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發布時間:2021-05-19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歷史悠久,逐漸形成了傳統煤化工與現代煤化工協同發展的格局,為全省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文章分析了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論述了安徽省發展煤化工產業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抓住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

  摘要: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歷史悠久,逐漸形成了傳統煤化工與現代煤化工協同發展的格局,為全省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文章分析了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論述了安徽省發展煤化工產業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抓住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機遇,科學布局、合理規劃煤化工產業,突破兩淮礦區高灰熔點煤氣化技術、提高本土煤利用率,加快建立和健全煤化工標準體系等對策建議。

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關鍵詞:煤化工;煤氣化;煤種適應性;標準體系

  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狀況決定了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煤炭仍將是我國的重要基礎能源,擔負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油氣對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19年,我國原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突破70%和40%。以煤為原料制備液體燃料和化學品的煤化工產業越來越受重視。

  安徽省煤炭資源豐富,2019年安徽省原煤產量近1.1億噸,98%的產能集中在兩淮地區。2009年,《安徽省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布,明確指出把安徽建成國內先進的重要煤化工基地,先后啟動淮南現代煤化工基地和淮北現代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設[1]。《安徽省煤炭工業“十三五”規劃》中也將穩妥推進淮南、淮北、阜亳煤化工產業基地建設,加快中安煤化工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淮南、安慶、宿州煤制氣等項目前期工作作為該規劃目標之一。煤化工是安徽省化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地方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如本土煤氣化難、利用率低,“三廢”排放高,煤化工產品同質化嚴重等諸多問題,值得重點關注。

  一、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

  煤化工分為傳統煤化工和現代煤化工兩大類。傳統煤化工是將煤焦化生產焦炭、焦爐氣和煤焦油,典型代表有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煤制電石—乙炔—聚氯乙烯等,煤焦油經深加工可制化學品,F代煤化工的典型代表主要有煤液化生產油品(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煤氣化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烴/芳烴(MTO/MTP、MTA)、煤制天然氣等[2]。相對于傳統煤化工,現代煤化工不僅在產品種類、生產規模、技術裝備上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在環保措施和安全手段上也日臻完善。

  安徽省規模以上煤化工企業共12家,以傳統煤化工為主,主要分布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和淮河流域[3],主要產品包括合成氨、氮肥、磷肥、硝酸、雙氧水、甲醇等。經過多年的發展,安徽傳統煤化工產業在技術上已經取得重大進步,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但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傳統煤化工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單一、附加值低的缺點導致傳統煤化工企業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在去產能以及安全、環保政策日趨嚴格的背景下,傳統煤化工行業的盈利水平逐步下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傳統煤化工產業將經歷深刻的變革。2018年,昔日省內煤化工龍頭企業安徽淮化集團全面停產,給未及時轉變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傳統煤化工企業敲響警鐘。

  安徽省現代煤化工產業起步較晚,規模相對較小,煤制烯烴、乙二醇和天然氣等一批重大現代煤化工項目還在穩步實施中。2019年,安徽省政府公布的省級調度重大項目計劃中,涉及到煤化工項目的投資為476億元。主要建設項目包括上海寶鋼氣體有限公司的年產30億立方米煤制合成氣項目(合肥廬江縣)、浙江桐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年產120萬噸合成氣制乙二醇項目、安徽臨渙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年產100萬噸碳基新材料項目(淮北)、中安聯合煤化有限公司二期項目90萬噸煤制乙二醇。中安聯合煤化有限公司的年產170萬噸煤制乙二醇及轉化烯烴項目(淮南)在2019年8月已經開始試生產,設計生產能力為170萬噸煤制甲醇及35萬噸聚乙烯、35萬噸聚丙烯,配套400萬噸/年煤礦。目前已順利打通全流程,生產出合格的聚丙烯粒子和聚乙烯粒子。此外,安徽昊源化工的甲醇制烯烴項目以及年產30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正在建設中,安徽省能源集團和中煤新集集團共同投資的22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已開展前期工作。這些現代煤化工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千億級煤化工產業群。安徽省將逐漸形成傳統煤化工與現代煤化工協同發展的格局。

  二、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的優勢與挑戰

  1.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的優勢

  (1)煤炭資源豐富。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累計查明煤炭資源儲量304.89億噸,其中絕大部分位于兩淮地區,煤種齊全[4]。兩淮煤田主要以氣煤、焦煤、1/3焦煤、肥煤等為主,大都屬于低硫、高發熱量煤種,是較好的動力、冶煉、化工和燃料用煤。

