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9-13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148次
摘 要: 摘要:二次供水設施的設計、建設、運維情況都直接關系到二次供水水質、水壓和供水安全,相比直接供水,二次供水水質更易受到污染。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的應用,能夠提升水質檢測效率,更好地保障飲用水衛生安全。在二供泵房內安裝在線水質儀表,可以有效加強對
摘要:二次供水設施的設計、建設、運維情況都直接關系到二次供水水質、水壓和供水安全,相比直接供水,二次供水水質更易受到污染。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的應用,能夠提升水質檢測效率,更好地保障飲用水衛生安全。在二供泵房內安裝在線水質儀表,可以有效加強對供水水質的監督和管理,保證水質安全穩定。
關鍵詞:水質在線監測設備二次供水安裝條件監控
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質量,對水源地、水廠、出廠水、管網水的水質全過程監控可為保證飲用水安全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1]。目前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高層及超高層建筑逐漸增多,二次供水設施已經成為城市供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確保生活飲用水最后一公里水質達標,提升供水水質,需要提高二次供水工程建設質量和管理力度[2]。
2015年國家住建部、發改委、公安部、衛計委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城鎮居民二次供水設施建設與管理確保水質安全的通知》(建城[2015]31號),要求提高城鎮居民二次供水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改善供水水質,促進節能降耗,保障城鎮居民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在二供泵房中適當安裝水質在線監測設備,可以加強管網水質檢測和實時監控,及時掌握水質動態,確保水質安全達標。
1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由取水系統、預處理系統、數據采集控制、在線監測分析儀表、集成輔助系統、遠程數據管理中心組成,完成從取樣、預處理、分析到數據處理及存貯的完整流程,實現了對水樣的在線自動監測。數據分析單元由一系列水質自動分析和測量儀器組成,是在線監測系統的核心部分[3]。
相關期刊推薦:《天津科技》是由天津市科學技術局主管、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科技期刊,該刊通過整合天津市科委及科技系統各類資源,實現天津市科委行政職能[1]的電子化、網絡化轉變,旨在打造一個打造便捷、共享、安全的“一站式”科技服務平臺。
目前在二供泵房安裝的在線水質儀表主要監測濁度、余氯、pH、壓力指標,通過在線監測系統將實時數據上傳保存,幫助及時掌握水質動態,一旦發現異常,可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2在線設備安裝要求
二次供水水質在線監測設備適用于新建及改造的二次供水泵房使用,可以滿足自來水公司對二次供水統建統管和智慧泵房的建設要求,實現水質保障和能耗管理需求。選取適合安裝水質在線監測設備的二供泵房,需要關注以下方面。
2.1二供泵房內環境條件
二次供水泵房原則上不可與消防、熱力管道等共用房間,安裝在線監測設備時應選擇相對整潔寬敞的泵房環境,并有足夠空間滿足設備安裝要求。新建二供泵房應提前預留在線設備安裝區域,做好設備接口預留。對老舊泵房改造,需綜合考慮現場區域劃分,確保設備運行維護的可行性。
2.2排水系統
良好的排水系統對二供泵房的安全運行起到重要作用,二次供水設施如果沒有系統專業的管理,容易造成跑冒滴漏現象發生,給設備運行和水質保障工作帶來不良影響,直接影響居民正常用水。因此安裝在線水質監測設備時,要注意選取建有排水溝及自動排水系統的二供泵房,防止發生跑水情況,及泵房排水不及時造成設備浸泡、損壞問題。同時在線監測設備運行需要長流水管道,為保證監測設備及泵房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及時排水至關重要。
2.3信號傳輸
二次供水水質在線監測系統主要由泵房現場運行管理和遠程監控系統兩部分組成。數據通過遠程傳輸可在電腦端進行遠程數據監管,實現辦公室內對水質數據進行顯示、調取、分析和形成報表,并能及時接收報警信息,進一步加強對管網水質的監控和管理,強化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二次供水泵房目前多建設在地下,需進行數據遠傳,就要保證信號傳輸的穩定良好,必要時可使用延長線增強信號,提高數據穩定性,減少數據丟失的可能性。
2.4運行維護
保障在線水質監測設備的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要依靠對設備的及時維護和管理,定期計量校準是對測量設備性能的檢查和驗證,保證設備運行準確性和穩定性[4]。二供泵房的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濕度、清潔程度等,其都可能對設備運行帶來影響,造成數據偏差,因此加強巡視管理和定期現場對各項水質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可提高現場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3結語
老舊二次供水設施可能由于設備老舊銹蝕、日常清洗不到位等原因,給管網水質帶來風險,安裝水質在線儀表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控,可幫助企業及時發現水質問題并監控二供設備運行情況,為保證管網水質達標提供幫助。水質在線監測儀表安裝時,要充分考慮各項可能影響設備正常運行和維護的因素及二供泵房整體情況,對于老舊泵房改造,要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對于新建泵房,應提前預留在線水質儀表接口,強化對管網水質的管理。——論文作者:陳卓然1,2,李思羽2,3,楊澤群2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