將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廣泛性焦慮門診患者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另進行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2月后觀察兩組在干預前后焦慮癥狀改善情況和生活質量的變化情況。結果2月后實驗組焦慮自評量表(SAS)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WHO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本研究發現合理的心理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對老年焦慮癥患者焦慮情緒及生活質量均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心理護理;親情護理;老年;廣泛性焦慮癥;生活質量
焦慮癥是以發作性或者持續性情緒焦恐、緊張、失眠、心煩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一種神經癥[1]。而廣泛性焦慮是焦慮癥中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也叫慢性焦慮[2],是以經常或持續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這種緊張恐懼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患者一直感到憂慮不安而難以忍受,且同時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運動性不安以及過度警惕的癥狀[3,4]。廣泛性焦慮見于所有年齡段[5],但老年廣泛性焦慮癥相較于非老年往往意味著更差的知覺、孤獨、更差的生活滿意度以及更多的慢性軀體疾病、生命質量下降等[6]。本文將心理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應用于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與對照組的常規治療進行對比分析患者前后焦慮病情和生活質量的變化,F將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82例,所選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廣泛性焦慮癥診斷標準,排除有神經系統疾病史、重性精神病性障礙、認知障礙或其它嚴重軀體疾病等。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齡54~75歲(59.5±6.2)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14年,平均(5.7±2.5)年;文化程度小學16例,初中35例,高中17例,大專及以上14例;職業包括退休工人39名,退休干部21名,農民22名。依照隨機數字法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職業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1.2研究方法
在患者來院就診及就診2月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WHO生活質量測定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兩組患者均服用相同的抗焦慮藥物和焦慮癥常規心理和健康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要求患者每周至少來一次門診進行相應干預,干預時間為期2個月。
具體方法為:(1)樹立以患者為宗旨,尊重患者,文明服務的理念,要求每位醫護人員做到有禮貌微笑式服務。(2)在醫院設立單獨的溫馨護理病房,統一病房藍色基調的床單、被罩、枕罩以及統一著裝的藍色護士服。同時建立良好的人文環境,在病房內擺放盆景,懸掛溫馨提示、書法壁畫和鼓勵格言等。時刻保持一個整潔、健康、舒適、安靜的病房。(3)制定好心理護理干預計劃,以及親情聯合護理路線圖表,便于工作人員管理,并及時通知患者的護理干預時間。(4)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以及定期進行心理指導,基于患者常見的抑郁、焦慮、恐懼、孤獨感進行疏導,合理通過拉家常的談話方式傾聽患者的壓力和困擾,期間適當予以安慰,幫助患者正確面對疾病、社會輿論壓力,恢復其對未來生活的信心。指導患者通過傾訴、看電影、聽音樂、運動等形式排解壓力,指導家屬與患者進行互動交流,了解患者關切,滿足其心理需求,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尊重。將同期治療的患者分成3~4人的小組進行集中授課,課上預留時間使成員間互相交流,增加其傾訴渠道,利用互動排遣遣焦恐壓力。(5)行為及用藥干預,為患者講解藥物治療的原則,強調規范用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幫助患者了解藥物的適應癥與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減輕對治療的疑惑。此外,推薦患者進行太極拳、單車、健身操、慢跑、爬山等等有氧運動,多到公園和森林公園呼吸新鮮空氣。同時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和充足的睡眠,(6)充分發揮患者家屬情親的作用,經常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讓患者家屬進行親情護理,使患者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緩解患者焦恐孤獨感,提高患者康復信心,(7)聘請臨床經驗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指導和評估,留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干預策略。
1.3評價指標
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進行評分。SAS包括2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最后每個項目匯總換算得標準總分。得分越高,說明焦慮狀況越嚴重,正常<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為中度焦慮,70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7]。通過WHO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各個子項進行評分,包含社會關系領域、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環境領域等4項,每項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8]。
相關期刊推薦:《國際精神病學雜志》創刊于1974年,現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學主辦,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承辦。報道國外精神衛生領域的新技術、新進展,臨床實用的診斷,治療等經驗。介紹國外精神衛生領域的新成果、新進展、新發現及新的經驗。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計量軟件分析數據,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加比較計量資料,利用χ2檢驗比較計數數據。若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情況比較
根據SAS評分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934,P>0.05);兩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顯著低于護理前,且實驗組護理后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7428,P<0.01)。見表2。
2.2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社會關系領域、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環境領域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分別t=5.0828、6.1157、6.3036、5.8973,均P<0.01)。見下表3。
3討論
本研究在進行2月護理干預后,實驗組焦慮情緒(SAS)較對照組有顯著下降,而WHOQOL-BREF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效果基本相同情況下心理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在減輕焦慮癥狀的同時能改善生活質量,這與包美華等所發現的心理干預可以提高老年廣泛性焦慮的生活質量的研究結果一致[9]。心理護理有利于促進老年焦慮癥患者增加對病態焦慮的認知和理解,使患者意識到焦慮不安可以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且焦慮不安與軀體機能疾病可以形成惡性循環,只有打斷這個循環,情緒心態、身體和生活質量才能往好的方向發展[10]。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心理干預治療,加強老年患者對焦慮、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的自我控制,引導患者正視自己的不良認知,使患者意識到焦慮不安往往是無中生有的,或者是無限歪曲夸大了面臨的困難,看低了自己應付困難的能力。改變這種不良認知方式就使患者降低生理、心理應激水平,從而達到改善焦慮癥狀的效果[11]。
老年廣泛性焦慮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通常存在持續性擔憂、身體緊張、自主神經系統反應強烈等癥狀。劉香鳳研究發現,對焦慮癥患者進行家庭親情護理也非常重要,親情護理在改善焦慮癥狀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2]。家庭成員對患者病情的關心可使患者體會到來自親情的溫暖關懷。護理干預使患者家屬認識到廣泛性焦慮癥并不是患者在故意自己給家人找麻煩,而是患者自己在解決問題、處理困難時的能力大為下降,對困境的焦慮反應擴大。幫助和支持患者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態,心理負擔,心理壓力,改善不良焦恐情緒,幫助患者找到自身心理和行為的平衡適應,重建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強治療的主動態度和自信心。家庭親情護理能夠加強與患者之間的良性溝通,能幫助改善患者精神、心態和軀體功能,能通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老年廣泛性焦慮癥患者的情緒及其生活質量問題要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要通過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以及親情護理以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聯合親情護理對老年廣泛性焦慮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不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還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進而最大限度的發揮治療功效。——論文作者:廖盈盈單年齡趙莉曹芳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