  (2)水資源和電力充足、穩定。安徽省擁有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水域遼闊。淮河在安徽境內流域面積約6.69萬平方公里,長江流經安徽省流域面積約6.6萬平方公里,新安江干流在安徽省境內流域面積約6500平方公里。豐富的水資源為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淮南是我國六大煤電基地之一,2019年,全市火力發電裝機容量為1434萬千瓦,有“火電三峽”之稱,為煤化工企業提供安全、穩定的電力供應。

  相關期刊推薦:《安徽科技》主管單位:安徽省科學技術廳主辦單位: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刊周期:月刊。設置了科技熱點、專題報道、科技資訊、創新政策、科技瞭望、決策咨詢、市縣科技、科技惠民、知識產權、交流探討、研究園地、科普之窗等欄目,擇優錄用帶有創新性、獨特性觀點的文章。

  (3)區位競爭優勢明顯。安徽省地處華

  東腹地,是承接長三角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也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橋頭堡。鐵路東接京滬線,西連京九線,水路、公路發達,交通運輸便捷。安徽不僅有煤炭資源優勢,而且地處我國經濟發達的華東地區,毗鄰高速成長的華東大市場,滬蘇浙是甲醇、二甲醚、烯烴等主要煤化工產品的主消費區,因此區位競爭優勢得天獨厚。

  2.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兩淮地區高灰熔點煤制約煤化工產業發展。煤氣化是現代煤化工發展的龍頭,高溫、加壓、大規模氣流床氣化技術是煤氣化發展的核心。安徽省煤炭資源豐富,但高灰熔點煤占比較大,一直面臨不能直接用于氣流床氣化的難題。雖然中國石化與華東理工大學聯合開發的SE-東方爐可以實現淮南煤的直接試燒,但在中安聯合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實際生產過程中,為防止氣化爐堵渣,該氣化爐摻燒本土煤的比例不足30%,主要氣化原料煤為外購的西部產煤區低灰熔點煤,運輸成本大大增加,且煤質不穩定。

  (2)煤化工行業的環境風險。煤化工行業的環境風險主要體現在“三廢”的排放和治理上。

  一是廢水處理。煤化工廢水組分復雜,主要包括COD、BOD、總氨、總酚等,現代煤化工并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主要原因是“三廢”處理投資大。一般來說,要實現“零排放”,環保投資至少要占到項目總投資的5%~8%。

  二是廢氣處理。所需處理的廢氣主要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目前煤化工中VOCs排放無行業標準,管控難度較大,F代煤化工項目生產過程中排放的VOCs具有成分復雜、有毒有害物質種類多、含量高等特點。由于不同生產過程和工藝特點,VOCs廢氣中的成分差異較大,處理難度大。

  三是固廢處理。灰渣綜合利用難度大,灰渣利用率低造成其大量堆存、占用土地及破壞生態環境;副產物結晶鹽的分離和利用仍需探索。

  (3)煤化工標準體系不健全。現代煤化工產業標準體系不健全,缺失煤化工產品標準、技術安全導則等重要基礎通用標準,直接影響產品的銷售以及項目的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不利于項目的整體優化。

  三、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的建議

  1.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安全環保要求日益提高,滬、蘇、浙地區的化工產業轉移外遷將提速[5]。安徽省煤化工基礎較好,區位優勢明顯,應利用難得的機遇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深入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項目規劃和布局上總結已建成投產項目在設計、建設、管理和運行等過程中的成果、經驗和教訓,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避免重復性建設和低端產能扎堆,形成終端產品高端化、差異化發展。

  2.加強煤化工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雖然煤化工技術發展已取得長足的進步,但仍有較多的關鍵共性技術有待突破,如兩淮礦區高灰熔點煤氣流床氣化技術和煤化工生產過程中“三廢”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等。堅持自主創新、以問題為導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發揮技術支撐和引領,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議依托安徽省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現代煤炭加工技術研究院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著力解決煤化工領域的關鍵工程技術難題,并逐步實現工業示范和產業化,引領和帶動行業發展及技術進步。

  3.建立健全煤化工產業標準體系

  加快構建煤化工產業技術標準體系,解決影響產品市場準入和工程設計與建設標準缺位等重點問題,推進裝備、工程設計與建設標準規范的制定,以高質量標準引領和規范產業發展。建議由安徽省煤化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聯合省內煤化工企業,加快推進煤化工標準體系的建立工作。

  四、結語

  安徽省煤炭資源豐富,煤種齊全,區位優勢明顯,發展煤化工產業基礎條件良好,但存在著安徽本土煤灰熔點高導致在氣流床氣化過程中摻配量低、“三廢”處理技術落后、煤化工產業眾多標準缺失等問題。今后,緊抓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在安徽省合理布局煤化工產業,對制約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攻關,建立健全相應標準體系是安徽省煤化工產業發展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的內容。——論文作者:焦發存武成利華心祝李寒旭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